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萬劫。未出家時爲小國王,與一鄰國王爲友,同行十善,饒益衆生。
“阿僧祇”華言“無央數”。梵語“那由他”華言億。從前從前無央數億億萬劫的時候,那時有一尊佛:他的德號叫做一切智成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以上是每一尊佛都具備這十種德號),這一尊佛的壽命很長,有六萬劫。他在沒有出家之前,曾做過小國國王,任何一尊佛要成佛都要先出家。他與鄰國國王做朋友並且共同修行十善業,大大的利益當時許多的衆生。
“一切智”就是能了知一切法的智慧。其分別有叁:一、是叫一切智,能成就二乘小果。二、是道種智,能成就菩薩道。叁、是一切種智,能成就佛道。對于世出世間的一切法,都能如實了知,徹底圓成而無礙的智慧,就叫一切智成就。每一尊佛在人間都有十個德號,要是在天上,則每尊佛都有一百個德號,這是順著衆生的根性而言。一者如來: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也。如是指著實相之道,也就是說他證得真如實相之道,以應化身的報化來成等正覺,所以叫如來。二者應供:謂佛世尊諸漏已盡,堪爲世間福田而應受人天的供養。叁者正遍知:就是正遍知一切法也。知是正覺、不偏不邪,無法不知叫正遍知或等正覺。法蘊足論雲:“正等覺者,如世尊言:“諸所有法,一切正性,如來一切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正等覺。””四者明行足:宿命明、漏盡明叁明之行具足也。(叁明是指(一)宿命明(二)天眼明(叁)漏盡明)。也就是六通裏的叁通:在羅漢還只是叫通,在佛則叫明。宿命:知過去。天眼:觀未來。漏盡:知現在、過去、未來,無法不知叫明。叁明之行都具足,謂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是謂行。五者善逝:華譯“好去”以一切智爲大車,行八正道,而走到涅槃那裏而逝。亦即爲證如是道而來,乘一切智而去,故叫善逝。謂佛世尊自利利他之行,已達究竟,所作已辦,安祥入于涅槃故名善逝。六者世間解,知世間衆生界,一切煩惱及清淨也。亦即說佛世尊能了解世間情與非情種種情境之事。只有佛才知道衆生是否斷盡叁界內的煩惱,乃至叁界外的塵沙無明之惑,是否完全清淨。七者無上士:佛世尊在十法界中,最尊最上,無有能超過者,故名無上士或無上丈夫。八者調禦丈夫:佛知善巧調禦之事以度化有情;應以柔軟語者則以柔軟語調伏之。應以苦切語者則以苦切語調伏之使入善道令永調伏,令永止息,令永寂靜,得勝清涼永除曲穢。九者天人師:爲人天之導師,佛世尊能教示人天應作不應作事,爲人天的導師。十者佛:“佛”華言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十一者世尊:世尊者以上十個德號的德性都具足了。亦就是爲世出世間之所尊重也。
出家四料簡:一、身心具出家,發菩提心,持具足戒者。二、身出家心不出家:身雖出家而無道心者。叁、心出身不出:現居士身,持出家戒者。像維摩居士。四、身心具不出:身居俗家而又無出家之心願者。又有叁種出家:一、出世俗家:這是身心具出家了,叫出世俗家。二、出叁界家:出了家了脫生死斷分段生死,出叁界證阿羅漢果,這才是真正出家。出叁界輪回之家。叁、出二死之家:出離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成了佛,出二種生死的家。所謂“十善”:“身”:不殺、不盜、不邪淫等叁種善業。“口”:不妄語、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等四種善業。“意”:不貪、不嗔、不癡是意的叁種善業。合起來就叫十善業。
其鄰國內所有人民,多造衆惡。二王議計,廣設方便。一王發願,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令使無余。一王發願,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
兩個國王同時以十善法利益教化國民,其中一國人民信受奉行;另一國人民不但不信因果報應的道理,而且還多造十惡等衆罪,此國人民廣造諸惡,誠可憐愍。兩個國王集會商議,研究種種方便善巧方法來濟度這些惡民衆生。第一個王發願:要使自己先成佛成就無上佛道後,再來六道度化衆生,使無遺漏。第二個王發願,要將一切衆生通通都度離開叁界六道輪回之苦患,而且證得無上菩提的境地,令得涅槃之樂,然後自己才願成等正覺。
事佛吉凶經雲:“爲人弟子,當孝順于上師,慎莫舉惡意向師。惡意向師,是惡意向佛向法向比丘僧向父母無異;天所不覆,地所不載。觀末世諸惡人輩,不忠不孝、無有仁義、不順人道。魔世比丘四數之中,但念他惡,不自止惡,嫉賢妒善,更相沮壞,不念行善,強梁(踉)嫉賢。既不能爲,複毀敗人,斷絕道意,令不得行,貪欲務俗,多求利業,積財自喪。厚財賤道,死墮惡趣大泥犁中,餓鬼畜生。”
佛告定自在王菩薩:一王發願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來是。一王發願永度罪苦衆生,未願成佛者,即地藏菩薩是。
一切修行都以願爲先導的,發願的大小也都是從心的寬狹而來。世尊告訴定自王菩薩:第一個國王發願要成等正覺後再來度化衆生者,即是現在的一切智成就如來。第二個國王發願,要先度盡一切衆生,如有一衆生未曾度脫,即不願成佛者,就是現在的地藏王菩薩。
複于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淨蓮華目如來,其佛壽命四十劫。像法之中,有一羅漢,福度衆生。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光目,設食供養。羅漢問之:欲願何等?
這裏再舉地藏菩薩第二個因地願行的事實。菩薩修行功圓果滿,上生兜率,等到成佛時至,降生人間成等正覺。因果經雲:“菩薩功行滿足,位登十地,在一生補處,生兜率天,期運將至,當下作佛,即觀五事:(一)觀生熟與未熟。(二)觀時至與未至。(叁)觀何國處中。(四)觀何族貴盛。(五)觀過去因緣,誰爲父母。觀已下生,即人間有佛出世矣!”過去久遠無量無數劫時,有佛出現于世,名字叫清淨蓮華目如來,這尊佛的壽命有四十大劫,因爲在因地修菩薩道時,心性柔和,常以慈目而視一切衆生,因此感得衆德圓滿,清淨無瑕的天然美妙的雙目,好似蓮花一樣的修廣清淨,所以叫做清淨蓮華目如來。此佛滅度之後于像法之中,有一位羅漢,教化衆生種種有義利的善業,甚至得證無上菩提,脫離無量生死苦患,廣造福德教化衆生,就在因地教化中,遇著一位孝女,名字叫光目,施設種種美味酥酡飲食,來供養羅漢。藉資冥福。“食畢問願”,系佛世時應供的常例。此羅漢具他心之通,深知孝女所興供養有所須求,雖心知其欲,合該自陳以表尊師重道的敬意,所以問她:你有什麼心願呢?梵語“阿羅漢”;有叁義:(一)殺賊:比喻斷盡煩惱,也就是殺盡煩惱的賊。(二)應供:諸漏已盡堪爲世間福田而應受人天的供養。(叁)無生:斷盡叁界以內之煩惱,了斷分段生死,不再輪回受生,故曰無生。所謂“福度衆生”:比丘乃衆生福田,若能供養比丘,即能生褔,所以叫福田僧。例如你將稻子種到稻田裏即生稻子,將麥子種麥田裏即生麥。你要種福,種到福田上,一定得福。福田就是持戒清淨的比丘、比丘尼。世尊所造的袈裟與其弟子,就是福田衣、田相衣。供養出家弟子可以培福。羅漢乃聲聞中之最高果位,若能以一飯供養之,即獲福無量。故乃以比丘身,乞食人間,俾衆生種福也。”世尊弟子阿那律往昔以一飯之食施辟支佛,遂感九十一劫如意無貧之報,最後之身,遇佛度化終獲果證。
光目答曰:我以母亡之日,資福救拔,未知我母生處何趣?羅漢愍之,爲入定觀,見光目女母墮在惡趣,受極大苦。
光目女回答說:“今天是我母親別世死亡的日子,設食供養出家師父,目的就是想要資助救拔我的母親。不知我的母親死了以後,生在那一道?”羅漢憐愍光目女是個孝順之女,要滿他的願,于是入定觀察個詳細,結果看到光目女的母親,墮到地獄道,受極大的苦,就是前面所說地獄中的種種苦刑。羅漢具備六種神通:可以觀察六道衆生。佛所證是宿命、天眼、漏盡叁明,羅漢只知大概,所以要入定詳細觀察。不像佛的正遍知。
羅漢問光目言:汝母在生,作何行業?今在惡趣,受極大苦。光目答言:我母所習,唯好食啖魚鼈之屬。所食魚鼈,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啖,計其命數,千萬複倍。尊者慈愍,如何哀救?
羅漢出定問光目女:“你的母親在生時作什麼行業,已觀察到你母親正在地獄受極大的苦難”。光目孝女含悲答言:“我母親生時喜歡吃水産魚鼈之類的衆生肉。而且特別喜歡吃小魚,及小鼈子這一類的衆生,不是用炒就是用煮,任情放縱的大吃,吃了幾十年,盡吃小衆生,吃一頓飯就不曉得吃了幾千幾萬還不止。請尊者慈悲憐愍我,應該怎麼做,才能哀憐救拔我的母親呢?水族産卵累累,吃懷卵的水族生物,罪業特別重。在家居士盡量素食,一時不能素食,先要戒殺,千萬不要買活物于家中宰殺,不但造殺業,而且怨靈于家中不去,第二去買大的不要買小的,小卵生物,吃一口幾千幾萬!這是指未能素食之方便法,最好素食永保安福。
羅漢愍之,爲作方便,勸光目言:汝可志誠念清淨蓮華目如來,兼塑畫形像,存亡獲報。光目聞已,即舍所愛,尋畫佛像而供養之,複恭敬心,悲泣瞻禮。
羅漢憐愍他就教他一個方便法門以救度他母親,你可以至誠之心先念清淨蓮目如來聖號,或者恭塑製作或者用紙彩畫如來形像,不但光目女的母親得好果報,現存陽世的人也得好果報。這孝女光目聽聞羅漢教導,當下即把所鍾愛的財物舍掉,女子所愛無非是金銀珍珠寶物,或華麗的衣服。當下就畫了清淨蓮華目如來的像並且把他供養起來。燒香獻花種種供養更起深深恭敬之心,一邊瞻禮一邊痛哭流涕。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學佛要解行並重,而且行要重于解。解只是解其理,如想要得感應而真實受用,全在行上,這光目女爲什麼得感應,因爲他聽了當下就行,而我們聽了就沒有行,所以不得感應。這裏又再一次提到念佛觀像法門,一面觀禮佛像一面念佛聖號。最初造…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閻浮衆生業感品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