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P12

  ..續本文上一頁個燈的光和我們這個燈的光是不可分的!是一體的!所以“心作心是”就是這個道理!

  念佛的時候,這兩個“燈”就互照。這樣去修,就決定能往生!所以“上者即生,證入無生法忍”。晉朝就有這樣的人,現代也有人能證入“無生法忍”,上面提到的那個福建的老修行人她能夠多少天不飲不食,端坐念佛,見光見佛,正念分明,那要沒有達到“事一心”是很難得做到的。就是因爲通過這個殊勝的法門才做到的。因此,這個法門是如此的殊勝!

  最後,對于這個淨土法門,我們還是用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的話做個總結。“從事持達理持”所以你不要管念佛是否就是著相或不著相、離相或不離相,你只要好好去念就是了,這就是“事持”。按蕅益大師的說法,念佛珠一天要念叁萬,而且叁萬是最起碼的,最低的數。當然現在就不好說了,我老勸人念佛、要修行,一天如果還念不到一萬,恐怕功效不會有大明顯。當然能念上一句也是好的,但要想顯著起作用的話,那你一天至少得念一萬,這離蕅益大師的要求可就差叁分之一了。蕅益大師提出至少要每天叁萬遍,大家從他的開示錄中可以看到,他的數是叁萬、五萬、八萬、十萬。蕅益大師拿著佛珠就是這麼念的。拿佛珠念也有好處,可以起提醒我們的作用。就這麼念,什麼時候我們有這一句,這就是“事持”。在事持之中就可以達到“理持”。

  所以,盡管我們“無住生心”做不到,就像剛才所講的連“地前叁賢”,成了聖賢的賢了、菩薩了,也還做不到呢,所以這個淨土法門的妙就妙在,你這麼去念佛,在暗中,不知不覺地就做到了。念來念去,你就這麼老老實實地,念著念著,什麼功名富貴、什麼人我是非,都沒有了!念來念去就不知誰在念了,能念與所念的分別也沒有了,這時你也就“無所住”了!我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相繼不斷,這不就“無住生心”了嗎!這個“地上菩薩”才能達到的,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也同樣達到了。這就是淨土法門的殊勝之處所在!(第四講完)

  第五講

  今天,向大家彙報這個“般若爲導,淨土爲歸”。這八個字代表一個很重要的精神,因爲“般若爲導”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在“六度萬行”中,前五度如盲,從布施、忍辱、持戒、精進到禅定,這是前五度。爲前五度就如瞎子一樣,唯有第六度—“般若度”,才是有目,才算是打開了眼睛,看清了方向。因此,我們才以“般若”爲導,不能以盲爲導。無目就不能導航,所以我們是以般若爲導,淨土爲歸。

  佛經中,最高是《華嚴經》,《華嚴》中“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淨土法門是“十方諸佛同贊”。十方諸佛共同贊歎這個法門。“千經萬論共指”,就指示你到極樂世界去!既然是十方諸佛都贊歎,那我們究竟歸到哪呢?當然也是“極樂爲歸”!總的精神就是“以般若爲導,以淨土爲歸”。說得再簡單一點,就是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這兩部經,般若類的《金剛經》是家喻戶曉的經典;再有《無量壽經》是淨土宗的第一經。所以,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

  “般若”分爲: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經典文字是文字般若,都是從實相般若所流出來的,是極殊勝的文字。但它本身僅僅只是個文字的般若,而我們的文字又非常的有限,所以用語言文字表達起“般若”來,便有它的局限性。僅僅是文字般若,而不能一寫出來就是實相般若。既然有文字般若,那我們就該依于這個文字般若去“用”呀!所以,這個“信受奉行”在任何一部經的最後面都提到這句話。所謂“奉行”,就是要按著「般若”這個道理去奉行,這也便是“觀照般若”。

  “觀”就是看,“照”就是“照見五蘊皆空”中的照。這個“照”字蘊涵很深哪!我們也念過《心經》,也懂得“五蘊皆空”,但是我們卻度不了一切苦厄。問題在哪?就是因爲我們不會“照”!我們是“想見五蘊皆空”,用我們的思想一想,啊!五蘊都空了,所以才接受了佛所講的道理,但是卻不是“照見”而是“想見”,因此力量很小、作用不大。“苦厄”便不可能空!兩者分別就在這。“觀照”,一上來我們就用“照”,是不可能的,先練習著用“觀”。所謂“觀照般若”的“觀”,就是從這個文字入手,我們去觀、去照 。說的俗一點,就是指我們如何去看待問題、怎樣去對待問題。我們在生活中有種種的現實問題,怎麼去對待呢?所謂“修佛”,不是上座或在大殿上繞繞佛,這個時候是修持,但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呢,我們應該不斷地修持呀!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我們都應該按“如來”所教導的那樣來看問題、對待問題。這是觀照般若,由文字般若到觀照般若,觀照般若在某一天觸著碰著,就證實般若了,契入實相了。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重點談一談這個“觀照”。前面講過:對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但凡夫沒份做得到,就連“叁賢位”的菩薩也不能做到。那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該從哪做起呢?我以爲,我們下手的最好之處便是《金剛經》的四句偈中所言:“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從“文字般若”進入“實相般若”的下手之處!我們只有從這下手才對。就看這一切有爲的世間法,不但世間法,你修橋、補路、上供、齋僧乃至練氣功、入禅定……這一切一切都是“有爲法”。例如禅定,道理很深哪!有些人得了一點定或有了點特異功能,便以爲很了不起了,其實還在“有爲法”中。關于“特異功能”是存在的!錢學森(大科學家)發表了文章《奇異功能是事實》,肯定了它的存在,不能予以否定!但這一切還畢竟是“有爲法”!哪怕你入禅定,入到自己空了、床鋪也空了、房子也空了……一無所有的境界,那也只是“欲界”的定,連“色界天”都不是,“無色界天, ”就更達不到了!有些人得了一點定,便以爲《金剛經》的道理我都證得了,我證到了般若,都能空了……其實還遠著呢!這些還都屬“有爲法”。不要說功名富貴、妻子兒女如夢幻泡影,就連這些修持、這種種的鍛煉也都是“有爲法”!要知道“有爲法”皆如夢!我們都是在做夢中事,在夢中來了個大老虎,何嘗有老虎?夢中撿了十萬美金,其實根本沒有美金,還是我自己,都是夢中事。

  “幻”是幻化,是變幻出來的。印度有許多的幻術,甚至能變出人來,變什麼有什麼,一看果然是這麼回事,實際上沒有這回事。“泡”比喻得最好,就是個肥皂泡。小孩子吹的肥皂泡。用吹泡管一吹,吹出幾十個泡來,五顔六色的,很好看。但是請問誰認真地曾把肥皂泡像藏錢一樣放到保險櫃裏去的?因爲它馬上就破滅了嗎!是不是?這是最好的比方!其實,功名、富貴、妻子兒女……種種一切都是肥皂泡!都要壞滅的!因此你有什麼可執著的?啊!你搶了我的肥皂泡,我就跟你拼命,其實,這個肥皂泡不搶也是要破滅的。泡如人的身影,沒有實際!

  “如露亦如電”,如早上的露水,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又如閃電,只閃了一下子就沒有了。在《金剛經》中用了六個“如”來形容“有爲法”。唐伯虎點秋香的唐伯虎,大家都知道他的一些風流事,但並不知道他是一個佛教徒。他的法名,如他自稱的“六如居士”。“六如”就是《金剛經》裏的“六如”——如夢、如幻、如影、如泡、如露、如電。這個道理很好懂,在坐各位要講起來比我講的還要好,但據我默察這種種的因緣,就這四句是我們下手之處。講雖好講,但很不容易做到。我們不要小看這四句,它是《金剛經》裏我們最易下手之處。但實際上我們很多人沒有做到!

  因爲我寫了一些書,于是便有人知道了我與居士林、佛學院有聯系,因而有許多信通過居士林、佛學院轉給我,各方面的來信,物件也多了,了解的實際情況也多了,我舉一個例子 :一個女居士修行了一輩子,她的愛人抛棄了她,跟她離了婚,她撫養著兩個兒子,現在她就是跟這個小兒子鬧矛盾,煩惱的不得了。煩惱一來,就嚷嚷著打,打了之後就鬧,鬧得不可開交。她就很痛恨自己:“我一個有修持的人,我爲什麼要這樣做?”這都是她的原話。“一點嗔心火能燒功德林,我修來修去,這一把火把功德林都燒光了,我又得從頭修起,不知哪天又燒光了”,于是她就不斷地在佛像前忏悔,不斷地痛哭流涕,就這樣痛哭流涕達叁十多次。你說她對這些話不懂嗎?這些道理不知道嗎?但她還是不行,做不到呀!她說:“我不能忏悔了,我變成了欺騙佛了,我說我改,但我又來犯了。”後來我告訴她說:“你不能不忏悔,你要繼續忏悔,《普賢行願品》裏普賢菩薩就有“我此忏悔無有窮盡……盡未來際”的話,普賢菩薩的忏悔都無有窮盡,我們豈能不忏悔呢!要接著忏!只要做了就再忏。”其實她的矛盾很簡單,她的兒子收入不很多,想從母親那裏拿點錢,花得痛快一些,她就覺得兒子不應隨便多花錢,應當體貼她,應養成簡樸的習慣。就這個矛盾。打完之後,當媽的就哭,哭完了之後就又打。這說明什麼呢?道理懂得很容易,但事情做到卻很難。就這點事,所以她多生以來的習氣,就如油入面。我們和面的時候,裏面灑一點油,這油很容易就進到面裏去了,但是你現在想去掉這個習氣,就如同把這面裏的油拿出來,這就困難到極點了!

  所以我們要知道,高明容易解脫難。不但這個居士個別存在這個現象,我就聽說到有許多的寺院,中間也是分了幾派,彼此不團結,不是“和合僧”。即是幾派不團結,那只能說,這其中只有一派是好的,其余跟他不合的,那不就得有問題了。這些事情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爲把事情看得太認真了,你如果看到這一切一切,“誰當方丈”是個肥皂泡;“誰受到居士們恭敬”是肥皂泡;“派誰出國去深造”是肥皂泡;“給你個博士學位”是肥皂泡……這一切一切都按《金剛經》上這四句偈去看待,你的關系處得好是肥皂泡,處得不好也…

《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