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

  道源法师讲述

  民国六十四年讲于志莲精舍

  民国六十九年能仁佛学院同学依录音带共集于海会寺

  民国八十八年释法律重新整理于基隆灵泉禅寺及海印寺

  地藏菩萨本愿经 卷下

  这地藏经有十三品经文:分成上、中、下三卷。上面已经讲了二卷九品,接下去要开讲下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

  前面说到这正宗分分四科,这第四科明成佛因有两品经文,前面讲念佛是成佛之因。这第十品这个助缘就是要布施功德。你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布施就能成佛。所谓较量就是比较。这个六度万行归纳起来有六度,为什么不叫修六度,只叫修布施呢?因为布施就包括六度。布施能摄六度法门。《弥勒般若偈》云:“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名为修行住。”弥勒菩萨解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偈颂上,金刚经上就是叫我们要修布施。梵语“檀那”华言布施,也就是布施度;有三种:叫资生施、无畏施、法施。也就是偈颂上第二句。资生施就是财施,因为财物可以资养生命,或叫财布施。无畏施与法布施解释第二句。此中一二三就是三种布施摄六度。也就是财布施摄布施一个度。无畏施摄持戒与忍辱两个度。法施就摄精进、禅定、般若翻成智慧等三个度。这就是由布施开成三个布施,再由三个布施摄六度的解释。这叫做修行安住之法。不但金刚经叫我们行布施。这地藏经也叫我们行布施,怎么行呢?就是财布施,有多少钱,就随力随分,随你心力财力去行。无畏施,这里讲持戒忍辱,就是看见众生有灾难,随力去救拔,像观世音菩萨一样,不能不去救。法布施,讲经说法,你懂多少就讲多少,我是一再劝诸位要去讲经书法,其他的经不会讲,你就学讲地藏经,不一定要从头讲到尾,你讲一品甚至于讲一段乃至于只讲一个偈颂都可以,这就叫法布施。这就是修行纲要,也就是修行人安住之法。

  记得在北平的时候,同时在三个佛学院任课。为了来往上课方便,每一个学院都给备了一部人力车来接我上课,一坐上去,内心起了欢喜心,还打妄想,真是“不怕妄想起只怕觉照迟”啊!如果觉照迟了就要舍大福了!马上起个觉照:“耶!道源啊你大错特错,你本是没有福报的穷法师,只因人家请你去上课,才给你备了三部人力车。”当时自己大力呵斥自己,心里越是惭愧,于是三部人力车全部给辞退不坐,改坐电车,但是对方说好说歹!无论如何你自己叫人力车,这车资还是他们要付。但我还是坐电车,把省下的钱换成一毛一毛的钱,电车站里要饭的很多,你要钱可以,排班站好,每人念一声阿弥陀佛,就给一毛钱。这就是我以前当穷和尚时惜福布施的方法,供各位参考。

  这布施就布施,为什么还要较量呢?这有两个道理:一、是约福田较量。二、是约施心较量。所谓约福田就是面对受布施的对象来说,例如四十二章经说:“施与恶人不如施与善人,施与善人不如施与受五戒人,一层层的比较,到最后佛说施与无量诸佛,不如施与心中无念的人......”这是依福田来较量,圣人福田比凡夫要大太多了。要是约心呢?就是布施的心:“则施与诸佛,不如施与贫贱之人。”这就是地藏经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施与诸佛的心容易发。而施与又穷又贱又脏的贫贱人的心不容易发;不容易发的心,而你能发起来了,这个心力很大,得福很大,这是地藏经讲的道理;“如舍利弗以一钵饭上佛,佛即回施狗。”佛问舍利弗:“汝以饭施我,我以饭施狗,谁得福多。”舍利弗说:“佛施狗得福多!”舍利弗当下悟得这个道理,佛是舍利弗的师长!以饭供佛供师长容易,而要拿饭去供给一只又丑又饿的狗,这心不易起啊。以是故知:“大福从心生,不在田也,以心为田主,田为外事,故良田虽得福多,而不如心,有如是差别,故须较量。”所以最大的福报是从心里生出来,不是由外边那个田,田是外边的境界不是由外边的田境生出来。为什么?因为心才是田的主人翁,田是心的事相,圣人如良田,良田虽得福较多,然而不如心的力量大。因为有如是等种种的差别,所以才需要较量比较啊!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从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观业道众生,校量布施,有轻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愿世尊为我说之。

  这个时候地藏王菩萨从他的本位上,仰承佛陀威德神通道力从座而起,右膝著地胡跪合掌而禀白世尊:“我观察这六道的众生,要行布施要较量功德,有轻有重。为什么布施的物品是一样,受布施的人也一样,结果所得福报会不一样呢?有一生受福,有十生享受福报,甚至有百生千生也享用不完的福报,这事是什么道理呢?希望世尊能够为我解说。”这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发大愿度众生,所度众生已成佛者亦有无量数。这较量布施功德,地藏菩萨还会不知道吗?这有两种情形:第一他真的是不知道!因为他还没成佛,他还有一分生相无明在。大乘起信论中,“无明”分四个位,分四个相:就是生、住、异、灭。等觉菩萨也尚有一分无明,就是生相无明未断,既有无明在,就有不知道的地方,所以是真的不知道。第二种解释呢,是地藏菩萨明知故问!要由佛金口来宣说,使众生增加信仰心。前面第九品念佛名号品由地藏菩萨宣说请佛印证,因为众生对于念佛不会生疑惑,要是对佛生疑惑,他根本就不会信仰佛法,凡是信仰佛法的人,对于称念佛名而能得大功德是深信不疑的!所以菩萨自己说,请佛证明即可。然而在这第十品里较量布施功德,谈到做国王大臣的要是布施给贫穷下贱的人,这个功德还超过供养百恒河沙数佛的功德!地藏菩萨要是亲口宣说,未来世的众生就像我们,难免会生疑惑,所以非得请佛亲口宣说,佛是正遍知,说的决定没有错,才能坚固我们众生的信心,不是地藏菩萨不知道,而是明知故问。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吾今于忉利天宫一切众会,说阎浮提布施较量功德轻重,汝当谛听,吾为汝说。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愿乐欲闻。

  这个时候世尊告诉地藏菩萨:“我今天在忉利天宫地藏法会,为所有参加法会的大众说说有关阎浮提人,能行布施的话他的功德比较轻或比较重,你们应该要仔细的听,我马上替你们解说”。地藏菩萨白佛言:“我对这个事还是不明白!这里正是忉利天宫,向大众宣说阎浮提人如能行布施,其功德必报生天上,故于天宫众天人前说此功德轻重。”

  佛告地藏菩萨:南阎浮提,有诸国王、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若遇最下贫穷,乃至癃残喑哑,聋痴无目,如是种种不完具者。

  世尊告诉地藏菩萨:“这南阎浮提有这么多的国王、宰相及辅佐大臣或又富又贵的大长者,或是贵族的大刹利,或事奉大梵天王的大婆罗门等,最高最尊最贵的种族!假如遇到最下贱的贫穷人,连衣食住都不能获得,甚至不但穷而且六根不全,癃就是胸骨凸起,或脊背上突起,残就是残缺。喑哑就是哑巴不会说话。聋就是耳朵听不到。痴就是白痴或疾呆傻笑,无目就是眼睛看不见的瞎子,像这样种种不完全具足而有严重残缺的人。”

  是大国王等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软言慰喻,是国王等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这些大国王、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尊贵种族的人,如想要行布施时,就是想要对著以上最下贱贫穷癃残喑哑聋痴无目等,诸根不完具的人行布施时,若是能具足大慈悲心,怜愍最下贱贫穷,种种六根不完具的这些人,以谦虚卑下的心,面带慈爱怜愍的笑容,自己亲手拿著东西布施给,这些下贱贫穷诸根不具的人,或者派人去布施,仍然以慈愍心轻声细语的加以关怀爱护这些贫穷低贱的人,切不可看不起这些穷人,如果这些国王大臣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能如此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及软言安慰关怀布施,则他所获得的功德利益,就像是布施百个恒河沙数的诸佛一样的不可思议。中国民间故事有则“不食嗟来食”的故事,正是反映这行布施的人不能软言慰喻,而致令这穷人宁愿被饿死也不愿接受布施。后人对这个故事还有一段评语:“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这更叫我们如果有能力行布施时,要特别注意啊!要下心含笑,要软言慰喻啊!

  何以故。缘是国王等,于是最贫贱辈及不完具者,发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报。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何况衣食受用。

  为什么这些行布施的国王大臣及贵族们,能得这么多的功德利益?因为这些国王等贵族的人,他是上流社会高高在上的人,但他对于最下极贫穷种种六根不完具的人,能发大慈悲心,这是很难以发起的心,要供养佛的心易发,但要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还要软言慰喻的对这些贫贱人布施,实在是很难得的发心,所以他的功德福利才有如此大的果报,就是百千生中时常得七种宝物具足不缺,更何况是食衣住行这些平时日常生活受用的东西了。而且生生世世都不会受到贫穷之苦,生生世世享受大富大贵,七宝具足是用也用不完。

  百姓贫穷是社会动乱不安的根源!社会怎么会大乱,国家怎么会大乱,世界怎么会大乱?主要原因都是贫穷人多,邪知邪见具有野心的人想要作乱,他就煽动这些贫穷的人,说什么要穷人翻身,换穷人做主人,于是煽动仇恨敌视烧杀抢夺,社会乱成一团,你看非洲地区的黑人,贫穷、疾病饥饿,还年年战祸不停,真是惨不忍睹的凄凉恐怖!我们学佛,就要依佛的教化,救度众生,依著佛经,这地藏经说要你去布施这些最极贫贱的人,下心含笑软言慰喻!这样的功德不可思议,因为诸佛不需要等著你的供养,最需要供养布施的是那些贫穷的人,及六根不全的人。八大人觉经云:“贫苦多怨,横结恶缘。”所以我们佛弟子或在家居士,有当官的或做大生意的要懂得这个道理!要把救济贫穷人排在供佛前面。穷…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