..續本文上一頁莊嚴
43.法界出生無障礙王如來!
44.南無豪(毫)相日月光明華焰寶蓮花堅
45.如金剛毗盧遮那無障礙眼圓滿
46.十方放光照一切佛剎相王如來!
47.南無過現未來盡十方空界一切諸佛!
48.普爲上界諸天、龍梵八部、帝主民生、累
49.劫師僧、所生父母、道場施主及法界衆生!
50.並願斷除諸障,歸命禮忏念!至心忏念!
51.一切業障海,皆從妄相生。若欲忏念者,
52.端坐觀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53.是故應至心,勤忏六根罪。忏念以(已),歸命
54.禮叁寶。至心發願:願衆等生生值諸
55.佛,世世恒聞解脫因。弘誓平等度衆生,
56.畢竟速成無上道。發願以(已),歸命禮叁寶。
57.衆罪皆忏念,諸佛盡隨喜。禮佛及功德,願
58.成無上道。去來現在佛,于諸衆生最勝,
59.無量功德海,歸依合掌禮。(寅朝禮忏:)
60.敬禮毗盧遮那佛!敬禮
61.盧舍那佛!敬禮
62.釋迦牟尼佛!敬禮當來下生[注67]彌勒
63.尊佛!敬禮東方一切諸佛!敬禮南方一切
64.諸佛!敬禮西方一切諸佛!敬禮北方一切諸
65.佛!敬禮上方一切諸佛!敬禮下方一切諸佛!
66.敬禮過現未來一切諸佛!敬禮舍利形像
67.無量寶塔!敬禮十二部尊經甚深藏!敬禮
68.諸尊菩薩摩诃薩衆!敬禮聲聞緣覺
69.一切賢聖僧!爲二十八天釋梵王等,敬禮常住叁寶!
70.爲諸龍神等,風雨順時,敬禮常住叁寶!
71.爲皇帝聖化無窮,敬禮常住叁寶!
72.爲太子諸王福延萬葉,敬禮常住叁寶!
73.爲國土安甯,*輪常轉,敬禮常住叁寶!
74.爲道場施主六度圓滿,敬禮常住叁寶!
75.□□□□母及□□□,敬禮常住叁寶!
76.(敬禮)常住叁寶!(後殘)
該文書前後筆迹不一,第一至二十五行爲一人所書,行草,至「聖」字止,後當有缺文。從二十六-七十六行爲另一人所抄,楷書,但不工整。第四十八行中的「民」字缺末筆,當是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可第五十五行中的兩個「世」字又未避諱,可知民間避諱並不嚴謹。然抄出的年代在唐太宗時或稍後則無疑也。第六十叁行至六十五行中的敬禮東、南、西、北四方諸佛等句原被抄手塗去,但參照敦煌其它〈寅朝禮忏〉文本,似不應省略(詳下文),故回錄于此。
整個B.8719V文本實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前一書手所抄爲啓請文(據「唯引藥師降道場」句可知),後一書手所抄則爲忏文。就啓請文而言,它主要是歌歎藥師佛濟世救苦的偉大功勳。可分爲叁個層次:第二-十五行是贊文。其中的「雲雲」二字爲省書符。
在第五行中,它代表的是「敬禮藥師琉璃光佛」一句。在第六-十二行中表示略去的是「速度成就如斯願,敬禮藥師琉璃光佛」,第十叁-十五行中按理也當有此二句,可書手連「雲雲」之省書符號也未抄,當據補。按照北大D.180《藥師道場壇法》可知,省抄的兩句實爲和聲辭。
如果再細分的話,第二-十五行裏應包括十二首贊詞,每首四句,組成和聲連章體組詩。每首結構相同,聲韻铿锵,便于誦讀。第十六行-二十行爲第二層,是講清信佛弟子行藥師十二上願的效果,同樣可以救群生,悟無生。如果說第一層是理論宣傳的成份多一些的話,這第二層則含有重視菩薩行,即宗教實踐的意思。第二十一-二十五行爲第叁層次,要求信衆同心禮忏,則爲實實在在的宗教修行了。忏念文的內容,可說與北大D.180《藥師道場壇法》是沒有多大區別的,強調的都是《藥師經》中的續命幡燈之法。
從第二十六-七十六爲第二部分,是爲忏文之內容。其中第五十九行末尾有「寅朝禮忏」四個小字,它表明自此以下的文字當屬于寅朝禮忏之文。汪娟博士曾收集了敦煌遺書中的十六個〈寅朝禮〉抄件,[注68]並將之分成叁類:甲類是禮拜善德佛等十方佛的;乙類也是禮拜十方佛,但未指明十方佛的佛名;丙類是禮拜過去七佛的。甲類包括S.59,B.8302,B.8306,B.8331,B.8317,B.8320,B.8321,P.2911,P.3842,S.1084,S.1473,S.5562;乙類有P.2692,P.3038;丙類有P.2692。不知什麼原因,卻把本件漏去了。經比勘,本抄件中的第六十-七十六行之文字,屬于汪氏所謂的乙類〈寅朝忏文〉。它當與P.3038,P.2692爲同一個抄本系統。據P.3038可以補出第七十五行的缺字是「爲師僧父」與「善知識」共七個字,第七十六行的缺字是「爲邊方無事,永息幹戈,敬禮」等十一字。[注69]第七十七行及其後的內容當爲:
1.爲四威儀中誤傷含識,敬禮常住叁寶!
2.爲叁途八難,受苦衆生,願皆解脫,歸命禮忏念。
3.志心忏念:普忏六根叁業罪,願令除滅不複生。
4.勸請十方諸如來,留身久住濟含識。隨善稱贊諸善
5.根,回向菩提證常樂。願諸衆生入佛惠(慧),生滅永寂證無余。
6.忏念、勸請、隨喜、回念,發願已,至心歸
7.命禮叁寶。
8.白衆等聽說,寅朝清淨偈。欲求寂滅樂,常學
9.沙門法。衣食支身命,精粗隨衆寺。諸衆等,今日[注70]寅朝清
10.淨,各記六念。[注71]
11.寅朝禮忏,奉報四恩,散露法[注72]界。和南一切賢
12.聖!
13.禮忏諸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
14.生,皆共成佛道。
B.8719V忏文中的第二十六-五十九行的內容,經過仔細比較,實爲〈黃昏禮忏文〉。汪娟博士亦經過多方收集,討論過七個寫卷,同樣分爲叁類:甲乙兩類皆以禮拜七階佛爲主,但依五悔等不同,別爲兩類;丙類則以禮拜十方佛爲主。甲類抄卷有S.5490,S.4293,S.5620,P.2991;乙類有B.8313;丙類有P.2692,B.8332。[注73]她亦遺漏了B.8719V中的相關內容,同時P.3038號實際上也含有〈黃昏禮〉。(該卷《敦煌寶藏》第一二六冊第一一○頁擬題爲〈禮忏文〉,前文已揭出它中間雜有〈寅朝禮忏〉,今又揭出〈黃昏禮〉,故擬一個包容性較大的題目也未嘗不可)。故P.3038,P.2692,B.8332,B.8719V中的〈黃昏禮〉同爲一個系統,屬于汪娟所說的丙類文本。
B.8719V與P.3038,P.2692,B.8332當出自同一個祖本,但更接近P.3038。主要的證據是:B.8719V第叁十九行中「端正」之「正」,P.3038亦作「正」,而P.2692作「政」;B.8719V第四十七行「空界」同于P.3038,而P.2692作「虛空界」;B.8719V第五十四行中的「衆等」同于P.3038,而P.2692作「我等」。但B.8719V與P.3038亦有不同之處,那就是第五十七行「諸佛盡隨喜」至第五十九行「歸依合掌禮」爲P.3038所無,而爲P.2692所有,僅在「于諸衆生最勝」句中多一「諸」字。從文氣上來講,當以P.2692爲是。(案:B.8332亦有此「諸」字)。另外,P.2692,P.3038,B.8332抄卷都有「處世界,如虛空」偈,文字遠較B.8719V爲多。因此似可說B.8719V中的〈黃昏禮〉是某一祖本的節抄本。
如果我們聯系B.8719V禮忏中還有〈寅朝禮〉的事實,可知整個B.8719V的禮忏文實與P.2692,P.3038爲同一系統。這一系統的忏文,與〈七階禮〉有極爲密切的關系。[注74]而敦煌有關〈七階禮〉的寫本年代具有明確紀年最早的爲西魏大統十七年(五五一)(上博十六〈禮無量壽佛求生彼國文〉),最晚的爲北宋太平興國七年(九八二)(S.1473V〈寅朝禮忏〉),也就是說七階禮忏文流行于敦煌達四、五個世紀之久。是當時最具影響的禮忏文。正因爲如此,B.8719V〈藥師道場文〉才把其中的〈寅朝禮〉與〈黃昏禮忏〉納入行儀中。六時(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後夜,其中晨朝即寅朝、日沒即黃昏)行道禮忏中僅取寅朝與黃昏,當是據北大D.180〈藥師道場壇法〉之「黃昏寅朝囗寶,余四時禮七佛」。
從B.8719V〈藥師道場文〉可以看出,在召請藥師如來降臨道場的過程中,實含有忏念、發願、禮叁寶、隨喜回向、贊歎諸文的應用,這點與金剛智譯《藥師如來觀行儀軌法》的要求是一致的。[注75]雖北大D.180,B.8719V都未提到誦讀《藥師咒》,但按常理當是有的。上博48‧11〈藥師經心咒〉(首題)雲:
1.即說咒曰:南無毗沙阇具邏,毗柱璃耶,拔婆羅阇耶。
2.多他伽多耶,多跢他沙阇。毗沙阇婆摩,揭帝,娑婆诃。
3.若人食時,先咒七遍,能治一切病,亦除一切障,一切鬼神不得其便。
經查,此咒不見于今存各種《大藏經》所收之藥師經、軌中。從內容上看,當是摘自某部佚失的《藥師經》。書手單獨抄出心咒(即根本真言)及其用途的文字,說明它在敦煌還是常被持誦的。
敦煌藥師道場的舉辦,似以官方爲主。P.3551〈藥師琉璃光如來…
《論隋唐五代至宋初的藥師信仰(李小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