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佛實修法門教授(創古仁波切)▪P8

  ..續本文上一頁惡的動機很強烈,那惡果也會在今生成熟。來世報,是指動機的力量稍微小一點,如我們在今生積聚了善行,從善的一方面來講,積聚了善行等,這種力量會幫助我們的果報在來世成熟。

  

  第叁種叫做他世報,所做的行爲無論善惡的動機,並不是很強烈,比較弱,一點點的善跟惡的動機,所以不會在今生成熟,也不會在下一生,而會在第叁世、第四世以後的某一生才會成熟,這叫他世報。最後的不定報,就是不定業,這是指無論善惡的心念都非常非常細微地、非常小,所以不見得會成熟,這裏談到說,如果我們沒有一念後悔心的話,業還是會成熟,但如果忏悔了業報就不會成熟。

  

  例如說我們行善,有一念善念跟善行,但是後來後悔做了這件事時,這個善行就不會成就,同樣我們做了惡行之後,能忏悔的話,這個惡行也不會現形,所以這種叫做不定業,是指心念的力量是非常小的,是一種不定業。這裏談到叫「出魔罥網」,主要是指惡業的方面,希望衆生都能夠離開這樣的魔罥,離開這樣的一種惡業,解脫一切外道的纏縛,解脫的方法是什麼呢?也就是對佛法、對佛陀生起信心,積聚資糧,還要多忏悔、後悔作這些罪障,這樣就能出魔罥網。後面提到「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于正見」,所謂的「惡見稠林」,「惡見」指的像執著有一個我的我見,或者說邪見,或者說想要傷害他人、害他的見解,願都能消除。而「引攝置于正見」,這裏的「正見」是指透過了比量的方式,而生起的正見,或者說現量直觀的方式而生起的正見等,就是比量見跟現量見而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願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加,縛錄鞭撻,系閉牢獄,或當刑戮,及余無量災難淩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這裏提到過去還有君王製度的時候設有系閉牢獄之苦,就算現在已經是民主的時代,同樣也會有這樣的恐懼,這裏提到某人犯了這些錯誤違背了因果,譬如說被關進牢裏去受這些苦痛,但是「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這是指一個被關的人、受苦的人,他能夠聽到藥師佛的名號,尤其是聽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的話,也對佛陀生起信心、恭敬心向佛祈請做供養,那麼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第十一大願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爲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藥師佛的願望是希望一切衆生的饑渴都能夠消除,透過一種很強烈的願心,或虔誠、強烈的一種祈願,很多時候的苦痛馬上就能得到消除,但有時沒辦法馬上消除這些苦痛,但是從長遠來講,究竟的善果是一定會得到的,由于我們擁有這樣一種強烈的願心,同時願意來積聚善行,修持正法並精進于這些修持,那麼未來就像這裏所形容「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就是我們都能夠嘗到究竟的法味而得到成就。

  

  第十二大願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衆伎,隨心所玩,皆令滿足」。藥師佛的大願主要是希望一切衆生都能夠遠離各種的貧困,遠離貧窮、貧困,在現世來講,很多人非常的貧窮或者貧困,是因爲過去惡業所造成的,所以在今生如果想要遠離這樣的惡果,我們就要止惡行善,就像藥師佛所提到的「若聞我名」,聽聞到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並且向他祈請,修持這個法門,發起一念善心,在最後,或者在今生,或者來世,我們都能夠具備一切的莊嚴,具備一切的富足。

  

  以上這就是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最後提到「曼殊室利!是爲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十二微妙上願」,就在最開始的時候,就是因爲文殊菩薩向世尊釋迦牟尼佛祈請,想使聽聞到的人業障消除,是希望所有的衆生業障能夠消除並且得到究竟的果位,所以說當時文殊菩薩就問世尊是否有這樣的方法?世尊就開示出有位名叫藥師佛、藥師琉璃光如來,他現在就住在藥師琉璃光淨土,他過去發了十二個大願,這十二個大願能幫助衆生消除業障,並且得到成就,所以當我們在閱讀以上這十二個大願,日後向藥師佛祈請,對他生起信心時,或者說聽聞到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之後,我們也如實以這個儀軌來觀修、來修持的話,真的可以幫助我們暫時消除今生各種的苦痛、病痛;究竟的來講,能夠帶領我們得到究竟的快樂,成就佛道。今天早上的課程就教到這裏了,下午課程結束之後有如有疑問歡迎提出來。

  

  業障消除 願生淨土

  

  所以在早上的課程當中,提到這個藥師經當中,是由文殊菩薩來請示世尊,也就是在第二頁上面有提到說「令諸聞者業障消除,爲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這也是特別爲了利益在這些佛法要式微時的衆生,如何幫助他們的業障消除呢?這時佛陀就回答了方法,即有一位藥師琉璃光如來,他是在東方的藥師琉璃淨土當中,他過去曾經發了十二個大願,就是爲了要利益一切的衆生,早上已經將這十二個大願介紹過了,透過這十二大願,可以幫助衆生,尤其是受著苦痛、病痛的衆生離開這些痛苦,接著由文殊菩薩請示佛陀,就是以這種問答的方式,總共有八個,接著佛陀便一一的回答,告訴弟子說離開痛苦的方法是什麼,要如何來修持藥師佛、向藥師佛祈請等等。

  

  首先介紹佛陀開示這個淨土的情況,各位可以看第八頁上面說「複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大願,及彼佛土功德莊嚴,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說不能盡。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爲地,金繩界道,城、阙、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這裏是首先他介紹了藥師佛琉璃淨土的情況、及種種相狀,接下來又談到「于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诃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衆之上首,次補佛處,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同時在這個琉璃淨土當中有二個菩薩,日光遍照菩薩跟月光遍照菩薩,「是故曼殊室利!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應當願生彼佛世界」,在這一段當中佛陀他介紹到淨土的情況,當中還有有二位菩薩,如果一個弟子他具備信心向藥師如來祈請發願的話,就能夠投生到這樣子的一個地方去。

  

  所以在這裏提到說我們發願是很重要的,像經文中提到「應當願生彼佛世界」,通常我們發了願之後,有二種情況,一種是能夠實現的願望,一種是願望他無法實現,那當我們說因緣和合的時候,這個願望就能實現,但是如果因緣條件不具足時,當然就無法實現了,所以仁波切就舉了一個例子,他譬如說他如果發一個願望說「好,我現在前面的桌上要有一朵花」,他就一直發願要有一朵花,要一朵花、然後每天、每月、每年都這樣在想要有一朵花,但是他還是沒有辦法有一朵花在那裏,因爲沒有做任何事情,但是如果說稍爲有一點智慧跟方便的時候,那同樣我還是有一個願心,我希望桌上有一朵花,于是開始准備,譬如說一個小盆子裏面裝了土,然後有肥料、有水、還有一個種子,慢慢這樣子放在前面,因緣和合就有可能開出花來,在佛經當中說,我們發願的話就能夠投生,但是真的能否投生到那個淨土,那要看我們首先一些因緣,例如我們有沒有積聚資糧,同時我們對佛法是不是具備信心等等,以這個爲基礎,並且實修佛法的話,那麼這些因緣條件和合,就有可能投生到淨土的。

  

  發願修持 遠離惡趣

  

  之前提到佛陀說我們發願是非常的重要的,透過了發願,同時實際來修持,這些願望都可以實現、可以成就的,接下來是談到說如果具備一些惡行、惡業的話,那麼會投生像惡鬼跟畜生等等的情況,在經文裏面提到「爾時、世尊,複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諸衆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阙于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複有無量堅貪有情,積集資財,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傍生趣。」,在這裏是提到有一些人,他不知道因果,同時他完全不肯給予布施,非常的吝啬,透過這樣一種因果的道理,他將來會投生在惡鬼跟畜生道的,這是從因果上來講,這裏也談到,如果透過了向藥師佛的大悲心的光明,是能給予他們救護的,所以這是說因爲我們過去所造的這些惡業,因此便會投生在惡鬼道跟地獄道,「由昔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暫得憶念彼如來名,即于念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他在生前由于聽過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所以就算他投生在地獄惡鬼,也能夠因過去的這種善的習氣生起,而憶念起藥師佛的名號,那還生人中,還生人中之後,「得宿命念,畏惡趣苦,不樂欲樂,好行惠施,贊歎施者,一切所有悉無貪惜,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況余財物?」,尤其後面提到說,能夠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這是提到說他得到了這個人身,並且是能夠修持佛法的人身,而且發起菩提心,積聚資糧,那麼他在最後就能做到這樣子以血肉等等來分施給一切、來布施給一切的衆生,所以這一段是指說透過了藥師佛大悲的加持,那我們能夠遠離惡鬼跟畜生這二種道的。

  

  接下來佛陀開示了第二個教授了,透過大悲的加持,我們不用投生到地獄去,這一段的經文是「複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雖于如來受諸學處,而破屍羅」,在學習了很多的學處,但卻破了戒,…

《藥師佛實修法門教授(創古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