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药师佛实修法门教授(创古仁波切)▪P8

  ..续本文上一页恶的动机很强烈,那恶果也会在今生成熟。来世报,是指动机的力量稍微小一点,如我们在今生积聚了善行,从善的一方面来讲,积聚了善行等,这种力量会帮助我们的果报在来世成熟。

  

  第三种叫做他世报,所做的行为无论善恶的动机,并不是很强烈,比较弱,一点点的善跟恶的动机,所以不会在今生成熟,也不会在下一生,而会在第三世、第四世以后的某一生才会成熟,这叫他世报。最后的不定报,就是不定业,这是指无论善恶的心念都非常非常细微地、非常小,所以不见得会成熟,这里谈到说,如果我们没有一念后悔心的话,业还是会成熟,但如果忏悔了业报就不会成熟。

  

  例如说我们行善,有一念善念跟善行,但是后来后悔做了这件事时,这个善行就不会成就,同样我们做了恶行之后,能忏悔的话,这个恶行也不会现形,所以这种叫做不定业,是指心念的力量是非常小的,是一种不定业。这里谈到叫「出魔罥网」,主要是指恶业的方面,希望众生都能够离开这样的魔罥,离开这样的一种恶业,解脱一切外道的缠缚,解脱的方法是什么呢?也就是对佛法、对佛陀生起信心,积聚资粮,还要多忏悔、后悔作这些罪障,这样就能出魔罥网。后面提到「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所谓的「恶见稠林」,「恶见」指的像执着有一个我的我见,或者说邪见,或者说想要伤害他人、害他的见解,愿都能消除。而「引摄置于正见」,这里的「正见」是指透过了比量的方式,而生起的正见,或者说现量直观的方式而生起的正见等,就是比量见跟现量见而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愿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加,缚录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这里提到过去还有君王制度的时候设有系闭牢狱之苦,就算现在已经是民主的时代,同样也会有这样的恐惧,这里提到某人犯了这些错误违背了因果,譬如说被关进牢里去受这些苦痛,但是「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这是指一个被关的人、受苦的人,他能够听到药师佛的名号,尤其是听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的话,也对佛陀生起信心、恭敬心向佛祈请做供养,那么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第十一大愿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药师佛的愿望是希望一切众生的饥渴都能够消除,透过一种很强烈的愿心,或虔诚、强烈的一种祈愿,很多时候的苦痛马上就能得到消除,但有时没办法马上消除这些苦痛,但是从长远来讲,究竟的善果是一定会得到的,由于我们拥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愿心,同时愿意来积聚善行,修持正法并精进于这些修持,那么未来就像这里所形容「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就是我们都能够尝到究竟的法味而得到成就。

  

  第十二大愿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药师佛的大愿主要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远离各种的贫困,远离贫穷、贫困,在现世来讲,很多人非常的贫穷或者贫困,是因为过去恶业所造成的,所以在今生如果想要远离这样的恶果,我们就要止恶行善,就像药师佛所提到的「若闻我名」,听闻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并且向他祈请,修持这个法门,发起一念善心,在最后,或者在今生,或者来世,我们都能够具备一切的庄严,具备一切的富足。

  

  以上这就是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最后提到「曼殊室利!是为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十二微妙上愿」,就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是因为文殊菩萨向世尊释迦牟尼佛祈请,想使听闻到的人业障消除,是希望所有的众生业障能够消除并且得到究竟的果位,所以说当时文殊菩萨就问世尊是否有这样的方法?世尊就开示出有位名叫药师佛、药师琉璃光如来,他现在就住在药师琉璃光净土,他过去发了十二个大愿,这十二个大愿能帮助众生消除业障,并且得到成就,所以当我们在阅读以上这十二个大愿,日后向药师佛祈请,对他生起信心时,或者说听闻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之后,我们也如实以这个仪轨来观修、来修持的话,真的可以帮助我们暂时消除今生各种的苦痛、病痛;究竟的来讲,能够带领我们得到究竟的快乐,成就佛道。今天早上的课程就教到这里了,下午课程结束之后有如有疑问欢迎提出来。

  

  业障消除 愿生净土

  

  所以在早上的课程当中,提到这个药师经当中,是由文殊菩萨来请示世尊,也就是在第二页上面有提到说「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这也是特别为了利益在这些佛法要式微时的众生,如何帮助他们的业障消除呢?这时佛陀就回答了方法,即有一位药师琉璃光如来,他是在东方的药师琉璃净土当中,他过去曾经发了十二个大愿,就是为了要利益一切的众生,早上已经将这十二个大愿介绍过了,透过这十二大愿,可以帮助众生,尤其是受着苦痛、病痛的众生离开这些痛苦,接着由文殊菩萨请示佛陀,就是以这种问答的方式,总共有八个,接着佛陀便一一的回答,告诉弟子说离开痛苦的方法是什么,要如何来修持药师佛、向药师佛祈请等等。

  

  首先介绍佛陀开示这个净土的情况,各位可以看第八页上面说「复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行菩萨道时,所发大愿,及彼佛土功德庄严,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说不能尽。然彼佛土,一向清净,无有女人,亦无恶趣,及苦音声;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阙、宫、阁、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这里是首先他介绍了药师佛琉璃净土的情况、及种种相状,接下来又谈到「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次补佛处,悉能持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正法宝藏」,同时在这个琉璃净土当中有二个菩萨,日光遍照菩萨跟月光遍照菩萨,「是故曼殊室利!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应当愿生彼佛世界」,在这一段当中佛陀他介绍到净土的情况,当中还有有二位菩萨,如果一个弟子他具备信心向药师如来祈请发愿的话,就能够投生到这样子的一个地方去。

  

  所以在这里提到说我们发愿是很重要的,像经文中提到「应当愿生彼佛世界」,通常我们发了愿之后,有二种情况,一种是能够实现的愿望,一种是愿望他无法实现,那当我们说因缘和合的时候,这个愿望就能实现,但是如果因缘条件不具足时,当然就无法实现了,所以仁波切就举了一个例子,他譬如说他如果发一个愿望说「好,我现在前面的桌上要有一朵花」,他就一直发愿要有一朵花,要一朵花、然后每天、每月、每年都这样在想要有一朵花,但是他还是没有办法有一朵花在那里,因为没有做任何事情,但是如果说稍为有一点智慧跟方便的时候,那同样我还是有一个愿心,我希望桌上有一朵花,于是开始准备,譬如说一个小盆子里面装了土,然后有肥料、有水、还有一个种子,慢慢这样子放在前面,因缘和合就有可能开出花来,在佛经当中说,我们发愿的话就能够投生,但是真的能否投生到那个净土,那要看我们首先一些因缘,例如我们有没有积聚资粮,同时我们对佛法是不是具备信心等等,以这个为基础,并且实修佛法的话,那么这些因缘条件和合,就有可能投生到净土的。

  

  发愿修持 远离恶趣

  

  之前提到佛陀说我们发愿是非常的重要的,透过了发愿,同时实际来修持,这些愿望都可以实现、可以成就的,接下来是谈到说如果具备一些恶行、恶业的话,那么会投生像恶鬼跟畜生等等的情况,在经文里面提到「尔时、世尊,复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诸众生,不识善恶,惟怀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阙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见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获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复有无量坚贪有情,积集资财,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彼诸有情,从此命终生饿鬼界,或傍生趣。」,在这里是提到有一些人,他不知道因果,同时他完全不肯给予布施,非常的吝啬,透过这样一种因果的道理,他将来会投生在恶鬼跟畜生道的,这是从因果上来讲,这里也谈到,如果透过了向药师佛的大悲心的光明,是能给予他们救护的,所以这是说因为我们过去所造的这些恶业,因此便会投生在恶鬼道跟地狱道,「由昔人间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今在恶趣,暂得忆念彼如来名,即于念时从彼处没,还生人中」,他在生前由于听过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所以就算他投生在地狱恶鬼,也能够因过去的这种善的习气生起,而忆念起药师佛的名号,那还生人中,还生人中之后,「得宿命念,畏恶趣苦,不乐欲乐,好行惠施,赞叹施者,一切所有悉无贪惜,渐次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施来求者,况余财物?」,尤其后面提到说,能够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施来求者」,这是提到说他得到了这个人身,并且是能够修持佛法的人身,而且发起菩提心,积聚资粮,那么他在最后就能做到这样子以血肉等等来分施给一切、来布施给一切的众生,所以这一段是指说透过了药师佛大悲的加持,那我们能够远离恶鬼跟畜生这二种道的。

  

  接下来佛陀开示了第二个教授了,透过大悲的加持,我们不用投生到地狱去,这一段的经文是「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虽于如来受诸学处,而破尸罗」,在学习了很多的学处,但却破了戒,…

《药师佛实修法门教授(创古仁波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