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P6

  ..續本文上一頁焰口,這放焰口的人就是破地獄啊,救度地獄的衆生!這就是地藏菩薩的事,所以地藏菩薩也應該戴那個帽子才莊嚴,這是後來佛弟子給他加的毗盧帽。

  解釋經題

  地藏菩薩本願經

  這是這一部經的題目。“地藏”兩字是怎麼解釋呢?

  地藏十輪經曰:“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此乃是從比喻去解釋“地藏”德號。這菩薩他的大願第一、他的忍力第一,地藏經經文一再講到“衆生剛強,難調難伏”,苦惱難度,菩薩好辛苦把他從地獄救出來,他一轉個身,又造惡又墮到地獄裏去了。但是菩薩他耐煩,不舍棄任何一個衆生,再度去度他出來,這就是他安忍的力量像大地一樣。我們現在居住的這地球大地,衆生住在地上,完全是大地載著我們,像個大船。不但載著我們,又資生很多東西如糧食布帛來養護衆生,但是我們對大地都對不起,今天給他挖個洞、吃它所生的東西,還要給他弄些小便、大便、垃圾、它都安忍承受,不爲所動。這個“大地”它有兩種意義:

  一、住持義:普能住持一切衆生故;菩薩亦如是:普能救度一切衆生故。

  二、生長義:“生長一切藥谷莖果、供養一切衆生之生命故。菩薩亦如是:能說一切妙法,長養一切衆生之慧命故;”

  再者“藏”:那是世間之寶藏,亦有兩種意義:

  一、含覆義:能含藏蓋覆諸珍寶故:菩薩亦如是,廣集一切功德故。”寶藏就是裝珍寶的一個櫃子,它能含藏覆蓋一切珍寶,所以叫做寶藏。這菩薩他要救度一切衆生,見功德就修,修集一切功德,像是收集珍寶一樣,然後裝到寶藏裏而去。

  二、寶藏義:“出用義:如需救濟貧苦,成就事業,乃當出用故。菩薩亦如是,能布施一切法財,令諸衆生離苦得樂故。”所以菩薩利益衆生有含覆義,出用義,叫做藏。合住持義、生長義,就叫做“地藏”。這寶藏又是秘藏,乃是最高無上的寶櫃,不能隨便顯露出來,地藏菩薩的秘藏就是他的靜慮高深,表示他有大定力,梵語“禅那”,華言叫靜慮,中國話的意思叫“禅定”,表示菩薩有大定力,高深莫測的禅定靜慮之力,所以叫深密,密藏在寶櫃裏面別人不知道。猶如密藏。”以上乃就“喻”解。

  若約“法”釋:

  “地即心地,藏即是如來藏,此菩薩徹證本心地具有之如來藏性,故名地藏。”以上是依十輪經上的譬喻解釋“地藏”兩字,但如果以“法”來解釋呢:“地”就是心地,就是菩薩的心地,也就是我們衆生的心地。“藏”就是如來藏,如來藏怎麼講呢?就是真如在纏;纏就是煩惱,這真如妙性在煩惱裏邊藏覆著叫如來藏。如來藏者藏如來也,裏邊有含藏著一個如來,這就是衆生的佛性。我們衆生有個如來藏自己不知道?裏邊含藏著有如來也不知道,但菩薩他徹底證得本心地具有之如來藏性。這個“本心地”就是本性的如來藏心也就是佛性,所以叫做地藏。以上以譬喻、以法將地藏兩字解釋明白了。

  再解釋通名“菩薩”兩個字:菩薩梵語“菩提薩埵”,中國人說話愛簡略,把提與埵刪掉簡錄下來叫“菩薩”。華義叫“覺有情”。菩提叫覺,薩埵叫有情,爲什麼叫覺有情呢?“上求“覺”道,下化“有情”之大乘弟子也。”因爲是大乘佛弟子。大乘佛弟子做什麼事呢?一方面上求覺道,上求正覺,上求佛道;一方面下化有情衆生,也就是普度衆生。

  再講“本願”兩字,“願”者志求滿足也。就是立下志向,誓必要求滿足,那“本”字怎麼解釋呢?“本”有二義:“一、本來之願:此菩薩從初發心,即發是願,故名本願。”第二:“根本之願叫本願。”爲令衆生了生死,成佛道,乃根本之大願。要發願救度衆生,如果叫他來生來世轉一個富貴人,或來生來世升天堂、享天褔,那也只是人天乘的願,不是根本願。根本願是爲令衆生了生死,但只了生死是二乘人、成阿羅漢,成辟支佛也是了生死,但他不是成佛道。那根本大願是什麼呢?就是度一切衆生了生死直至成佛道之願。“又者:以願引行,以行填願。“願”爲“行”之本,故名本願。”先發個大願來引大行,大行引發起來了,就以大行來填滿這個大願,不然這個願成個空願,但是光修行不發大願,這行也修不大,所以要以願引行,以行填願,願爲行的根本,故名本願。這地藏菩薩最初就發:“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個大願,一直到現在還依著本願來度衆生,這是他的根本大願。

  “經”:經是一切佛經的通名,梵語叫“修多羅”,翻成中國話叫“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之機。故名契經。“契”者合也。契合諸佛深奧之理,但經上講的很淺顯,所以又能契合衆生根機。

  翻譯的人題

  唐于阗國叁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現在講翻譯這地藏經的人題:“唐”是指中國的唐朝。“于阗國”是西域國名之一,“阗”要念ㄊㄧㄢˇ,中國話叫“地乳”形容這國家的地形比別人高像人的乳房一樣,所以叫“地乳”。于佛滅後約二百叁十四年建國,後來國王年老無嗣,祀毗沙門天而得子,初兒不飲人乳,地湧乳而育之,故名地乳。其地大約在今天的新疆省疏勒縣東天山南麓一帶。“叁藏”:指經藏、律藏、論藏,是後人把佛陀及祖師大德的論著給予分類而成。但是貫上“叁藏”二字就不簡單,那表示要貫通融會經、律、論,才能叫“叁藏沙門”。“沙門”華義“勤息”是出家人的通稱,簡說是息滅貪嗔癡,勤修戒定慧之意。“實叉難陀”是他的德號,翻中國話叫“學喜”,修叁無漏學而得法喜也,叁無漏學就是戒學、定學、慧學,都是了生死的學問叫無漏,“漏”是煩惱的別名。都是斷煩惱的學問叫叁無漏學。戒定慧都修好了在佛法上得了法喜。“譯”就是將這部經的梵文翻成中國文,是他翻譯的。

  地藏菩薩本願經 卷上

  前面解釋經題已大都解釋清楚了!我們稍加補充,“地藏”是這位菩薩的別名,例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觀世音”,“大勢至”都是別名。

  而“菩薩”:是指依釋迦佛修學人乘佛法的大乘佛弟子的通稱,出家弟子受了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戒以後加受菩薩戒。在家弟子受叁歸五戒後,發大乘心進受在家菩薩戒,這是中國的大乘佛教,是大乘佛弟子的通稱。

  “本願”:本來的根本大願,初發心時的大願。

  “經”:是一切釋迦佛所說的法的通稱。除了前面已解釋的之外,尚有:

  湧泉義:像水從地湧出。

  繩墨義:像木匠用的墨鬥,用以楷定邪正標准。

  華鬘義:如花環般莊嚴尊貴。

  經尚有“貫”“攝”“常”“法”四種意義:

  “貫”是把佛所說的佛法用線貫穿起來成爲一部經。

  “攝”:攝受衆生,衆生因聽了這經而歸依修行、攝持所化之機。

  “常”:不變爲常,這道理從古到今都適用不變。

  “法”:是叁世同遵,不可增減之意。

  “卷上”因爲這部地藏經的經文很長,有卷上、卷中、卷下。“卷”就是現在的“冊”,也就是上中下叁冊,唐朝時的經不是像現在是本子,一冊一冊。而是用一根小木棍把它卷起來成一卷,所以叫“卷上”。

  解釋品題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地藏經經文很長,一共分成十叁品,也就是分十叁個段落。第一品就是忉利天宮神通品。梵語“忉利”;華言叁十叁天,佛教裏講天有二十八層,在欲界第二層天就叫做“忉利天”,這忉利天有叁十叁位天王。按我們國家來說,有叁十二個省主席,中央有個總統,合起來就是叁十叁個王,以中央的大天王最大,就是彌陀經裏的釋提桓因;釋迦佛就在這大天王的宮殿裏說地藏經。“神通”:就是釋迦牟尼佛含笑放光,顯“神通”。神是神妙不測,通者通達無礙,乃智慧之妙用地,我們凡夫都不能測度叫不測,怎麼會得到神通呢?先得了智慧起了妙用,先得了智慧起妙用就有神通,但受學佛法千萬不能求神通,先求開智慧,得了智慧自然起妙用就有神通。神通大致有六種:

  一、“天眼通”:天眼通不起障礙,無論多遠都能看到。

  二、“天耳通”:得了天耳通不生障礙什麼地方的聲音他都能聽到。

  叁、“他心通”:得了他心通也不生障礙,一切衆生心裏想的什麼念頭都能知道。

  四、“身如意通”:身體起了如意變化,能通身飛行。一個身體變成好多身體,好多身合成一身,或者變大或變小,這叫身如意通。也叫神足通。

  五、“宿命通”:前生前世多生多劫以前的事情都能知道。

  六、“漏盡通”:漏是煩惱的別名,煩惱斷盡沒有煩惱叫漏盡通。這叫“六通”。

  今世尊含笑放光,光中還有音聲,是屬于那一種神通呢?叫“身如意通”,也就是“神足通”。講品題竟。接下來開始講經文了。這講經可以講深,可以講淺,但就是不可以講錯,講錯了自害害人,瞎了衆生的智慧眼,引著衆生走入邪道,所以不能講錯。

  證信序(通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爲母說法。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诃薩,皆來集會。

  這就是六種成就的一段文,這六種成就就叫做證信序,屬于序分,有這一段經文,就是六種成就,證明相信這就是佛所說的經,所以叫證信序。所謂六種有成:一、信成就。二、聞成就。叁、時成就。四、主成就。五、處成就。六、衆成就。六種因緣具足方能成就講經道場。凡是佛的經,開頭都有這六種成就的序文。爲什麼要在經的開頭用“如是我聞”呢?原因是釋迦牟尼佛于娑羅雙樹林下將入涅槃時,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泣不成聲,這時天眼第一的長老阿那律尊者乃對他說:“阿難:佛將要入涅槃了,你哭泣是沒有用的,你應該趕快去請示佛,有四件事以後該怎麼辦?”阿難說:“我現在什麼都忘了,您叫我去問什麼呢?阿那律尊者就說:“第一、佛住世時,依佛而住,佛入涅槃後,我等依誰而住?第二、佛住世時,以佛爲師,佛入涅槃,以誰爲師?第叁、佛住世時,惡性比丘,佛自調伏;佛入涅槃,惡性比丘,如何處理?第四、佛住世時,說法甚多…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