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黃念祖老居士答問▪P3

  ..續本文上一頁刀所以才稱關公,那張飛怎麼就因爲槍所以稱張飛呢?趙雲比他們都強,他又是槍,也不是丈八蛇矛,所以他他就因爲習慣了。講到他最開始,他就應該有武器,他已達到了後頭這個水平,但他這個已經熟了。這個我們就明白了,所以這不是換來換去,也不要什麼都學,但你在了解這些方面,不妨多一點,不要太瘦了。除了這個法門之外,別的我都不知道,那這個法門你也很難理解得很深入。很多地方大家要用禅宗的公案來理解,對禅宗一點都不知道,這些地方就不容易深入。這也是辯證的。

  腳踏兩條船,不好,就二門俱破。踩兩條船,這船往這邊開,這船往那邊開,你不就掉水裏去了。就這意思,一條船才平安。兩條船看著很好,兩條都保護你,一個往東一個往西你馬上掉水裏頭,所以腳踏兩條船不好,腳踏兩條船就是二門俱破,你哪條船也沒有可靠,都不可靠,都很危險。不要說一個往東一個往西了,差個四十五度就不得了,怎麼辦?哈哈……

  問:廣結善緣的含義?

  答:我回答他兩句《無量壽經》。你這個廣結善緣,究竟是集中一處?還是集中若幹處?還是廣結?這個問題不作回答了。我用《無量壽經》的兩句回答他:“假令供養恒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所以現在出家人的毛病——我說老實話——即是居士的毛病,就是到處修供養。到處修供養,本來是很難得,善財難舍嘛,你肯把錢拿出來供養,功德很大,在這上頭很難得了,是個善人哪,但是這一種福都是人天福報。所以法藏比丘他就是這麼說,你供養恒沙的聖,(現在也沒有這麼多聖),供養的功德也不是很大。就是供養了恒河沙那麼多聖,……這是根本,希望我們一切佛教界的人士記住法藏比丘這兩句,不是到處去供養,今天朝山拜廟,廣跟人家結緣。我是希望跟我結緣的人你最好不要來。不要用這個方式來結緣,你看我的書嘛。你真正是爲了解決你的正覺問題,覺悟的問題,這樣才有意義,我們才能深入,這個時間才值得花。大家辛辛苦苦來,來就結個緣。哪年哪劫才開花結果?我們這個時間這麼

  用,太可惜了。我們還可以做別的事情,不是沒事幹。所以這個結緣之風很盛,是好事,但是有比它更好的事——堅勇求正覺。就說這個話,一切問題,關鍵在提高自個兒的覺悟,你自個兒覺悟不高,什麼事情也辦不成。哪個人是善知識,哪個人是惡知識?哪一句話說的是錯的,哪一句話說的是對的。哪幾句說的都是對的?但是水平不一樣?既然都是對的怎麼水平不一樣呢?佛教叫親疏的不同。都是皇帝的親戚,可是有親有疏啊。皇帝的兄弟封王,皇帝的侄子就不能封王了,清朝叫貝子,再下一層叫貝勒。譬如李鴻章,賞個黃馬褂,後來剝掉他的黃馬褂。皇帝的兒子稱皇太子。都是皇帝的親戚,爲什麼有分別?親跟疏不一樣,親的程度不一樣。雖然都是正確的話,親疏可以不同。所以這些東西那要都能理解清楚,必須自個兒要提高嘛。賣瓜的誰都是說自己的瓜是甜,不說瓜苦,尤其是那些個越是不成才的,越就喜歡吹。甚至于說妄語,種種的,所以必須要很好的辨別。

  供養是好的,你是遍供,還是應當收斂一點,我就提供一點,你最好是求正覺。把這個時間拿來真實地用功,真實地看經、學習,學習法藏比丘——我們的導師。

  問:宗說俱通是說與自本性突然相契合,一發一切發。宗說俱通?

  答:宗說俱通這個名詞是這麼說的,一個是說通,一個是宗通,兩件事情。要講經的人起碼應該說通,就是你確實能在說上是通達的。這一句話是什麼道理,這經是什麼宗旨,這都講得頭頭是道,一點錯誤都沒有,才叫說通。宗通呢,剛才的迦葉微笑,這就證明。這個證明在《涅槃經》上也有,將來一切經典的解釋權在迦葉,他就是宗通。大家這些說通的人你弄不清楚的話,請教迦葉,是他的心,宗實際就是心,他的心真跟佛的心相通了,他傳的是佛的心印。所以怎麼能夠輕視禅宗呢?禅宗是佛的心印哪,傳佛的心印,佛的心而且是印。但是現在沒有了。我的老師虛老,開悟了。現在還有,圓瑛法師,好,是善知識,他自個兒講了,他有兩次接近開悟,還沒有開悟,但是已經《楞嚴》獨步,還沒有真實的宗通。他說得很清楚,他一次得了之後,非常……,後來告訴師傅,師傅說這境界很好,你不是還希望得這個境界?說,是,我希望還有一次。不好啊,這要著魔啊。你看,你希望別的,當法師,有多少多少門徒,有多少多少供養,蓋什麼樓,那更是魔!就是還希望這清淨的境界再出現,就不好。他就警惕了。果然,後來又來了一次,比前一次還好。他底下說,他因爲有很多事情,要弘法度衆生,來不及再繼續努力了,就再也沒有了。

  就那兩次,這樣的話,他已經──就是說這幾個人之外,叁大德,谛老、虛老、印老之後,當然有人推弘一法師,再底下呢,當然就是圓瑛法師,可以提得出來了。這已經很難得,目前要找個圓瑛法師還是很難。他講了一百多次《楞嚴》,他講一次提高一次,都有新的體會。他就是那兩次,在禅上通了若幹消息,可以這麼說,而不是真正的宗通。現在有的人就把這也叫做宗通,或者說是客氣話,或者對于宗通理解得不夠,反正不嚴格。總之這跟宗通有關系,真正說要開悟,開悟不一定要從禅才能開悟,什麼都能開悟,念佛一樣開悟。念佛念到一心,到了理一心還不開悟啊?理一心你見法身了,破無明了,不開悟是什麼?就是開悟。什麼都可以開悟,學教可以大開圓解,大開圓解是解悟,不見得是證悟,再進步就是證悟。所以什麼都可以。你看經,看經一樣可以開悟,大開圓解。當然,大開圓解不是這麼理解了,它是忽然一下,什麼都理解了。這還不是宗通,這還是屬于解悟,還是理解,總之說宗通的人現在很難找了,我見著幾個。我也很榮幸。所以,有時候我就說這話:對于我學佛來說,是正法,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世,我學法所遇到這個因緣,也不過如此!

  這個就是說宗通。大家知道夏老是淨土宗,不知夏老在宗上造詣很深哪。所以虛老來了之後,對于夏老,他歡喜極了,贊歎哪。北方本來佛教不如南方,北方是道教天下。“本來我以爲找個正知正見的人都難得,沒想遇見這樣一個大德。”對追隨夏老的人說:“你們追隨夏老,能遇見他,而且能跟著他,如果你們這輩子還不成功,你們就不能怪別人,只能怪你們自己了。”

  這個話說得很深刻。所以他們這些人一見就投契。另外一種人呢,他就是反對。譬如說,他們對于會集經典,經過這個會集,罵夏老師:你怎麼能會集啊,一個普通人,一個居士!反對的人很多。

  問:宗通有的說不通,那像六祖你說,宗通說還不通?

  答:有。你看四料簡。宗通說不通。通宗不通教,開口被人笑;通教不通宗,長蟲鑽竹筒;宗教兩俱通,慧日耀天空;宗教兩不通,隨其……

  六祖的話:西方極樂世界離咱們十萬裏。就是錯的。錯他不改。你看《壇經》裏頭從來就是這兩句話,沒有改。沒有弟子說:看,這是師傅說的錯話,咱們可不可把它改過來。真實嘛,是什麼就是什麼,沒有造作。而且這話沒有說對,並不妨礙六祖。你一定要說十萬裏錯了,那個才對,你還是有空間概念,不是嗎?還一定有個距離嘛?這距離說它多少都可以,都沒出自心。這距離本來是人的錯覺。你這頂什麼真哪?!所以他開口被人笑,被咱們這些人笑,佛不笑。所以這個也很好,就不改,就十萬裏,誰不知道錯了,就讓它錯。可它稱經,厲害不厲害!佛的東西稱經,連龍樹菩薩他們都稱論,六祖的稱經──《壇經》沒有誰反對嘛,公認。

  要知道心地法門的重要,到了密宗的最高最高,還是心地法門。有的人以爲密宗有雙身像,雙身威猛像,這些個殊勝啊。不是不是。它殊勝還就是在于心地法門它很透徹。

  問:回向西方也是回向我們自性,是不是?西方也是我們的自性?

  答:對。所以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不妨老老實實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世界名爲極樂,其中有佛號阿彌陀,這才事理都圓融。如果你覺得既然是自性,就用不著回向了,這就也沒什麼叫生了,也沒什麼叫去了,都沒有了,這都偏在一邊。雖然如此,我還是回向,生到十萬億佛土那個極樂世界,親近那個阿彌陀佛。再一說呢,那就是我的心,就是我心內的佛,不相妨礙,這就是理事無礙。

  問:《金剛經》本來有八句偈子,玄奘法師譯的,後來鸠摩羅什簡化成四句,請您老開示一下。

  答:這個是這樣,它好像是“應觀佛法性…法性非所識…”,也不可說,所以你不要觀這些個,應觀佛法性,法性你是不可知的。回頭可以找出來。玄奘譯的就是《能斷金剛經》,《能斷金剛經》長,把這四句補上了,那就全了。不然就是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就好像趨于斷滅了。沒有色相,不能音聲,這都沒有,應觀,觀佛法性,但是這佛法性你不能認識。少這四句。這四句就圓滿了,不是斷滅。這個佛法性你不可以色見聲求,那你給我看佛法性?法性你看不到的,所以補上就全了,玄奘就是……很多翻譯都有這四句,文字稍有出入,意思沒有出入。所以說你只管放心。

  問:您講離四句,有一句,無一句,亦有亦無一句,非有非無一句,這樣在生活中怎麼入?

  答:生活上,終日吃飯——這是禅宗的話——未曾嚼著一顆米。不是不吃飯,你沒嚼著米,就是這種境界。終日穿衣,沒有披著一寸絲。即相離相。就在這個物質裏頭,就在生活這些相裏頭,離開這些事,離開這些相。所以終日度生終日無度。我在家裏頭跟愛人談話,照顧愛人,就好像世間的夫妻情感哪,實際都遠離。跟看見玫瑰花,看見牡丹花一樣。所以即這個而離這個,不是只要離,也不是只有即。即這個,就鑽到裏頭去了。這就是我的義務,我要把家庭搞好,把家庭維持好,孩子教育好,爲這個,忙那個,這個沒做好,哎喲我…

《黃念祖老居士答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