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P11

  ..续本文上一页

  “藏教”:就是经、律、论三藏,全称“三藏教”。要知道“藏教”属于小乘,(即为三乘人等分别说生灭之“四谛”法,以析空观同断思惑,令入“无余涅槃”)。

  “通教”:指般若类经典义通大小乘而不定,有的道理深,有的道理浅。

  “别教”:专属于大乘,(即专为大菩萨所说无量“四谛”令证“但中”之理。)

  “圆教”:就是无上圆满之教。

  在“别教”里立“三贤十地”之位,但这“三贤”都不能做到“无住生心”。“三贤”就是指修行大乘的三个阶位,即:十住(十地)、十行、十回向。其中,“十地”中的每一“地”又分出来四十个位次。再加上等觉、妙觉,别教分菩萨修行为四十二个阶位。别教的“地前三贤”,只能做到无住的时候就不能生心;生心的时候就不能无住。心须到了“初地”菩萨以上,才能实际做到“无住生心”这句话。六祖是特殊根器的人,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我们听了以后,只能帮助我们起到熏习的作用,得到无上的启发。

  那么,我们当前众生到底该怎么办呢?

  笫一个,首先“知有”。虽然《金刚经》是破空论,教我们离相,讲什么是无相、无为,但很容易使人错体会到一个“空无”上去,而偏空了!偏于空,就促二乘,是阿罗汉所证的“偏真”。实际应该是“中道”而不落两边。因此,我们读了《金刚经》,又举了六祖的例子,又通过《如来藏经》,而要珍惜“知有”呀!知道我们本心之中有“如来藏”。所以禅宗最强调这个“知有”!必须“知有”始能知道我们有“如来藏”、我们有“佛性”。对于这个“知有”,我这里再打两个比方,一个比方举的是古大德,另一个比方举大家所接近的许学为例。

  梁武帝执政的时候,有个大菩萨叫傅大士,现的是居士身。一次,梁武帝请他讲《金刚经》,他上了座便把戒尺一挥,然后就又下座了。他还么一挥戒尺,整部《金刚经》也就讲完了。他曾著有一本书为《兴亡铭》,其中就有几句话:“水中碱味,色里胶青,”(水里的碱味,要上颜色就要往里面搁一点胶呀,这样染色画出来才能粘住呀,但碱味依然是有的!不然你尝怎么能尝得出来呢!(白水就不碱。)虽然有碱味,(知道实有)但是我们不见其形,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不可以形象来求!所以《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以见如来。所谓“如来法身”,佛经中打过种种的比喻来说明,都不可能于各个方面表达恰当,而只是表一方面的意思,一分的表述,但现在告诉了你“实有”,这就达到了一万分的表示。再把《金刚经》的道理结合进去,如释迦牟尼佛所说,我们能圆融起来理解,就好懂多了!这个“见”,不是以色见声求得来,就如同水中碱味一样,决定是有,但不见其形。这个“碱味”比喻的就是“佛性”。这个“佛性”,众生决定是有,但是无形的,你偏要把他找出来,看看是个什么形象,那你就是执著了!你用执著的心去找是永远找不到的。所以,以色见声求的方法是邪法,是不行的!

  对于什么是“佛性”,我们再举个常见的例子:谁都见过指南针,因为磁性作用,所以与地球两极磁性相吸,也就起到“指南”的作用了。这是科学的发现,还有就是知道吸铁石可以吸起针来,为什么?因为针与吸铁石都有磁性。不仅如此,人类的科学发现,已经在利用这个磁场,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比如,你拿一个能导电的金属物,让它在磁场里头转,这就起到发电的作用。发电机的原理就是这么来的:能导电的铜线在磁场里面转,电能就产生了。作用就这么大!大到工厂的发电机、飞机,小到家用的电扇、电吹风机……靠的都是这种发电方式来运作的。总之,靠的不过是这个“磁场”的磁性作用!那么,这个磁场的磁性作用这么大,而磁性是个什么样子呢?不可得呀!这个“见磁性”就如同禅宗所讲的“见性”,千万不要以为我们有朝一日,觉得能看到一个特殊的相出来,见光见色了,还搞得自己很紧张。其实,所谓“见性”的“见”是不可以色见声求的。“佛性”虽然决定是有,但色见声求是求见不到的。这一点在此有必要重申!

  对于净土宗来讲,这部《如来藏经》与之关系更为密切!净土宗最关键的两句话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老实说,这两句话大家听得都耳朵磨出趼子了!但是否能真得相信——这个心就是佛!倒过来说,有人才能信,“我是作佛”,我这念著佛号,身在作佛,在这念佛,我才能是佛呀。通过这么理解才能有所信,而直接了当地就讲“是心是佛”,这就不大敢相信了。

  今天我们讲了这部《如来藏经》,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么说的!众生就是在贪欲、嗔恚、愚痴之中,但你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眼、如来身、跏趺坐、俨然不动。如果把释迦牟尼佛的话放在这个开示之前,咱们结合起来看,对于“是心是佛”你信得就会更真切的多了。当然,“是心是佛”这句话,我们要真正能够很深的信入,那就太了不起了!但是,释迦牟尼佛虽打了这么多譬喻,每个譬喻都说得很清楚,但并没说完。当时古佛为解释这句话,光打譬喻就打了“五十劫”。用了无数的譬喻来说明这句话,可想而知这句话该有多难信!通过引入《如来藏经》中佛所说的开示,结合起来也许大家会比以前多信了一些,信得深一点了,这也是一大进步!

  大家不要以为,我念佛可以念得入定了,如何如何了,这个是我的进步;或以为我能够讲多少多少部经了……这都是务外了。如果你真是对“如来”所说法,从内心中把他接受下来,你坚信不疑,这才是“信为道源功德母”。我们要在“信”上加深认识。入“宝藏”有没有空返呢?可别空入“宝藏”呀!今天连我也在内,咱们也别空入“宝藏”。要不空入“宝藏”,要有两个条件:

  一、要有智慧。智慧如眼睛,能看见哪个是宝,而不至于去拣破烂。只有把宝找出来了,才有可能去拿宝。但只有眼睛还不行,要拿还需要手。什么是手?“信”为手!信心才是手,你才不会空入宝山。如果根本没到宝山,空手回来那才是错过,而你进到宝山,而却空手回来了,岂不如此太可惜了吗!“是心是佛”,《净修捷要》说:“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我们所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佛。“无量光”就遍满虚空,没有一个地方不存在的。无量光它普照,你的身、你的智慧、你的一切都遍满虚空,这是本觉!“无量寿”就是无穷无尽,没有终止。人要想求长寿,大不了活上二百岁。古大德之中有能活到一千岁的,但究竟是一刹那的事。这“无量寿”才真正无穷尽。这个“无量寿”也就是我们的“本心”。从空间上说,哪也找不到边,东也无边,西也无边,上也无边,下也无边……从时间上讲,过去、现在、未来都没有尽头,不可穷尽。这样一个大觉的“性”,就是我们的“本心”。这“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我们人人都有“法身如来”,“如来藏”我们已经下了一个定义,它是什么意思呢?众生烦恼之中有“如来法身”的功德!不是“如来报身”的功德所化身的功德。而就是“如来法身”的功德,所以才“是心是佛”。我们的本心是佛,刚才的譬喻就说明了这点。

  既然“本心是佛”,有人说“那就行了,我这真行了。”可是你要知道:我们凡夫就如同是那带壳的稻子、掉在茅坑中没洗过的金子、在这模子里没被打开的像,因此,要我们去修呀!天台宗有言“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这个“修”也就简单了、直接了。不是从外面去修,而是你心中就有佛,佛外的有个壳(模),这个壳就是“无明”。只要一分开壳就见佛了!所以,所谓“修”就是开壳。修有八万四千个法门,但在这一切修行法门之中,我们要想直接了当地“开壳见佛”,莫过于“持名念佛”这个法门了!它最容易,也最稳当。因为这个“无量光”就是你的“本觉”!你在念念中,也就在“无量光、无量寿”中。你也就是直接了当地开了这个壳。因此,所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们这一念相应一念佛,最直接、最了当!

  念佛有四种念佛法。这四种念佛法跟别的法门比,都是捷径!而这四种之中,“持名念佛”是捷径中的捷径。因为此法最为方便、最为简便、最为直接、最为稳当、最为现成。人人都能念,什么时候都能念。所念的是什么?念的就是我们的“本觉”,就是“阿弥陀佛”。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所讲的“宗”就是“信愿持名”。“信愿持名”这个“信”有六信。往往我们有些修净土的修行人,他能信有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信念佛号能往生、信有因果,这叫“信他、信事”,但是“信自、信理”的就往往不够了。这部《如来藏经》和《金刚经》就是帮助我们产生“信自”的!而且这个“自”是平等的,一切众生都具。彼此之间没有什么不同。而同时,你的那个“自”就是如截流大师所说的“相信我跟佛是平等的”。只在于佛是已经成就了的,我还在迷、还与佛相差天渊。那你该怎么办?念佛吗!念佛的时候,因为佛就是我心中的佛,我就是佛心中的众生,我念佛就是佛念我。这样感应道交,不相间隔。对这话,大家可能也还是不太懂:“啊!我是佛心中的众生?”那当然了!我是在佛心里头,佛光普照,照到我嘛!佛是我心中之佛,对不?现在打个比方:

  你只要把头一点,承认下来,在烦恼之中你的“如来藏”中的如来就与释迦牟尼佛所成就的那个“如来”,便完全没有区别了!释迦牟尼佛就好比是那边的一盏灯;我们就好比是这边的这盏灯,他的灯当然就照到了我的这盏灯,佛光普照。所以,我们这些众生是佛心里头的众生、就是佛光中这个灯。而我们这个灯也在照,也可以照到那边佛的那个灯,所以佛就是我们众生心中的佛,就在我的心之内。合起来讲,这就重重无尽了。照著我们的这个佛,同样也被照在我们心中,我的也照到了他,相互彼此间的关系。而且佛这…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