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P8

  ..續本文上一頁世界,就有百億個化身佛,因爲世界無量,一切諸佛也是不可說,不可說。“及大菩薩摩诃薩”,“摩诃”華言“大”,即大菩薩中的大菩薩。叁賢位的叫菩薩,登了地的菩薩才叫大菩薩。那大菩薩中的大菩薩就是“等覺菩薩”,十地圓滿的等覺位菩薩叫摩诃薩。“皆來集會”,統統到忉利天宮來參加這個地藏法會。爲什麼他們要來參加這個法會?這些諸佛、諸大菩薩都是地藏菩薩度化成功的,現在釋迦佛要把人天大衆,六道苦難衆生囑累給地藏菩薩,他們爲了報地藏菩薩的大恩,都來參加法會,做影響衆來擁護地藏法會。

  贊歎釋迦牟尼佛,能于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衆生,知苦樂法,各遣侍者,問訊世尊。

  這麼多無量無邊的諸佛,諸大菩薩都在稱揚贊歎我們的釋迦牟尼佛。“釋迦”是佛在印度釋迦族的姓,中國話叫“能仁”,能仁就是能慈悲仁慈的利益一切衆生。“牟尼”是他的名,華言“寂默”,謂智慧離相也。佛有大智慧叫寂滅離相,寂滅而能遠離一切相。佛又有大慈悲能仁慈利濟一切衆生,這是悲智雙運的嘉號,“嘉”者佳也,就是最好的一個德號,能仁慈悲愍利益一切衆生,但是絕對要寂默,要遠離一切“度生利生”的相,要是光只慈悲一切衆生,而不知道離相的道理,就是有能仁而沒有寂默,那就落于凡夫,所做功德都落于人天福報。如果單單寂默離相而不去慈悲利益衆生,那又落于二乘(聲聞、緣覺)的自求解脫。所以一定要一方面行慈悲,一方面要用智慧,要離相,這才叫悲智雙運,合起來才是度衆生的大乘之車,能載度很多衆生。大乘比如大車,要有兩個輪子:一個悲輪,一個智輪,要是只有一個輪子這車子會翻車,一定要悲智雙運,才能運載衆生度脫生死河到涅槃岸。我們學佛法講到那裏就要學到那裏,要是不發慈悲心不宏法利生,則不合能仁的意思;而宏法利生要是著了相,則不合寂默的意思。如說只要宏法利生就好了,不一定要離相,你不離相你就生煩惱,生貪名、貪利、貪衆生的煩惱,把煩惱夾雜在功德裏面,我們常說修學佛法要怎麼學,就是做功德就把它當功德做,不要一面做功德一面又把煩惱夾雜上去。現在的佛弟子都知道宏法利生,卻不曉得離執著名利、離執著衆生的相,這是很粗淺的煩惱。功德夾上煩惱,就像佳肴加上毒藥,自害害人。

  五濁惡世;第一叫劫濁,劫者時間也,約四濁立名,這劫濁沒有另外一個法體,就是具足以下四個濁,時間變混濁了。第二叫見濁:以五利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爲體,這五個見都不正,把我們的知見攪渾了,知見渾濁不清就叫見濁。所謂身見:我們凡夫執著這個身體是我,依著這個“身見”去造種種的業。“邊見”:就是不執著常見就是執著斷見,老執著一邊,“中道”的正見生不出來。“邪見”:這五利使的知見都是邪見,此是大邪見;撥無因果,你談因果,他就罵你迷信。“見取見”:上邊的“見”字就是見了一部份道理。取者取著之意,他就執著他那一部份的道理,以偏概全,卻自認把道理都弄懂了全知道了,生出個知見叫見取見的知見。例如有些多聞的學問家,像哲學家、科學家,也都研究了一部份的真理,但他往往自認已全部的認識,就叫見取見。“戒禁取見”:戒禁就是外道的禁戒,他執著地自認自己所持這個戒最好,例如牛戒、狗戒、別個戒都不對而生了這外道的知見。第叁叫煩惱濁:就是以五鈍使(貪、嗔、癡、慢、疑)爲體,那五利使的知見起得很快、最利。而這五鈍使,他的本性遲鈍,正知見起來的遲,斷煩惱習性的時候一下還斷不了,要慢慢的斷,就是遲鈍的意思。他對什麼道理都起疑,沒有主見。其他如貪,什麼都貪,因貪造惡業,嗔心一起不肯忍耐而造種種惡業!癡心一起不明道理,認假作真而造種種煩惱惡業,慢心一起,不知謙虛和起恭敬心,故于佛法不能上進,這種種煩惱就是煩惱濁。第四叫衆生濁:合見濁、煩惱濁的果報。這見濁是因,因濁了,自然結個永遠在六道裏生生死死的果報,就是我們這些凡夫衆生,這叫衆生濁。第五叫做命濁:壽命不滿百而且還多災多難,如同朝露一般,一口氣不來就沒了命想求平安都不容易,這就是命濁,命不好也。

  這部地藏經翻譯的很好、很淺顯,一看就懂。但裏頭含義卻很深;譬如前面的“爲母說法”,和這句“知苦樂法”裏邊所含義理很深很廣。知苦樂法,這還得釋迦牟尼佛來講嗎?可是衆生的愚癡顛倒也就在這個地方,第一是愚癡;怎麼個愚癡法呢?就是不知道什麼叫做苦,什麼叫做樂,這就是愚癡,愚癡還不可憐;再加上個顛倒,他不但不知道苦不知道樂,反而以苦作樂,這才真正叫可憐愍者。“知苦樂法”這四個字,就包括一代佛教的教理,佛陀最初轉*輪度五比丘說的就是苦、集、滅、道的四聖谛法門,到臨入涅槃說涅槃經的時候還是說的四谛法門。佛陀說了四十九年的法,說的也就是這四谛法。苦就是苦果,集是苦的因,這叫世間因果,這是苦法。滅谛是出世間的樂果,道谛是出世間的樂因,這兩個谛都是樂,但衆生不知道,須要佛陀一說再說說了四十九年,好讓衆生知道苦、知道樂,因此這一句知苦樂法含義甚深甚廣。

  爲衆生說法要先說苦法,這苦細說有無量苦;先講人生八苦:

  第一、就是“生苦”:由母親懷胎在肚子裏住了十個月,肚裏一點光明都沒有,等于墮在黑暗地獄,肚裏有血有水,等于墮血湖地獄,有大便小便等于墮糞尿地獄,所以還沒出生,就已在受地獄之苦了,等懷胎十月圓滿一出生,一墮地就呱呱大哭,表示他很苦。佛經上形容小孩剛出胎,與外面的空氣冷風一接觸,如“風刀截體,觸火燒身”。嬰兒皮膚嫩,風一吹,像刀割一般,稍碰到較硬的東西則像火燒一樣。身體疼就感覺到苦,所以一出世就哭,這屬于生苦。

  第二、叫“老苦”:嬰兒出了世,大人盡盼快快長大高興,殊不知長大就是長老,到了七老八十,真正老境現前了,那才真苦!六根暗鈍,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清,鼻子不靈還流涕,舌頭不聽指揮話說不清,記憶力也衰退,出了門回不了家,身體更是老態龍鍾,彎腰駝背不打緊,連走路都沒力氣。

  第叁、叫“病苦”:老了不說,還害了個病,倒臥在床爬不起來,飯也吃不下,要是得了急症、癌症要動大手術,開腸破肚,再把肚子縫起來,不見得有用,只好等死,自己痛苦,眷屬愁容滿面,學佛的人,不妨到醫院看看,什麼病都有,有朝一日病苦臨身,好好提高警覺,趕快修行佛法,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啊!

  第四、叫“死苦”:不學佛的人,連這個“死”字都記不得,他不知生死只在呼吸間,所以他不敢講不敢想也不願意聽,因爲這死苦太苦了,生苦、老苦、病苦還能苟延殘喘,只這一死,只能死一次,沒機會死第二次,縱使你如何忌諱這個死字,它偏偏會有一天等到您!因爲有生必有死。

  第五、叫做“愛別離苦”:愛是有情愛的人,也就是父母、兄弟姊妹、兒女、夫妻眷屬。當然期盼時常相聚在一起,結果往往不能如願,叫做生離死別。尤其現在這工商社會,人人都在忙,忙生活;這生育兒女防老的時代已過去了;你住臺北,兒女找工作在高雄,結果家裏還是只有老倆口,甚至于先生住臺中,太太在臺北工作,還是不能相聚在一起,更增加這份愛別離苦。

  第六、叫“怨憎會苦”:怨是怨恨,憎是憎惡,令你討厭不喜歡的冤家對頭,偏偏聚在一起。例如你在機關上班,有一個怨憎會苦的人,你看他不高興,他看你也不喜歡!結果天天要見面相處,這很難過,想想你申請調職到基隆,沒想到他隨後也給調到基隆,這就是怨憎會苦。再者生了個兒子本來就不是很孝順,娶了個媳婦更不孝,老倆口不被氣死才怪,要離離不開,要住住不下去。這就是怨憎會苦。

  第七、叫“求不得苦”:求衣服穿沒有衣服穿,求飯吃沒有飯吃。求個房子住也沒有房子住。出門坐車連個車錢都找不到,衣食住行都求不得。這叫求不得苦。前面所說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已經現前了想脫離都脫離不開。這都屬于求不得苦,誰都不想生病,但偏偏誰都會生病,小病還好,來了個嚴重的絕症,自己受苦受痛,還得連累家人連醫藥費都籌不到。

  第八、叫“五陰熾盛苦”: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色陰就是我們的身體。受想行識這四個名相就是指我們那顆心。指身心交織起來的一種痛苦。身上感覺痛苦,心裏也感覺痛苦,像火燒一般難過,叫做熾盛。

  這人生八苦是人們苦樂夾雜的果報;這是佛說的,這是依凡夫的知見上講的。如按佛法來說,人生根本就沒有樂,樂就是苦的因,你貪了這個樂,苦惱接著就來。凡夫顛倒以苦爲樂。譬如凡夫自認最大的樂,莫過于男女相愛結婚。這是依情感上講,凡夫叫有情嘛!按真理上講,你結了婚,就得增加苦。比如你是男孩不結婚,你只照顧你自己一個人,這女孩也只照顧她一個人,可是結了婚,男的照顧女的,女的照顧男的,增加一份牽挂的苦,又擔心婚變感情變質,生活也增加了苦,再生個小孩,兩個小孩,小孩的養育費、教育費,如果再生個病叁長兩短,所以凡夫人生最樂的結婚,才是真正的苦因,大家要深深思惟。

  再講這個第二種:六道輪回。不要以爲人生八苦雖然苦,這問題不大,人生不過百歲,苦個一百年也就完了嘛,沒完!來生來世還得受生,就算轉個叁善道做人,這生老病死等等八苦,還得重新走一趟,這苦夠大了吧。六道就是叁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叁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佛教講的叁界天,詳細的分爲二十八重天,這都屬于天道,下面會講到。人道就是我們人類,阿修羅道:華言“非天”,有天之福,無天之德,福報與天人一樣,卻無天人之德性,喜動嗔怒,喜歡打仗,男醜女美這就是阿修羅道。造了叁品惡業上中下,才轉成地獄、餓鬼、畜生,如經雲:“輪轉無有出期。”都是…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