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亦皆以大乘之道安立之。
(五)于我法中修行梵行者,一切戒不缺減。
(六)諸根不具、白癞顛狂,乃至種種病苦者,聞我名皆諸根具足,無諸疾苦。
(七)衆病逼切,無護無依者,聞我名,衆患悉除。
(八)若有女人願舍女形者,聞我名,成丈夫相。
(九)令衆生皆脫魔網,置于正見,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十)若爲王法所縛,身心受無量災難煎迫之苦,此等衆生若聞我名,以我福力,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十一)爲饑渴所惱而造諸惡業者,若聞我名,我先以妙色香味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
(十二)貧無衣服者,聞我名,我當施彼隨用衣服,乃至莊嚴之具,皆令滿足。
(一)生佛平等正報莊嚴願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叁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阿耨多羅」,翻譯爲無上,「叁藐叁菩提」,譯爲正等正覺,是佛果菩提的通稱。正等是平等的真理,正覺是無分別智;菩薩修行,功圓果滿之時候,以無分別的般若智,證平等不二的真理。此平等的真理,雖然生佛平等,聖凡無二,但因凡夫衆生迷而不覺,外道修行者覺而不正,二乘人正而不等,菩薩之覺,雖正又等,但非無上;唯佛以如如智,證如如理,既正且等,九界衆生,無能過之,故言:「無上正等正覺」。當佛由最初之始覺智,證得本覺理,究竟覺悟之時,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親證法身。
「自身光明,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是指佛的自受用報身。佛的自受用報身,是由無量功德智慧所生,屬于佛果無漏不可思議的境界,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理解,唯佛以佛能知。但諸佛爲教化地上菩薩,往往現出他受用報身,光明熾然,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照,故此雲:「自身光明,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
「以叁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其身」。是指佛的應身。不但是諸佛具足叁十二大丈夫相,釋尊的親弟阿難,以及轉輪聖王、梵王、帝釋,都具有此大丈夫之相。至于八十種隨形好,則是諸佛在因地中經過「叁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所得的果報,唯佛具足,非一般凡夫或叁乘聖衆可能擁有。
現在藥師琉璃光如來,因中行菩薩道時,發第一個大願,就是希望自己將來成佛,叁覺圓明,叁身具足,證得佛果無上正等正覺時,亦令一切有情衆生,共成佛道,同證叁身,與自己一樣,無有差別。因此,得生其淨琉璃世界的衆生,雖然未盡斷煩惱,未證佛道,但由于藥師如來原本願力功德的加持,皆于雜色寶華中化生,都具足叁十二大丈夫相,正報莊嚴,與佛無異無別。
(二)身光破暗開曉衆生願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綱莊嚴,過于日月;幽冥衆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藥師如來行菩薩道時,發第二個大願,是希望將來成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時,內在的智慧光明,能照徹法界,(自受用身),外在的身相光明,能照應大機,(他受用身),猶如琉璃寶物,晶瑩皎潔,「內外明徹,淨無瑕穢」。而且功德莊嚴,好象須彌山王一樣巍然轟立不動。由于佛的報身「光明廣大」,普照無涯,周遍法界,所發出的光焰熾烈,互相映照,結成光網;藥師如來所應化的琉璃光身,善于安住于此,由無量光線所組成光輝燦爛的焰網之中,故其光明,超「過于日月」。不止照耀無量無邊世界,同時照耀常處于幽冥中的地獄衆生;令人間天上,及惡道中衆生,凡接觸佛的焰網光明,「悉蒙開曉」智慧的心眼,皆可照破內心無明煩惱的黑暗,使衆生在佛光與自己智光的照耀中,明白真理,認識自己,走向光明之路,進入菩提覺道。在菩提覺道上,隨其各人的意志,去作各種有益身心,有利于群衆的事業;或隨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緣,實踐六度萬行,廣修福慧,自利兼他,直至二利究竟,即可完成佛道。以上兩願,是著重自他佛道的證得,是依四谛中的滅谛而發的大願。
(叁)智慧方便滿衆生所欲願
第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衆生,有所乏少!
自此至以下第五願,是依道谛而發的宏願。道,是佛弟子所修學的法門,廣則無量,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略言則可以說是叁十七道品,再略說則不出戒定慧叁無漏學。此第叁大願,是依道谛中的慧無漏學而發。
智慧是實智,屬于體;方便是權智,屬于用。如無智慧的實體,則無以起方便的妙用;若無方便的妙用,則無以顯示智慧的實體。今藥師如來發願,得菩提時,以實智證理,以權智鑒機,從體起用,運用種種善巧方便,利益有情。
量是衡量,計量,度量,測量,凡衡量物之輕重,計量物之多少,度量物的長短,測量物的大小、淺深、厚薄,皆名之爲量。「無量」,即已超越世間事物的大小、多寡、長短、淺深、厚薄,如攝大乘論所言:「不可以譬類得知」。邊謂邊際,邊緣,邊界等;物與物之間有其邊際,人與人之間有其邊緣,國與國之間有其邊界。「無邊」,即已超越世間任何人與物的邊際邊緣與邊界。
佛之智慧所言:「無量無邊」,因爲佛以般若智,證實相理,此理離言絕相,不落邊際,既非凡情可計算測度,亦非小乘聖人的智慧可衡量或思量,故佛的智慧是無量無邊。藥師佛從無量無邊的智慧,所起的方便妙用亦無量無邊,故能普令一切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
「所受用物」,即我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資生之物,例如衣、食、住、行、醫藥、娛樂等,都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質享受。若然缺乏或短少,必然群起而爭,爭者必亂,何止損害群衆,危及社會,而且因此作諸惡業,流轉生死,招致無窮無盡的苦惱。
藥師如來,爲了取消人類現實生活的貧窮困苦,給予人類無窮無盡的享樂,更爲了拔除衆生永劫沈淪生死的苦惱,給予衆生法身慧命無窮無盡的壽命,所以從無量無邊的智慧,運用無量無邊的權巧方便,來到人間,提倡五明學。先灌輸衆生論理學、心理學、語言學、醫學、科學各方面的知識;教導衆生發展工業,開發資源,創造藝術、娛樂種種技巧,令衆生有建業知識,謀生技能,獲得物質高度文明的享受,生活富裕,「皆得無盡所受用物」,不致貧窮困苦,「有所乏少」。
然後運用內明學,來開啓衆生的心智,令衆生明真理,知因果,辨邪正,止惡行善,甚至惡性隱殁,佛性擡頭,成就戒、信、聞、舍、慧、慚、愧等七覺支,以提升人的德性,改善人的品質,使人樂于發揮人溺己溺,人己的精神;樂于進德修業,利己利人;樂于趣向佛道,覺悟成佛。如《華嚴經》言:「菩薩于菩提,當于何求?當于五明處求」。
是以藥師如來行菩薩道時,發第叁個大願,就是運用智慧方便,以五明學的權巧,來提高人類物質的享受,同時也提升人類的智慧與質素,徹底解除人類物質與精神的貧乏,令人類物資富裕,精神飽滿,不致「有所乏少」。
(四)令邪歸正導小向大願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前願是偏重人類資生事業的發展,以促進物質文明;今第四大願,目的是化邪歸正,擴展大乘佛教濟世益群的思想,是偏重于精神文明。
「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是令人道衆生,舍邪歸正。」菩提」,譯名正覺,「菩提道」即正覺的康莊大道,反之便是邪道。藥師佛發願將來成佛時,遇見有不正的思想,不正的信仰,不正的行爲,不正的娛樂的人,都以正覺的思想,正覺的教育,正覺的行動來教導之,輔助之,令舍邪歸正,知因識果,信仰叁寶,學習大乘佛法,走向正知正見的菩提覺道。
聲聞,是一類因佛說法的音聲,得聞四谛理,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結果斷見思煩惱,解脫生死,證得阿羅漢果的聖人。獨覺,又名緣覺,是一類因聞佛說十二因緣的道理,知世間諸法,皆緣生性空,無常無我,因而放棄世間五欲的享樂,如法修學,由十二因緣的流轉門,進入還滅門,而得斷煩惱,了生死的聖人;另有一類立志出塵之士,但生不逢佛世,唯有孤峰獨宿,春觀百花開,秋觀黃葉落,而悟知世態榮枯,生滅無常,不戀世事,專心修習禅定,引發無漏智慧,得斷煩惱,了生死,證真空涅槃的聖人,名獨覺。聲聞人但斷見思煩惱,緣覺兼侵習氣,二者同是獨善其身的修行人,所以屬于小乘。但佛教的基本精神卻屬于大乘。
「大乘」即是一佛乘。諸佛出世,雖說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五乘教法,但目的在于一佛乘。如《法華經》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于衆生」。否則,「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則墮悭貪」。諸佛聖人豈是悭貪者?是以藥師佛發願來世成佛,不止要令沈淪生死苦海中,行邪道的人乘衆生,舍邪歸正,安住于菩提覺道;還要令已斷煩惱,了生死的小乘聖人,回小向大,修學大乘法門,趣向佛道,不致滯留小乘,故此言:「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此即依道中,定無漏學而發的大願。
(五)令修梵行得戒清淨願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叁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梵言:「屍羅」譯名爲戒。戒有防非止惡之…
《藥師如來十二大願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