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亦皆以大乘之道安立之。
(五)于我法中修行梵行者,一切戒不缺减。
(六)诸根不具、白癞颠狂,乃至种种病苦者,闻我名皆诸根具足,无诸疾苦。
(七)众病逼切,无护无依者,闻我名,众患悉除。
(八)若有女人愿舍女形者,闻我名,成丈夫相。
(九)令众生皆脱魔网,置于正见,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十)若为王法所缚,身心受无量灾难煎迫之苦,此等众生若闻我名,以我福力,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十一)为饥渴所恼而造诸恶业者,若闻我名,我先以妙色香味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
(十二)贫无衣服者,闻我名,我当施彼随用衣服,乃至庄严之具,皆令满足。
(一)生佛平等正报庄严愿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阿耨多罗」,翻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译为正等正觉,是佛果菩提的通称。正等是平等的真理,正觉是无分别智;菩萨修行,功圆果满之时候,以无分别的般若智,证平等不二的真理。此平等的真理,虽然生佛平等,圣凡无二,但因凡夫众生迷而不觉,外道修行者觉而不正,二乘人正而不等,菩萨之觉,虽正又等,但非无上;唯佛以如如智,证如如理,既正且等,九界众生,无能过之,故言:「无上正等正觉」。当佛由最初之始觉智,证得本觉理,究竟觉悟之时,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亲证法身。
「自身光明,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是指佛的自受用报身。佛的自受用报身,是由无量功德智慧所生,属于佛果无漏不可思议的境界,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理解,唯佛以佛能知。但诸佛为教化地上菩萨,往往现出他受用报身,光明炽然,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照,故此云:「自身光明,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
「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其身」。是指佛的应身。不但是诸佛具足三十二大丈夫相,释尊的亲弟阿难,以及转轮圣王、梵王、帝释,都具有此大丈夫之相。至于八十种随形好,则是诸佛在因地中经过「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所得的果报,唯佛具足,非一般凡夫或三乘圣众可能拥有。
现在药师琉璃光如来,因中行菩萨道时,发第一个大愿,就是希望自己将来成佛,三觉圆明,三身具足,证得佛果无上正等正觉时,亦令一切有情众生,共成佛道,同证三身,与自己一样,无有差别。因此,得生其净琉璃世界的众生,虽然未尽断烦恼,未证佛道,但由于药师如来原本愿力功德的加持,皆于杂色宝华中化生,都具足三十二大丈夫相,正报庄严,与佛无异无别。
(二)身光破暗开晓众生愿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纲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药师如来行菩萨道时,发第二个大愿,是希望将来成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时,内在的智慧光明,能照彻法界,(自受用身),外在的身相光明,能照应大机,(他受用身),犹如琉璃宝物,晶莹皎洁,「内外明彻,净无瑕秽」。而且功德庄严,好象须弥山王一样巍然轰立不动。由于佛的报身「光明广大」,普照无涯,周遍法界,所发出的光焰炽烈,互相映照,结成光网;药师如来所应化的琉璃光身,善于安住于此,由无量光线所组成光辉灿烂的焰网之中,故其光明,超「过于日月」。不止照耀无量无边世界,同时照耀常处于幽冥中的地狱众生;令人间天上,及恶道中众生,凡接触佛的焰网光明,「悉蒙开晓」智慧的心眼,皆可照破内心无明烦恼的黑暗,使众生在佛光与自己智光的照耀中,明白真理,认识自己,走向光明之路,进入菩提觉道。在菩提觉道上,随其各人的意志,去作各种有益身心,有利于群众的事业;或随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缘,实践六度万行,广修福慧,自利兼他,直至二利究竟,即可完成佛道。以上两愿,是着重自他佛道的证得,是依四谛中的灭谛而发的大愿。
(三)智慧方便满众生所欲愿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自此至以下第五愿,是依道谛而发的宏愿。道,是佛弟子所修学的法门,广则无量,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略言则可以说是三十七道品,再略说则不出戒定慧三无漏学。此第三大愿,是依道谛中的慧无漏学而发。
智慧是实智,属于体;方便是权智,属于用。如无智慧的实体,则无以起方便的妙用;若无方便的妙用,则无以显示智慧的实体。今药师如来发愿,得菩提时,以实智证理,以权智鉴机,从体起用,运用种种善巧方便,利益有情。
量是衡量,计量,度量,测量,凡衡量物之轻重,计量物之多少,度量物的长短,测量物的大小、浅深、厚薄,皆名之为量。「无量」,即已超越世间事物的大小、多寡、长短、浅深、厚薄,如摄大乘论所言:「不可以譬类得知」。边谓边际,边缘,边界等;物与物之间有其边际,人与人之间有其边缘,国与国之间有其边界。「无边」,即已超越世间任何人与物的边际边缘与边界。
佛之智慧所言:「无量无边」,因为佛以般若智,证实相理,此理离言绝相,不落边际,既非凡情可计算测度,亦非小乘圣人的智慧可衡量或思量,故佛的智慧是无量无边。药师佛从无量无边的智慧,所起的方便妙用亦无量无边,故能普令一切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
「所受用物」,即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资生之物,例如衣、食、住、行、医药、娱乐等,都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享受。若然缺乏或短少,必然群起而争,争者必乱,何止损害群众,危及社会,而且因此作诸恶业,流转生死,招致无穷无尽的苦恼。
药师如来,为了取消人类现实生活的贫穷困苦,给予人类无穷无尽的享乐,更为了拔除众生永劫沉沦生死的苦恼,给予众生法身慧命无穷无尽的寿命,所以从无量无边的智慧,运用无量无边的权巧方便,来到人间,提倡五明学。先灌输众生论理学、心理学、语言学、医学、科学各方面的知识;教导众生发展工业,开发资源,创造艺术、娱乐种种技巧,令众生有建业知识,谋生技能,获得物质高度文明的享受,生活富裕,「皆得无尽所受用物」,不致贫穷困苦,「有所乏少」。
然后运用内明学,来开启众生的心智,令众生明真理,知因果,辨邪正,止恶行善,甚至恶性隐殁,佛性抬头,成就戒、信、闻、舍、慧、惭、愧等七觉支,以提升人的德性,改善人的品质,使人乐于发挥人溺己溺,人己的精神;乐于进德修业,利己利人;乐于趣向佛道,觉悟成佛。如《华严经》言:「菩萨于菩提,当于何求?当于五明处求」。
是以药师如来行菩萨道时,发第三个大愿,就是运用智慧方便,以五明学的权巧,来提高人类物质的享受,同时也提升人类的智慧与质素,彻底解除人类物质与精神的贫乏,令人类物资富裕,精神饱满,不致「有所乏少」。
(四)令邪归正导小向大愿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前愿是偏重人类资生事业的发展,以促进物质文明;今第四大愿,目的是化邪归正,扩展大乘佛教济世益群的思想,是偏重于精神文明。
「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是令人道众生,舍邪归正。」菩提」,译名正觉,「菩提道」即正觉的康庄大道,反之便是邪道。药师佛发愿将来成佛时,遇见有不正的思想,不正的信仰,不正的行为,不正的娱乐的人,都以正觉的思想,正觉的教育,正觉的行动来教导之,辅助之,令舍邪归正,知因识果,信仰三宝,学习大乘佛法,走向正知正见的菩提觉道。
声闻,是一类因佛说法的音声,得闻四谛理,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结果断见思烦恼,解脱生死,证得阿罗汉果的圣人。独觉,又名缘觉,是一类因闻佛说十二因缘的道理,知世间诸法,皆缘生性空,无常无我,因而放弃世间五欲的享乐,如法修学,由十二因缘的流转门,进入还灭门,而得断烦恼,了生死的圣人;另有一类立志出尘之士,但生不逢佛世,唯有孤峰独宿,春观百花开,秋观黄叶落,而悟知世态荣枯,生灭无常,不恋世事,专心修习禅定,引发无漏智慧,得断烦恼,了生死,证真空涅槃的圣人,名独觉。声闻人但断见思烦恼,缘觉兼侵习气,二者同是独善其身的修行人,所以属于小乘。但佛教的基本精神却属于大乘。
「大乘」即是一佛乘。诸佛出世,虽说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五乘教法,但目的在于一佛乘。如《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否则,「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诸佛圣人岂是悭贪者?是以药师佛发愿来世成佛,不止要令沉沦生死苦海中,行邪道的人乘众生,舍邪归正,安住于菩提觉道;还要令已断烦恼,了生死的小乘圣人,回小向大,修学大乘法门,趣向佛道,不致滞留小乘,故此言:「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此即依道中,定无漏学而发的大愿。
(五)令修梵行得戒清净愿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梵言:「尸罗」译名为戒。戒有防非止恶之…
《药师如来十二大愿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