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P8

  ..续本文上一页世界,就有百亿个化身佛,因为世界无量,一切诸佛也是不可说,不可说。“及大菩萨摩诃萨”,“摩诃”华言“大”,即大菩萨中的大菩萨。三贤位的叫菩萨,登了地的菩萨才叫大菩萨。那大菩萨中的大菩萨就是“等觉菩萨”,十地圆满的等觉位菩萨叫摩诃萨。“皆来集会”,统统到忉利天宫来参加这个地藏法会。为什么他们要来参加这个法会?这些诸佛、诸大菩萨都是地藏菩萨度化成功的,现在释迦佛要把人天大众,六道苦难众生嘱累给地藏菩萨,他们为了报地藏菩萨的大恩,都来参加法会,做影响众来拥护地藏法会。

  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这么多无量无边的诸佛,诸大菩萨都在称扬赞叹我们的释迦牟尼佛。“释迦”是佛在印度释迦族的姓,中国话叫“能仁”,能仁就是能慈悲仁慈的利益一切众生。“牟尼”是他的名,华言“寂默”,谓智慧离相也。佛有大智慧叫寂灭离相,寂灭而能远离一切相。佛又有大慈悲能仁慈利济一切众生,这是悲智双运的嘉号,“嘉”者佳也,就是最好的一个德号,能仁慈悲愍利益一切众生,但是绝对要寂默,要远离一切“度生利生”的相,要是光只慈悲一切众生,而不知道离相的道理,就是有能仁而没有寂默,那就落于凡夫,所做功德都落于人天福报。如果单单寂默离相而不去慈悲利益众生,那又落于二乘(声闻、缘觉)的自求解脱。所以一定要一方面行慈悲,一方面要用智慧,要离相,这才叫悲智双运,合起来才是度众生的大乘之车,能载度很多众生。大乘比如大车,要有两个轮子:一个悲轮,一个智轮,要是只有一个轮子这车子会翻车,一定要悲智双运,才能运载众生度脱生死河到涅槃岸。我们学佛法讲到那里就要学到那里,要是不发慈悲心不宏法利生,则不合能仁的意思;而宏法利生要是著了相,则不合寂默的意思。如说只要宏法利生就好了,不一定要离相,你不离相你就生烦恼,生贪名、贪利、贪众生的烦恼,把烦恼夹杂在功德里面,我们常说修学佛法要怎么学,就是做功德就把它当功德做,不要一面做功德一面又把烦恼夹杂上去。现在的佛弟子都知道宏法利生,却不晓得离执著名利、离执著众生的相,这是很粗浅的烦恼。功德夹上烦恼,就像佳肴加上毒药,自害害人。

  五浊恶世;第一叫劫浊,劫者时间也,约四浊立名,这劫浊没有另外一个法体,就是具足以下四个浊,时间变混浊了。第二叫见浊:以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为体,这五个见都不正,把我们的知见搅浑了,知见浑浊不清就叫见浊。所谓身见:我们凡夫执著这个身体是我,依著这个“身见”去造种种的业。“边见”:就是不执著常见就是执著断见,老执著一边,“中道”的正见生不出来。“邪见”:这五利使的知见都是邪见,此是大邪见;拨无因果,你谈因果,他就骂你迷信。“见取见”:上边的“见”字就是见了一部份道理。取者取著之意,他就执著他那一部份的道理,以偏概全,却自认把道理都弄懂了全知道了,生出个知见叫见取见的知见。例如有些多闻的学问家,像哲学家、科学家,也都研究了一部份的真理,但他往往自认已全部的认识,就叫见取见。“戒禁取见”:戒禁就是外道的禁戒,他执著地自认自己所持这个戒最好,例如牛戒、狗戒、别个戒都不对而生了这外道的知见。第三叫烦恼浊:就是以五钝使(贪、嗔、痴、慢、疑)为体,那五利使的知见起得很快、最利。而这五钝使,他的本性迟钝,正知见起来的迟,断烦恼习性的时候一下还断不了,要慢慢的断,就是迟钝的意思。他对什么道理都起疑,没有主见。其他如贪,什么都贪,因贪造恶业,嗔心一起不肯忍耐而造种种恶业!痴心一起不明道理,认假作真而造种种烦恼恶业,慢心一起,不知谦虚和起恭敬心,故于佛法不能上进,这种种烦恼就是烦恼浊。第四叫众生浊:合见浊、烦恼浊的果报。这见浊是因,因浊了,自然结个永远在六道里生生死死的果报,就是我们这些凡夫众生,这叫众生浊。第五叫做命浊:寿命不满百而且还多灾多难,如同朝露一般,一口气不来就没了命想求平安都不容易,这就是命浊,命不好也。

  这部地藏经翻译的很好、很浅显,一看就懂。但里头含义却很深;譬如前面的“为母说法”,和这句“知苦乐法”里边所含义理很深很广。知苦乐法,这还得释迦牟尼佛来讲吗?可是众生的愚痴颠倒也就在这个地方,第一是愚痴;怎么个愚痴法呢?就是不知道什么叫做苦,什么叫做乐,这就是愚痴,愚痴还不可怜;再加上个颠倒,他不但不知道苦不知道乐,反而以苦作乐,这才真正叫可怜愍者。“知苦乐法”这四个字,就包括一代佛教的教理,佛陀最初转*轮度五比丘说的就是苦、集、灭、道的四圣谛法门,到临入涅槃说涅槃经的时候还是说的四谛法门。佛陀说了四十九年的法,说的也就是这四谛法。苦就是苦果,集是苦的因,这叫世间因果,这是苦法。灭谛是出世间的乐果,道谛是出世间的乐因,这两个谛都是乐,但众生不知道,须要佛陀一说再说说了四十九年,好让众生知道苦、知道乐,因此这一句知苦乐法含义甚深甚广。

  为众生说法要先说苦法,这苦细说有无量苦;先讲人生八苦:

  第一、就是“生苦”:由母亲怀胎在肚子里住了十个月,肚里一点光明都没有,等于堕在黑暗地狱,肚里有血有水,等于堕血湖地狱,有大便小便等于堕粪尿地狱,所以还没出生,就已在受地狱之苦了,等怀胎十月圆满一出生,一堕地就呱呱大哭,表示他很苦。佛经上形容小孩刚出胎,与外面的空气冷风一接触,如“风刀截体,触火烧身”。婴儿皮肤嫩,风一吹,像刀割一般,稍碰到较硬的东西则像火烧一样。身体疼就感觉到苦,所以一出世就哭,这属于生苦。

  第二、叫“老苦”:婴儿出了世,大人尽盼快快长大高兴,殊不知长大就是长老,到了七老八十,真正老境现前了,那才真苦!六根暗钝,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清,鼻子不灵还流涕,舌头不听指挥话说不清,记忆力也衰退,出了门回不了家,身体更是老态龙钟,弯腰驼背不打紧,连走路都没力气。

  第三、叫“病苦”:老了不说,还害了个病,倒卧在床爬不起来,饭也吃不下,要是得了急症、癌症要动大手术,开肠破肚,再把肚子缝起来,不见得有用,只好等死,自己痛苦,眷属愁容满面,学佛的人,不妨到医院看看,什么病都有,有朝一日病苦临身,好好提高警觉,赶快修行佛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啊!

  第四、叫“死苦”:不学佛的人,连这个“死”字都记不得,他不知生死只在呼吸间,所以他不敢讲不敢想也不愿意听,因为这死苦太苦了,生苦、老苦、病苦还能苟延残喘,只这一死,只能死一次,没机会死第二次,纵使你如何忌讳这个死字,它偏偏会有一天等到您!因为有生必有死。

  第五、叫做“爱别离苦”:爱是有情爱的人,也就是父母、兄弟姊妹、儿女、夫妻眷属。当然期盼时常相聚在一起,结果往往不能如愿,叫做生离死别。尤其现在这工商社会,人人都在忙,忙生活;这生育儿女防老的时代已过去了;你住台北,儿女找工作在高雄,结果家里还是只有老俩口,甚至于先生住台中,太太在台北工作,还是不能相聚在一起,更增加这份爱别离苦。

  第六、叫“怨憎会苦”:怨是怨恨,憎是憎恶,令你讨厌不喜欢的冤家对头,偏偏聚在一起。例如你在机关上班,有一个怨憎会苦的人,你看他不高兴,他看你也不喜欢!结果天天要见面相处,这很难过,想想你申请调职到基隆,没想到他随后也给调到基隆,这就是怨憎会苦。再者生了个儿子本来就不是很孝顺,娶了个媳妇更不孝,老俩口不被气死才怪,要离离不开,要住住不下去。这就是怨憎会苦。

  第七、叫“求不得苦”:求衣服穿没有衣服穿,求饭吃没有饭吃。求个房子住也没有房子住。出门坐车连个车钱都找不到,衣食住行都求不得。这叫求不得苦。前面所说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已经现前了想脱离都脱离不开。这都属于求不得苦,谁都不想生病,但偏偏谁都会生病,小病还好,来了个严重的绝症,自己受苦受痛,还得连累家人连医药费都筹不到。

  第八、叫“五阴炽盛苦”: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阴就是我们的身体。受想行识这四个名相就是指我们那颗心。指身心交织起来的一种痛苦。身上感觉痛苦,心里也感觉痛苦,像火烧一般难过,叫做炽盛。

  这人生八苦是人们苦乐夹杂的果报;这是佛说的,这是依凡夫的知见上讲的。如按佛法来说,人生根本就没有乐,乐就是苦的因,你贪了这个乐,苦恼接著就来。凡夫颠倒以苦为乐。譬如凡夫自认最大的乐,莫过于男女相爱结婚。这是依情感上讲,凡夫叫有情嘛!按真理上讲,你结了婚,就得增加苦。比如你是男孩不结婚,你只照顾你自己一个人,这女孩也只照顾她一个人,可是结了婚,男的照顾女的,女的照顾男的,增加一份牵挂的苦,又担心婚变感情变质,生活也增加了苦,再生个小孩,两个小孩,小孩的养育费、教育费,如果再生个病三长两短,所以凡夫人生最乐的结婚,才是真正的苦因,大家要深深思惟。

  再讲这个第二种:六道轮回。不要以为人生八苦虽然苦,这问题不大,人生不过百岁,苦个一百年也就完了嘛,没完!来生来世还得受生,就算转个三善道做人,这生老病死等等八苦,还得重新走一趟,这苦够大了吧。六道就是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佛教讲的三界天,详细的分为二十八重天,这都属于天道,下面会讲到。人道就是我们人类,阿修罗道:华言“非天”,有天之福,无天之德,福报与天人一样,却无天人之德性,喜动嗔怒,喜欢打仗,男丑女美这就是阿修罗道。造了三品恶业上中下,才转成地狱、饿鬼、畜生,如经云:“轮转无有出期。”都是…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