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入涅槃,結集經藏,以何爲首?這四種問題,你應該向佛請示!”
佛告訴阿難:“比丘應依四念處而住。”所謂四念處就是;(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叁)、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佛告訴阿難第二問題說:“我入涅槃以後,當以戒爲師。”戒者防非止惡,有五戒、八戒、十重四十八輕菩薩戒。沙彌(尼)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條戒。戒爲一切佛弟子的師父。佛告訴阿難第叁個問題:“對付惡性不守規矩的比丘,應默而擯之!”就是不和他講話、不理睬他,令生忏悔心而改過遷善。佛告訴阿難第四個問題:“將來結集經藏時,經典前面當用“如是我聞”四個字。”意即“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自聽佛所說!”所以只要前面有這一段文,就知道是佛經,檢別不是外道經典。
現詳解六種成就大意:
第一、信成就:要想看佛經,研究佛經,須要有信心,佛法如大海甚深廣大,必得有信心,才能深入佛法大海。例如外道他也在看佛經,但他根本沒有信心,只是找材料來誹謗佛教,造謠說壞話,所以他聽經、看經就不會有成就。
第二、聞成就:聞思修叁種智慧,第一個就是聞慧,雖于佛法有信心,縱使絲毫不起疑惑,但是不聽經不能開智慧,由聞而思,思而修,叁慧具足,才能成就佛法。
第叁、時成就:要有講經的時間,有法師來講,但也得大家有時間來聽,像天下大亂的時候,逃難饑餓自顧不暇,那有功夫講經、聽經嗎?時間不成就要聽佛法很不容易的。
第四、主成就:得有個說法的主人,佛經上說法的主人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
第五、處成就:講經說法得有個地方,沒有個處所在那裏講呢?
第六、衆成就:主成就有了,處成就也有了,但是如果沒有聽衆這個講經道場還是不能成就。
“如是”二字就是信成就,信順之辭,信仰順從之意,釋迦世尊怎麼講法,我們就如是如是的信。亦指法之辭,例如在講阿彌陀經,如是二字就指阿彌陀經;講金剛經,如是二字就指的金剛經;現在講地藏經,如是二字就指著地藏經。又是顯理之辭,顯出經典的真如實相之理。“如”者:不動謂之如;“是”者:無非謂之是。什麼法才不動無非呢?只有“真如之法”不被四相(成、住、壞、空)所遷,不被叁際(過去際、現在際、未來際)所易,不被時空所變易,所以真如之法它是如如不動,絕對無非,只有真“如”才“是”。就是人人本具的實相,人人本具的佛之性,理之體。爲什麼要講顯理呢?因這地藏經是密宗的經典,它是以事來顯理,說的全是事相,顯的都是真如妙理,要是真如之理,才是佛法我們才信順,信順這真如妙理之法!
“我聞”是聞成就。“我”指阿難尊者自稱,他是多聞第一,佛陀涅槃以後,由阿難尊者把佛陀所說的法背誦出來,經五百大阿羅漢證明無誤,這就結集成聲聞乘的經藏:要是屬于大乘法寶,雖然仍是由阿難尊者所誦出,但卻是由文殊菩薩給他證明。所以“我聞”就是我阿難親從佛聞。沒有佛陀的說法,衆生根本聞不到佛法,沒有阿難尊者把佛經給誦出來,就沒有結集經藏之大小乘等經典得以流通到現在。所以我們不但要感念佛恩甚深,還要感念阿難尊者的法恩。前面跟各位說過,講佛經可以講深,可以講淺,但是不可以講錯,講錯自害害人。要講得最淺:這一句話怎麼講呢?如是這部地藏經(指法之辭)是我阿難親從佛聞,就叫“如是我聞”。
“一時”:就是時成就。爲什麼不說某年某月某日呢?因爲佛法不單在人間說,也在天上說,天上某年某月某日怎麼記載呢?就算在人間,印度國的某年某月某日,與中國的某年某月某日還是不一樣,時間久了光考據這個時間就不容易,可能隨個人考據還不一樣,越考越生疑惑。所以就寫個一時。那怎麼解這個“一時”呢?古大德解釋:“師資道合,說聽究竟”。師就是師父,資就是弟子,師父願意講經,弟子願意聽經,這個道相合了,就是師資道合。說法的把法說究竟了,說圓滿了,說清楚了,聽法聽經的也聽圓滿了,聽明白了,這叫說聽究竟。
“佛在忉利天”這個佛就是主成就。“在忉利天”就是處成就。“佛”梵語叫“佛陀”,華言“覺者”,就是大覺悟的人。佛在人間示現成佛,表示人人都可以覺悟,人人都可以成佛。佛者覺也,何不翻成覺者就好,還要稱佛呢?因爲梵語佛陀,有具足叁覺之意,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簡稱爲佛。是佛的德號都是超九界以獨尊。佛經上把聖人與凡夫衆生分成十個法界,叫做四聖六凡,六道衆生都叫凡夫,就是叁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與叁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六道衆生因尚依業輪轉生死,所以叫做凡夫。要是超出這六道輪回,出了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就叫做聖人。聖人有四個階位,小乘聖人就是聲聞、緣覺。大乘聖人就是菩薩、佛,合稱十法界。佛具足叁覺,第一就是自覺,自覺就超六道凡夫法界成爲叁乘聖人,因爲六道凡夫都迷而不覺。第二是覺他,不但超越六道凡夫法界,也超二乘法覺而成就菩薩法界,能自覺也能發心度衆生令他覺悟。不像二乘聖人雖能自覺,但不覺他,不發心度衆生。佛不但自覺、覺他,而且還覺行圓滿超過菩薩法界。菩薩雖能自覺、覺他,但他還沒有圓滿成佛。唯有佛是超九界以獨尊,所以才叫叁覺圓滿。初學佛的人常問:“究竟是仙公大還是佛大?”(有的問是天公大還是佛大?)仙公是屬于神仙,天公是指忉利天主,都是尚未出離叁界的凡夫,而佛不但超六道凡夫,更超過叁乘(聲聞、緣覺、菩薩)聖人,怎能跟佛比大比小呢?“在忉利天”這忉利天已解釋過,從略。
“爲母說法”這一句是地藏經很特別的經文,在其他經上,六種成就沒有這一句。佛母摩耶夫人生下太子以後七天就別世,升到忉利天。這地藏經是佛門孝經,佛爲盡孝道報母親的大恩,于說法四十九年快圓滿時,于入涅槃前到忉利天爲母親說法。也許您會問,要報母恩說法爲什麼不在成佛證道時就去,而要等到說法四十九年之後才去呢?要知道十方諸佛菩薩來這世間弘法利生,他有本有迹,本是他的本位,迹是他的迹相(行迹),也就是應化的事相。釋迦牟尼佛他是個化身佛,這是按他的迹相上講,也叫示相,要按本位說,無量劫以前就成了佛,而摩耶夫人與淨飯王也同樣有本有迹,都是諸佛再來,依迹相則示現國王、王後,是佛的父親母親。爲什麼要特別講他們的本位呢?也就是說一個應化身佛(指釋迦佛)他早已成了佛,那世間的凡夫男人、女人,能有多大的福報能生個兒子成佛呢?佛門有句話,能生個凡夫兒子出家就很不容易了,何況還生個兒子成佛,所以他一定是諸佛乘願再來。釋迦佛當然也知母親也是諸佛示現,生下他願滿了,生到忉利天並不是普通天人,也只是示現一個迹相事迹而已,所以不必急著去跟她說法。這是約本位上講。
若約迹相講,則度衆生是要依衆生因緣成熟時節,四十九年人間說法,就是人間衆生因緣成熟,等因緣成熟才到忉利天爲母親說法。但在地藏經中,只看到摩耶夫人跟地藏菩薩說法說了一小段,沒看見釋迦佛爲母說法。大藏經裏有一部經叫做《佛爲母說法經》,就是爲他母親說了法才接著說地藏經的。那爲何已有爲母親說法,又要說地藏經呢?因爲佛要入涅槃,彌勒佛還沒有來,這中間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麼久沒有佛在世,這些苦惱的衆生要交給誰呢?要付囑給地藏王菩薩,這是在忉利天爲母說地藏經的主要因緣。既然這樣,又爲什麼地藏經一開經就要“爲母說法”呢?因地藏菩薩在因地就是因爲要救度母親,發了甚深廣大菩提心要度衆生;這是真正的佛門孝道,佛上天宮爲母說法也是爲了要報母恩行孝道,更是爲了要提倡佛門真正的孝道。蓮池大師七筆鈎上有這麼兩句:“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也就是說要父母親都脫離了生死輪回了,做兒子的孝道才算有成就。中國傳統的儒家行孝怎麼做呢?“生事之于禮,死葬之于禮,祭之以禮。”就是生的時候好好侍候衣服飲食,死了依禮好好埋葬,逢年過節依禮祭拜,這就是儒教家的孝道。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儒家只講人間活世的事,他不講六道輪回,像地藏菩薩因地當婆羅門女,他母親墮地獄受大苦,如依儒教則無法盡孝于亡親之後,更何談了脫生死呢!縱使像佛母上升天上,天福也有享盡的一天,還是要再輪回,所以一定要度父母出叁界。才是真正盡孝道。
度父母親出叁界,已盡了孝道,爲什麼還要發廣大的菩提心去度衆生呢?佛門中的盡大孝,不光是度這一世的父母。梵網經菩薩戒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世無不從之受生......。”單講人道吧,有前生前世的父母親,有多生多世的父母親,更有多生多劫的父母親,累劫以來互相做過父母兒女眷屬,所以度衆生就是度父母,更何況六道輪回中,有多少衆生都曾是我們的父母眷屬。這樣才是行大孝!真正的佛門大孝之法。
梵網經又說:“孝爲至道之法,孝名爲戒,亦名製止。”“至道”就是至高無上之道,也叫佛道,要想求佛道,就得先修孝道,如果對父母都不孝順,還能修學佛道嗎?戒者:防非止惡、製止,就是不許爲非作惡,所以受菩薩戒,先行孝道,孝就是菩薩戒,連父母都不孝,還能當菩薩嗎?當菩薩先不要殺生,菩薩戒第一條就是不殺生,六道衆生多生多劫都是我的父母眷屬。殺生不就是殺前生前世的父母了嗎?吃肉不就是吃前生前世父母的肉了嗎?所以行孝道自然就不殺生害命,自然就不吃衆生肉,慈悲心才能長養。佛陀先爲母說法,再找這位行大孝發大願廣度無量衆生的地藏菩薩,托付度生重任,也就是爲了報一切父母之恩。
“爾時十方無量世界”就是衆成就。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叫十方,十方世界有無量數的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每一個世界都有一尊佛,那是指一個小世界,要是一個叁千大千…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