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道源法師講述
民國六十四年講于志蓮精舍
民國六十九年能仁佛學院同學依錄音帶共集于海會寺
民國八十八年釋法律重新整理于基隆靈泉禅寺及海印寺
地藏菩薩本願經 卷下
這地藏經有十叁品經文:分成上、中、下叁卷。上面已經講了二卷九品,接下去要開講下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前面說到這正宗分分四科,這第四科明成佛因有兩品經文,前面講念佛是成佛之因。這第十品這個助緣就是要布施功德。你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布施就能成佛。所謂較量就是比較。這個六度萬行歸納起來有六度,爲什麼不叫修六度,只叫修布施呢?因爲布施就包括六度。布施能攝六度法門。《彌勒般若偈》雲:“檀義攝于六,資生無畏法,此中一二叁,名爲修行住。”彌勒菩薩解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偈頌上,金剛經上就是叫我們要修布施。梵語“檀那”華言布施,也就是布施度;有叁種:叫資生施、無畏施、法施。也就是偈頌上第二句。資生施就是財施,因爲財物可以資養生命,或叫財布施。無畏施與法布施解釋第二句。此中一二叁就是叁種布施攝六度。也就是財布施攝布施一個度。無畏施攝持戒與忍辱兩個度。法施就攝精進、禅定、般若翻成智慧等叁個度。這就是由布施開成叁個布施,再由叁個布施攝六度的解釋。這叫做修行安住之法。不但金剛經叫我們行布施。這地藏經也叫我們行布施,怎麼行呢?就是財布施,有多少錢,就隨力隨分,隨你心力財力去行。無畏施,這裏講持戒忍辱,就是看見衆生有災難,隨力去救拔,像觀世音菩薩一樣,不能不去救。法布施,講經說法,你懂多少就講多少,我是一再勸諸位要去講經書法,其他的經不會講,你就學講地藏經,不一定要從頭講到尾,你講一品甚至于講一段乃至于只講一個偈頌都可以,這就叫法布施。這就是修行綱要,也就是修行人安住之法。
記得在北平的時候,同時在叁個佛學院任課。爲了來往上課方便,每一個學院都給備了一部人力車來接我上課,一坐上去,內心起了歡喜心,還打妄想,真是“不怕妄想起只怕覺照遲”啊!如果覺照遲了就要舍大福了!馬上起個覺照:“耶!道源啊你大錯特錯,你本是沒有福報的窮法師,只因人家請你去上課,才給你備了叁部人力車。”當時自己大力呵斥自己,心裏越是慚愧,于是叁部人力車全部給辭退不坐,改坐電車,但是對方說好說歹!無論如何你自己叫人力車,這車資還是他們要付。但我還是坐電車,把省下的錢換成一毛一毛的錢,電車站裏要飯的很多,你要錢可以,排班站好,每人念一聲阿彌陀佛,就給一毛錢。這就是我以前當窮和尚時惜福布施的方法,供各位參考。
這布施就布施,爲什麼還要較量呢?這有兩個道理:一、是約福田較量。二、是約施心較量。所謂約福田就是面對受布施的對象來說,例如四十二章經說:“施與惡人不如施與善人,施與善人不如施與受五戒人,一層層的比較,到最後佛說施與無量諸佛,不如施與心中無念的人......”這是依福田來較量,聖人福田比凡夫要大太多了。要是約心呢?就是布施的心:“則施與諸佛,不如施與貧賤之人。”這就是地藏經的意思。爲什麼呢?因爲施與諸佛的心容易發。而施與又窮又賤又髒的貧賤人的心不容易發;不容易發的心,而你能發起來了,這個心力很大,得福很大,這是地藏經講的道理;“如舍利弗以一缽飯上佛,佛即回施狗。”佛問舍利弗:“汝以飯施我,我以飯施狗,誰得福多。”舍利弗說:“佛施狗得福多!”舍利弗當下悟得這個道理,佛是舍利弗的師長!以飯供佛供師長容易,而要拿飯去供給一只又醜又餓的狗,這心不易起啊。以是故知:“大福從心生,不在田也,以心爲田主,田爲外事,故良田雖得福多,而不如心,有如是差別,故須較量。”所以最大的福報是從心裏生出來,不是由外邊那個田,田是外邊的境界不是由外邊的田境生出來。爲什麼?因爲心才是田的主人翁,田是心的事相,聖人如良田,良田雖得福較多,然而不如心的力量大。因爲有如是等種種的差別,所以才需要較量比較啊!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衆生,校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雲何,唯願世尊爲我說之。
這個時候地藏王菩薩從他的本位上,仰承佛陀威德神通道力從座而起,右膝著地胡跪合掌而禀白世尊:“我觀察這六道的衆生,要行布施要較量功德,有輕有重。爲什麼布施的物品是一樣,受布施的人也一樣,結果所得福報會不一樣呢?有一生受福,有十生享受福報,甚至有百生千生也享用不完的福報,這事是什麼道理呢?希望世尊能夠爲我解說。”這地藏菩薩久遠劫來發大願度衆生,所度衆生已成佛者亦有無量數。這較量布施功德,地藏菩薩還會不知道嗎?這有兩種情形:第一他真的是不知道!因爲他還沒成佛,他還有一分生相無明在。大乘起信論中,“無明”分四個位,分四個相:就是生、住、異、滅。等覺菩薩也尚有一分無明,就是生相無明未斷,既有無明在,就有不知道的地方,所以是真的不知道。第二種解釋呢,是地藏菩薩明知故問!要由佛金口來宣說,使衆生增加信仰心。前面第九品念佛名號品由地藏菩薩宣說請佛印證,因爲衆生對于念佛不會生疑惑,要是對佛生疑惑,他根本就不會信仰佛法,凡是信仰佛法的人,對于稱念佛名而能得大功德是深信不疑的!所以菩薩自己說,請佛證明即可。然而在這第十品裏較量布施功德,談到做國王大臣的要是布施給貧窮下賤的人,這個功德還超過供養百恒河沙數佛的功德!地藏菩薩要是親口宣說,未來世的衆生就像我們,難免會生疑惑,所以非得請佛親口宣說,佛是正遍知,說的決定沒有錯,才能堅固我們衆生的信心,不是地藏菩薩不知道,而是明知故問。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于忉利天宮一切衆會,說閻浮提布施較量功德輕重,汝當谛聽,吾爲汝說。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願樂欲聞。
這個時候世尊告訴地藏菩薩:“我今天在忉利天宮地藏法會,爲所有參加法會的大衆說說有關閻浮提人,能行布施的話他的功德比較輕或比較重,你們應該要仔細的聽,我馬上替你們解說”。地藏菩薩白佛言:“我對這個事還是不明白!這裏正是忉利天宮,向大衆宣說閻浮提人如能行布施,其功德必報生天上,故于天宮衆天人前說此功德輕重。”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刹利、大婆羅門等,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喑啞,聾癡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
世尊告訴地藏菩薩:“這南閻浮提有這麼多的國王、宰相及輔佐大臣或又富又貴的大長者,或是貴族的大刹利,或事奉大梵天王的大婆羅門等,最高最尊最貴的種族!假如遇到最下賤的貧窮人,連衣食住都不能獲得,甚至不但窮而且六根不全,癃就是胸骨凸起,或脊背上突起,殘就是殘缺。喑啞就是啞巴不會說話。聾就是耳朵聽不到。癡就是白癡或疾呆傻笑,無目就是眼睛看不見的瞎子,像這樣種種不完全具足而有嚴重殘缺的人。”
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這些大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刹利大婆羅門等尊貴種族的人,如想要行布施時,就是想要對著以上最下賤貧窮癃殘喑啞聾癡無目等,諸根不完具的人行布施時,若是能具足大慈悲心,憐愍最下賤貧窮,種種六根不完具的這些人,以謙虛卑下的心,面帶慈愛憐愍的笑容,自己親手拿著東西布施給,這些下賤貧窮諸根不具的人,或者派人去布施,仍然以慈愍心輕聲細語的加以關懷愛護這些貧窮低賤的人,切不可看不起這些窮人,如果這些國王大臣大長者,大刹利大婆羅門,能如此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及軟言安慰關懷布施,則他所獲得的功德利益,就像是布施百個恒河沙數的諸佛一樣的不可思議。中國民間故事有則“不食嗟來食”的故事,正是反映這行布施的人不能軟言慰喻,而致令這窮人甯願被餓死也不願接受布施。後人對這個故事還有一段評語:“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這更叫我們如果有能力行布施時,要特別注意啊!要下心含笑,要軟言慰喻啊!
何以故。緣是國王等,于是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報。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爲什麼這些行布施的國王大臣及貴族們,能得這麼多的功德利益?因爲這些國王等貴族的人,他是上流社會高高在上的人,但他對于最下極貧窮種種六根不完具的人,能發大慈悲心,這是很難以發起的心,要供養佛的心易發,但要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還要軟言慰喻的對這些貧賤人布施,實在是很難得的發心,所以他的功德福利才有如此大的果報,就是百千生中時常得七種寶物具足不缺,更何況是食衣住行這些平時日常生活受用的東西了。而且生生世世都不會受到貧窮之苦,生生世世享受大富大貴,七寶具足是用也用不完。
百姓貧窮是社會動亂不安的根源!社會怎麼會大亂,國家怎麼會大亂,世界怎麼會大亂?主要原因都是貧窮人多,邪知邪見具有野心的人想要作亂,他就煽動這些貧窮的人,說什麼要窮人翻身,換窮人做主人,于是煽動仇恨敵視燒殺搶奪,社會亂成一團,你看非洲地區的黑人,貧窮、疾病饑餓,還年年戰禍不停,真是慘不忍睹的淒涼恐怖!我們學佛,就要依佛的教化,救度衆生,依著佛經,這地藏經說要你去布施這些最極貧賤的人,下心含笑軟言慰喻!這樣的功德不可思議,因爲諸佛不需要等著你的供養,最需要供養布施的是那些貧窮的人,及六根不全的人。八大人覺經雲:“貧苦多怨,橫結惡緣。”所以我們佛弟子或在家居士,有當官的或做大生意的要懂得這個道理!要把救濟貧窮人排在供佛前面。窮…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