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宗妙谛—淨語叁則
黃念祖老居士主講
以一九八八年于北京居士林念佛七道場錄音爲基礎
(一)在極樂庵念佛道場作 四首
(二)深妙禅偈
(叁)老實念
《淨語》是先師夏蓮居老居士的淨土詩集,原名《歡喜念佛齋詩鈔》。五十年代初,大量增補新篇,改名《淨語》。夏老之詩,乃一代時教之醍醐。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滴滴自然精妙,開人心眼。今名《淨語》,彌符其實。淨者,淨宗也。語者,警語也。故名《淨語》。又淨者,清淨本然也,當生清淨心也,無量清淨覺(彌陀名號)也,淨念相繼也。語者,言爲心聲也,故《淨語》者,清淨心之顯露,清淨覺之開示,欲複清淨本然,但當淨念相繼也。
《淨語》直指當人自家寶藏,敬選叁則,供養大衆。
(一)在極樂庵念佛道場作 四首
其一
念佛最忌 精神渙散 字句模糊 先快後慢
既無音節 又不聯貫 心不應口 聲不攝念
輕忽養識 古德所歎 如此念法 永難成片
其二
聲和韻穩 字正音圓 懇切綿密 沈著安閑
聲合乎心 心應乎聲 心聲相依 妄念自清
其叁
佛號如珠 念頭如線 分則各離 合則成串
心不離佛 口不離念 如線貫珠 相續不斷
其四
未能一心 先求專念 未能不亂 先學成片
真勤真專 功效自見 無須問人 還請自驗
第一則共四首,是夏師甲申(一九四四)年在念佛道場中所作。夏師領導佛七,十分嚴格如法,正式參加者,都是閉關念佛,這四首正是關中所作,啓發大衆,認真修持。所說皆大修行人從真實履踐得來,修淨業者當依爲指南,故莫因未見驚人之語而忽之。
第一首先講念佛的人容易發生的主要偏差,是要防止的。頭兩句是“念佛最忌,精神渙散”。念佛的時候,思想不集中,提不起精神來。心情低落,意志消沈,無精打彩,雜念無窮,不是昏沈便是掉舉。這個是最忌了。還忌諱“字句模糊”。這一句佛號,聲音出來是模模糊糊的。別人聽不清,自己也聽不清。故雲“己尚不聞佛豈聞”。“先快後慢”,一上來念得很快,越念越慢,越慢越沒勁。“既無音節”,音節指音聲的節奏,共修念佛時用的魚磬,統一大衆的音節,保證了大衆所念共同的內容。個人念同樣可用魚磬,不用魚磬同樣要有音節。音節調適,念佛容易攝心,法益加大。相反,一句佛號中六個字,不論某個字所占的拍子,時而一拍、半拍、1/4拍、1/8拍,那麼整個佛號每句在變,念得亂成一片,還談什麼攝心。不但時間上每個字安排得很好,聲音的高低輕重也合節奏。節奏很重要,普通的舉臂擡腿,若合節奏,便成舞蹈。所以念佛若有節奏,就像流水潺潺,自然合韻,念佛易于成片。
無音節已不好,加之以“又不聯貫”就更差了。後句不接前句,念佛最重要是“淨念相繼”,若不聯貫怎麼能相繼。“心不應口”,嘴裏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心裏頭盤算著另外一件事,某某真對我不起呀,我對他那麼好,他對我就這樣呀。或者惦記買部彩電。你多盤算這些事,心口怎能相應。至于另外一種情況是:在念佛時雜念紛飛,不知從何處來這麼多的雜念此起彼伏,無法排除。這不用擔擾,這是念佛過程中必然的現象,不要去管它,“任它妄念紛飛,聽我念佛分明”,這是要訣。關鍵是提起這一句佛號。“聲不攝念”。“聲”,指念佛時嘴裏發出的念佛聲,這聲音有很大作用,淨土法門的關鍵,也可以說是密訣呀,就在于自念自聽。所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所聽的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都攝六根”,首先就把舌根、耳根都攝住了。你這時聽的是佛號,念的也是佛號,想的也是佛號,意根也攝住了。手持念珠(身),眼看佛像,鼻中所聞是供佛所燃的香,所以這叁根也都攝住了。都攝六根,關鍵在于聽。一般我們自修,以金剛持最好,就是剛剛有一點聲音在嘴唇跟牙齒之間,不是很大。這樣念既有聲音又養氣,叫金剛持。默念也可以聽,不過默念聽起來要累一點。聲音大小可以靈活,散亂的時候,煩惱來的時候,你可以大聲念,用聲音攝住念頭。如果你念得很清淨,就可以小聲地念,金剛持或再小一點都可以。要有聲,要聽這個聲。這聲音就能攝你的念。這是念佛法門特別殊勝之處。古人說:“以音聲作佛事。”極樂世界是法音宣流,聽到的人自然念佛念法念僧。一個人聽到寺廟中鍾鼓梵呗之音,自然內心清淨。你念的這聲佛號就是法音,如果你念得既有節奏又相連貫,你念時懇懇切切,清清淨淨,你所念的這一聲,就是妙德音聲,所念是萬德莊嚴的佛,其聲自然是萬德莊嚴之聲。這樣殊勝無上的妙聲又從耳根流入心地,加持自心,自感自應微妙難思。關鍵之處在于自聽。
“輕忽養識”。如果念時自心煩雜散亂,所念之聲,必然嘈雜難聽。心不專注雙耳也就失靈,所念之聲自然毫無攝念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焉有都攝六根的作用。能引起的反是有害的惡果——輕忽養識。這是佛教裏一個常用的成語。你很輕率地念,你不是轉識成智。你是在培養識。咱們的修持就是轉八識成四智。咱們念佛就是把分別的意識轉成妙觀察智。要使他轉呀。你這麼去念,又無音節,散亂。精神渙散,又不連貫,自己心裏想的跟嘴裏念的不一樣,所念聲音也攝不住心。這種念法不是轉識是養識。識在那兒休養了,這正是“古德所歎”呀。就這樣念太可惜了。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淨土難信,你還肯念。但是你就這樣念哪,所以古德很歎惜呀。這樣念就“永難成片”。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很難,首先須達到念佛成片。我們要念到成片,少則十幾句,多則叁十句,五十句,再多你有一串、二串,這個裏頭心不跑動,自始至終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叫成片。自己的水平是什麼,自己完全可以知道。所以像上頭這種念法,就“永難成片”。這是不好的,是要避免的。要避免易生偏差的地方,而集中精力面向著光明。
第二首:前一首指出念佛所禁忌,力加排除。下叁首相反,指出應遵循的道路。下面的第二首正是針對前一道而說的。“聲和韻穩”。“聲和”指念佛的聲音和諧、和美、安和。聲音很有關系,念得很尖躁嘶啞,聲音不和。人聽到美妙清淨莊嚴的聲音,自然心曠神怡身心安和。相反,令人心亂,焦躁不安。“韻穩”韻是和諧的聲音,又指高雅的神韻氣度。穩是安定妥貼之義。韻穩是指音聲安和沈靜,氣韻高雅。自然而然有一個韻調。“字正音圓”,字音要念正,阿彌陀佛四個字就有許多人念得音不准了。最主要是阿字,應讀作國音字母中的丫(啊)字。初念的人如不准,把字念正,久修的人已經念慣了,改不過來,你就照常念吧,不要改了。但是你要知道,念阿彌陀佛是正音,你不要勸別人把阿字改成你念的音就好了。如來悉知悉見,知道你念的是佛。但是只從音聲方面對你身心的好處來說,就要求你字音念正呀,並且聲音要圓。圓的對立面,尖劈嘶啞等等,這類聲音一觸子耳當下心中痛楚難過,精神不適,圓和善雅之音使你聽後,心裏歡喜舒暢、安靜、清淨。音樂很重要,感人很深。古琴和現代搖滾樂聽了之後,反應絕對不一樣。好的古琴跟一般的古琴又不一樣,好的古琴彈奏入妙之時,你聽幾聲,當時就妄心平息。聲音關系很大,所以自己念佛的音聲要圓和。
“懇切綿密”,懇切,懇懇切切。我念佛就如在佛前,或如在大海驚濤駭浪之中乞求佛菩薩的救度。這樣每念一聲,都是從至誠的內心發出來的,是在呼叫,是在求救,懇切懇切:南無阿彌陀佛。要一句跟一句,這就是綿密,也就是淨念相繼。在已有定課的人,首先要求在定課之中很綿密,這時候不要打閑岔。再進一步的話,那就不僅僅是在定課之中是綿密,要能貫徹到隨時隨處,都要常常提起這一句。這個事情難不難呢?事實上誰阻止你不准你念?你要念就念嘛,完全自由自主,所以說不難。可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十分希有。隨時隨地都有一句佛號,要能到這樣,成片也就沒問題了,那就快要事一心了。淨土法門好就好在這裏,世人能夠做到,不是高不可攀的。要你開悟,那就難了,不是人人都能的,你也有可能性,但要做到就千個萬個難得一個半個,恐怕一億之中也難得一個半個。在中國你能數出十個開悟的人嗎?念佛往生就不是這樣了,誰都可以念。要綿密,老有這一句,事情是可以做到的,問題是自己不肯念。煩惱一來,人就不肯念了。生氣,著急是煩惱,歡喜也是煩惱,我很高興呀,今天來了很多賓客,大家狂歡呀,談得很好呀,這就是煩惱。它打你的閑岔。其實煩惱中照舊可以念,只是自己不肯念,若能綿綿密密,懇懇切切地念下去,自然會成片。所以念佛往生的事例時時可以聽到。
“沈著安閑”。這句話直指目前許多修行人的病處。有人用功,但是有急躁情緒,恨不得很快就要有所成功,于是很緊張,很著急。這就是有求的心了。念佛的殊勝就在從有念暗合無念,從有求而契到無求,從往生證無生。要沈著,沈著鎮定,沒有那些憂慮徘徊患得患失,焦慮不安的情緒。而且要安閑,有的人努力,但由于急躁情緒而陷入緊張、忙亂、焦急之中,與聖教背道而馳。“安閑”兩個字又進一層,不但鎮定,而且是萬緣都一齊放下了,無取無求,所以是天地間一個大閑人。心中只管念佛,一句聖號朗朗現前,既無挂礙又不顛倒,所以寂然心安。可見安閑兩字十分重要。相反若有急躁情緒,想見佛見光,想有瑞相,這樣去念,念出毛病來了。並不是念佛念出毛病來了,是你那個急躁情緒出的毛病。我們很安閑,爲什麼能安閑?信心哪!有信心你就很安。有人說我怎麼還念不好,還有妄想,還有什麼什麼,就往生無分了。這是他自定的規章,不是佛的意思,蕅益大師講得好,“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你有沒有深的信心,你是不是真的發願,真的不留戀這個娑婆世界,欣慕極樂願求往生呀?實際上很多人還是留戀,盡量想多活幾年呀,…
《蓮宗妙谛—淨語叁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