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叫無漏?
答:修行是從有漏修到無漏。無漏是把你的一切妄想執著與一切功德相都漏光了,到了無善,無惡,無喜,無煩惱可漏了,這時就是無漏。有一點喜樂與煩惱在,還是有漏。你現在有妄心、妄想、妄念,趕快放下,不跟它走,把它都消光,沒有東西再漏了叫無漏。所以應一切放手,一切不要執著。證到無漏時,十方圓明,道通具足,成就無畏妙德。
8. 問:什麼是無生法忍?
答:真智安住于實相理體而不動,叫無生法忍。我們的佛性根本是不生不滅的。沒有生哪有死?忍是安住不動,就是定力。最苦的,他也不覺苦了,在牛胎馬腹也不苦,這就是自性大忍的力量,就是法身不生不滅。事相都是假的,不接納它就沒有苦,你接受它就有苦。忍苦者無苦可忍也就是無心可動。無生法忍要有力量才能證到。在六道盡管走,也是無生,不是坐在界外淨土是無生。我們現在說,一念斷處,能起了了分明的大功量是我們的佛性。你認可它,一點不疑惑,不動搖,叫無生法。更進一步,這無生法也不可得。才叫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行人證到本性,更無生滅的自然狀態,此時也就成道了。
9. 問:什麼叫微細流注?
答:指微細的妄念,就是法相宗五遍行心所的“意”,如水一樣不停地流。平時人都不能見,因爲它流得快。須入金剛喻定才能見它流動。
10. 問:什麼是見、定,行?
答:見是見性,空悲不二;不著相就是大定,空明無依;行是指度生的行爲而不著度生相,自性圓照,六度齊施。
11. 問:對各種境界不留痕迹的功夫是不是修行正路?
答:此不留痕迹的功夫正是修持正路。但于無住中仍要圓現大悲妙用,開顯無量功德。
12. 問:我們修法的人該看什麼書?
答:在修法前,顯教的書都可以看。但重點應看明白正知見,開發菩提悲願,建立正確身心行爲的書。在師父傳你法後,應該看有關修這個法的經論和其他參考書。
13. 問:什麼叫觀自在?
答:觀照自己在本位上不動搖。這個自己不是肉身的自己,了了靈知才是自己。但又不住了了靈知。
14. 問:什麼叫起疑情?
答:叫你死無葬身之地。
15. 問:悟個什麼?
答:叁世諸佛也不識!還會麼?宗下答語切忌說理,須意在言外。現在人根機太鈍,修禅定不易開悟,唯有淨密雙修似較合宜,此誠無可奈何之事也。但遇有緣之志者,亦可攝受一、二以教之。
16. 問:什麼是心中心法?
答:全名是“心中心又心”,即假心,真心,真假心都不可得的心,即證悟妙心。心中心法是大圓滿法中的精髓,是中心的中心,是借假心打開真心,徹顯妙心的無上。
17. 問:修心中心法講不講成佛資糧?若講,指的是什麼?
答:成佛的資糧:(一)打坐入定,除障開智慧;(二)廣做善事,積累福德。因佛是二足尊,即智慧福德二俱圓滿。
18. 問:什麼是陰神?
答:人家看不見你,但你自己知道。
19. 問:什麼是密法?
答:打開秘密寶藏叫密法,是以叁密加持來修法的。叁密加持即以本尊的身、口、意來加持。身體不動,手結印,腿跏趺而坐,是身密;口持咒不停,是口密;意不想,不思,靜靜聽自己的持咒聲音,是意密。能以無相密法打開秘密寶藏,見得本性,是真正的密宗。
20. 問:密宗爲什麼一定要灌頂?
答:灌頂是個儀式。灌頂可以給你消業障,給你開梵穴,給你菩提的種子。灌頂後修法,可以得到加持。所以灌頂後往往會拉肚子或嘔吐,這是灌頂的力量。密宗要灌頂後才能修法。
21. 問:什麼是現量?
答:現量者,如實而現,沒有分別。像照相機照相,照出影子而不分別。前五識爲成所作智,它是現量。壞就壞在第六識加進去了,這是張叁,那是李四,張叁對我好,李四對我壞,這是比量。我們做功夫要不分別,意識不跟前五識跑,也不隨內影塵轉,離一切對待,當體圓現,正量分明,即是真現量境。
22. 問:緣從何來?
答:緣是過去世所造的業感得的。業感緣起,心動就是緣。緣也是本性的妙能,大悲緣起,佛土莊嚴,都從菩提因緣而現。
23. 問:佛性與覺性有什麼關系?
答:佛性就是覺性。什麼叫佛性呢?它是成佛的根本。還有法性,法性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叁者合起來就是我們一靈真性,也叫一真法界。它是最真實,最珍貴的大寶貝,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24. 問:《金剛經》雲:“一切聖人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聖人怎麼有差別?什麼差別?
答:聖人有位次,四聖六凡。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都是聖人,不是有差別嗎?除此還有願、悲、智、方便等緣起差別,方成之爲利生的大用。
25. 問︰實相念佛的要點是什麼?
答:不著相,念自性。內照念頭起處,不跟它跑即名念實相佛。
26. 問︰到率兜天還會退轉嗎?在兜率天比在西方淨土成佛快些,是嗎?
答:沒有退轉,同樣是阿毗跋致。至于成佛快慢全看自己的修行。釋迦佛與阿難一起修行,釋迦佛早已成果地佛了,而阿難還沒開悟呢。不管什麼地方,都要看你用功的精進程度而定。
27. 問:關于度衆生,在自己尚未證悟本來以前是否可減少外緣,安心修法,以自度衆主呢?
答:對!
28. 問:何種情況不是無記空?
答:一念不生時,一切都不知道了,就是無記空。
29. 問:菩薩是覺有情,怎樣理解?
答:覺是覺破,把你的情見覺破了。一切衆生,都是有情。這情最壞,情就是愛,愛就生水,水向下流,生死不能了。所以我們要覺破這愛欲情見,自覺還要覺他,幫助他人也覺破情見。憨山大師說:“一句阿彌陀佛,要將自己的情見斬斷,才能生西。”情重生不到西方。又,覺即菩提正覺,有情即衆生。菩薩自覺已證,以慈悲心去覺悟一切衆生,所以稱爲覺有情。
30. 問:“法性盡地”是什麼意思?心密裏如何講即身成就?
答:“法性盡地”即修到最後,非但無法可得,連所謂法性亦不可得;非但神通不可得,連佛亦不可得,方是即身成就。
31. 問:中道義有真實之相嗎?
答:非也。真假皆不可得。中道義乃既不廢假,亦不執真也。空假皆不住也,無取無舍也。
32. 問:有人問太虛:蛇斬二斷,佛性在那一段?
答:佛性無所不在。
33. 問:我們看的經書太多了,好不好呢?
答:太多就開雜貨店了,這樣就知解太多。所以我們師父說在百座中不要看書,免得幹擾你打坐的專一心。知見多了,不易得定。
34. 問:今世不能成佛怎麼辦?
答:可往生淨土,也可再來投胎做人。要發大願,願力不可思議,要真心切願,成佛度衆生。世尊發願在五濁惡世度衆生,到最苦的地方度衆生。
35. 問:因果也是緣起的假相嗎?
答:當然了!唯佛一人超出因果,大菩薩還跳不出因果的圈子。
36. 問:夢中佛事是否指沒有見性的人拜佛念經做功德一類的事?
答:說法度生,也是夢中佛事也。
37. 問:我們學生讀書應如何起用?考試的時候又該怎麼辦?
答:老師講課的時候,你聽得清爽,記在腦子裏,明白了,就是啓用。如果讀書時,你想別的事情,老師講的你沒聽到,考試考不出來,那就不起用了嘛!不是死記,要懂。“得意忘言道義親”,不能死在句下。
38. 問:做功夫有什麼決竅?
答:不要著神奇,玄妙,認識這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靈知就是當人的本性。以平常心,處理一切事務而一絲不可得。
39. 問:道理說來說去是這麼簡單,可做起來總是走失?
答:佛法本來就這麼簡單,沒什麼玄妙複雜。但多生積習,非一日可除,因這積習也非一生所積,故除起來也須長時期的精修磨煉。學人只須時時覺察,損之又損,自有水到渠成,圓證果地之日。
40. 問:怎麼能迅速成就?
答:一切衆生本來是佛,還想成就個什麼?一切無求無著,但息妄,莫求真,自然歸家穩坐。
41. 問:聽說中脈及左右二脈通後就是報身成就,可有此說法?
答:這好像是外道、邪門的說法。我們的色身是業報身,不是佛報身。你在這色身上做工夫,是大大的錯誤,你如此修法,直到彌勒佛下世,亦成就不了佛。
42. 問:密勒日巴尊者已至“修行是個大妄念,不修亦是大妄念。”的境界。但卻厭煩酬答施主,希望往雪山修行。爲什麼?是習氣未盡麼?
答: 其實話已說盡,還要請他說法,說一句無說之說:到雪山無人處,無話說時,看是什麼?會麼?
43. 問:近來對一切有相佛法難以衆生恭敬心,看得見的世界尚屬虛幻,看不見的世界又如何令人産生絕對信心呢?
答:相雖屬虛幻,但不是沒有作用。所以說非空非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二邊具不能住。天空之大,世界之多,現代科學尚不能測其端倪。只有佛眼明淨,一清二楚。你只一心按佛法修持,到根塵脫落時,所謂看不見的世界自然得見。
44. 問:如何才能振興佛教?
答:著相的人多,無住的人少;迷信的人多,智信的人少;求佛的人多,用功的人少。出家人做佛事趕經忏的多,真正用功修行的也很少。很可惜,所以佛教才不景氣。只要大家都好好地用功修行,那佛教就有希望了。
45. 問:我想在師父出國前,與幾位同修來拜見您,聆聽教誨,可否?
答:一切無住,潇灑自在是大神用。佛法精華全具于此。此外有說,皆是魔說。不見雲門大師說:“即此見聞非見聞,無余聲色可呈君。”還有什麼可說的呢?何必再徒勞往返,浪費精神?還是在家安養吧。
46. 問:不動心,腦子是否會遲鈍?
答:不會的,腦子反應反而快。不動心,不是說不起心用而是不執著假相,爲它所轉而已,我們知道一切事相都是假的,不動心,什麼事情來了,一來馬上就反…
《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 (教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