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P6

  ..续本文上一页焰口,这放焰口的人就是破地狱啊,救度地狱的众生!这就是地藏菩萨的事,所以地藏菩萨也应该戴那个帽子才庄严,这是后来佛弟子给他加的毗卢帽。

  解释经题

  地藏菩萨本愿经

  这是这一部经的题目。“地藏”两字是怎么解释呢?

  地藏十轮经曰:“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此乃是从比喻去解释“地藏”德号。这菩萨他的大愿第一、他的忍力第一,地藏经经文一再讲到“众生刚强,难调难伏”,苦恼难度,菩萨好辛苦把他从地狱救出来,他一转个身,又造恶又堕到地狱里去了。但是菩萨他耐烦,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再度去度他出来,这就是他安忍的力量像大地一样。我们现在居住的这地球大地,众生住在地上,完全是大地载著我们,像个大船。不但载著我们,又资生很多东西如粮食布帛来养护众生,但是我们对大地都对不起,今天给他挖个洞、吃它所生的东西,还要给他弄些小便、大便、垃圾、它都安忍承受,不为所动。这个“大地”它有两种意义:

  一、住持义:普能住持一切众生故;菩萨亦如是:普能救度一切众生故。

  二、生长义:“生长一切药谷茎果、供养一切众生之生命故。菩萨亦如是:能说一切妙法,长养一切众生之慧命故;”

  再者“藏”:那是世间之宝藏,亦有两种意义:

  一、含覆义:能含藏盖覆诸珍宝故:菩萨亦如是,广集一切功德故。”宝藏就是装珍宝的一个柜子,它能含藏覆盖一切珍宝,所以叫做宝藏。这菩萨他要救度一切众生,见功德就修,修集一切功德,像是收集珍宝一样,然后装到宝藏里而去。

  二、宝藏义:“出用义:如需救济贫苦,成就事业,乃当出用故。菩萨亦如是,能布施一切法财,令诸众生离苦得乐故。”所以菩萨利益众生有含覆义,出用义,叫做藏。合住持义、生长义,就叫做“地藏”。这宝藏又是秘藏,乃是最高无上的宝柜,不能随便显露出来,地藏菩萨的秘藏就是他的静虑高深,表示他有大定力,梵语“禅那”,华言叫静虑,中国话的意思叫“禅定”,表示菩萨有大定力,高深莫测的禅定静虑之力,所以叫深密,密藏在宝柜里面别人不知道。犹如密藏。”以上乃就“喻”解。

  若约“法”释:

  “地即心地,藏即是如来藏,此菩萨彻证本心地具有之如来藏性,故名地藏。”以上是依十轮经上的譬喻解释“地藏”两字,但如果以“法”来解释呢:“地”就是心地,就是菩萨的心地,也就是我们众生的心地。“藏”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怎么讲呢?就是真如在缠;缠就是烦恼,这真如妙性在烦恼里边藏覆著叫如来藏。如来藏者藏如来也,里边有含藏著一个如来,这就是众生的佛性。我们众生有个如来藏自己不知道?里边含藏著有如来也不知道,但菩萨他彻底证得本心地具有之如来藏性。这个“本心地”就是本性的如来藏心也就是佛性,所以叫做地藏。以上以譬喻、以法将地藏两字解释明白了。

  再解释通名“菩萨”两个字:菩萨梵语“菩提萨埵”,中国人说话爱简略,把提与埵删掉简录下来叫“菩萨”。华义叫“觉有情”。菩提叫觉,萨埵叫有情,为什么叫觉有情呢?“上求“觉”道,下化“有情”之大乘弟子也。”因为是大乘佛弟子。大乘佛弟子做什么事呢?一方面上求觉道,上求正觉,上求佛道;一方面下化有情众生,也就是普度众生。

  再讲“本愿”两字,“愿”者志求满足也。就是立下志向,誓必要求满足,那“本”字怎么解释呢?“本”有二义:“一、本来之愿:此菩萨从初发心,即发是愿,故名本愿。”第二:“根本之愿叫本愿。”为令众生了生死,成佛道,乃根本之大愿。要发愿救度众生,如果叫他来生来世转一个富贵人,或来生来世升天堂、享天褔,那也只是人天乘的愿,不是根本愿。根本愿是为令众生了生死,但只了生死是二乘人、成阿罗汉,成辟支佛也是了生死,但他不是成佛道。那根本大愿是什么呢?就是度一切众生了生死直至成佛道之愿。“又者:以愿引行,以行填愿。“愿”为“行”之本,故名本愿。”先发个大愿来引大行,大行引发起来了,就以大行来填满这个大愿,不然这个愿成个空愿,但是光修行不发大愿,这行也修不大,所以要以愿引行,以行填愿,愿为行的根本,故名本愿。这地藏菩萨最初就发:“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个大愿,一直到现在还依著本愿来度众生,这是他的根本大愿。

  “经”:经是一切佛经的通名,梵语叫“修多罗”,翻成中国话叫“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名契经。“契”者合也。契合诸佛深奥之理,但经上讲的很浅显,所以又能契合众生根机。

  翻译的人题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现在讲翻译这地藏经的人题:“唐”是指中国的唐朝。“于阗国”是西域国名之一,“阗”要念ㄊㄧㄢˇ,中国话叫“地乳”形容这国家的地形比别人高像人的乳房一样,所以叫“地乳”。于佛灭后约二百三十四年建国,后来国王年老无嗣,祀毗沙门天而得子,初儿不饮人乳,地涌乳而育之,故名地乳。其地大约在今天的新疆省疏勒县东天山南麓一带。“三藏”:指经藏、律藏、论藏,是后人把佛陀及祖师大德的论著给予分类而成。但是贯上“三藏”二字就不简单,那表示要贯通融会经、律、论,才能叫“三藏沙门”。“沙门”华义“勤息”是出家人的通称,简说是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之意。“实叉难陀”是他的德号,翻中国话叫“学喜”,修三无漏学而得法喜也,三无漏学就是戒学、定学、慧学,都是了生死的学问叫无漏,“漏”是烦恼的别名。都是断烦恼的学问叫三无漏学。戒定慧都修好了在佛法上得了法喜。“译”就是将这部经的梵文翻成中国文,是他翻译的。

  地藏菩萨本愿经 卷上

  前面解释经题已大都解释清楚了!我们稍加补充,“地藏”是这位菩萨的别名,例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观世音”,“大势至”都是别名。

  而“菩萨”:是指依释迦佛修学人乘佛法的大乘佛弟子的通称,出家弟子受了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戒以后加受菩萨戒。在家弟子受三归五戒后,发大乘心进受在家菩萨戒,这是中国的大乘佛教,是大乘佛弟子的通称。

  “本愿”:本来的根本大愿,初发心时的大愿。

  “经”:是一切释迦佛所说的法的通称。除了前面已解释的之外,尚有:

  涌泉义:像水从地涌出。

  绳墨义:像木匠用的墨斗,用以楷定邪正标准。

  华鬘义:如花环般庄严尊贵。

  经尚有“贯”“摄”“常”“法”四种意义:

  “贯”是把佛所说的佛法用线贯穿起来成为一部经。

  “摄”:摄受众生,众生因听了这经而归依修行、摄持所化之机。

  “常”:不变为常,这道理从古到今都适用不变。

  “法”:是三世同遵,不可增减之意。

  “卷上”因为这部地藏经的经文很长,有卷上、卷中、卷下。“卷”就是现在的“册”,也就是上中下三册,唐朝时的经不是像现在是本子,一册一册。而是用一根小木棍把它卷起来成一卷,所以叫“卷上”。

  解释品题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地藏经经文很长,一共分成十三品,也就是分十三个段落。第一品就是忉利天宫神通品。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天,佛教里讲天有二十八层,在欲界第二层天就叫做“忉利天”,这忉利天有三十三位天王。按我们国家来说,有三十二个省主席,中央有个总统,合起来就是三十三个王,以中央的大天王最大,就是弥陀经里的释提桓因;释迦佛就在这大天王的宫殿里说地藏经。“神通”:就是释迦牟尼佛含笑放光,显“神通”。神是神妙不测,通者通达无碍,乃智慧之妙用地,我们凡夫都不能测度叫不测,怎么会得到神通呢?先得了智慧起了妙用,先得了智慧起妙用就有神通,但受学佛法千万不能求神通,先求开智慧,得了智慧自然起妙用就有神通。神通大致有六种:

  一、“天眼通”:天眼通不起障碍,无论多远都能看到。

  二、“天耳通”:得了天耳通不生障碍什么地方的声音他都能听到。

  三、“他心通”:得了他心通也不生障碍,一切众生心里想的什么念头都能知道。

  四、“身如意通”:身体起了如意变化,能通身飞行。一个身体变成好多身体,好多身合成一身,或者变大或变小,这叫身如意通。也叫神足通。

  五、“宿命通”:前生前世多生多劫以前的事情都能知道。

  六、“漏尽通”:漏是烦恼的别名,烦恼断尽没有烦恼叫漏尽通。这叫“六通”。

  今世尊含笑放光,光中还有音声,是属于那一种神通呢?叫“身如意通”,也就是“神足通”。讲品题竟。接下来开始讲经文了。这讲经可以讲深,可以讲浅,但就是不可以讲错,讲错了自害害人,瞎了众生的智慧眼,引著众生走入邪道,所以不能讲错。

  证信序(通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

  这就是六种成就的一段文,这六种成就就叫做证信序,属于序分,有这一段经文,就是六种成就,证明相信这就是佛所说的经,所以叫证信序。所谓六种有成:一、信成就。二、闻成就。三、时成就。四、主成就。五、处成就。六、众成就。六种因缘具足方能成就讲经道场。凡是佛的经,开头都有这六种成就的序文。为什么要在经的开头用“如是我闻”呢?原因是释迦牟尼佛于娑罗双树林下将入涅槃时,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泣不成声,这时天眼第一的长老阿那律尊者乃对他说:“阿难:佛将要入涅槃了,你哭泣是没有用的,你应该赶快去请示佛,有四件事以后该怎么办?”阿难说:“我现在什么都忘了,您叫我去问什么呢?阿那律尊者就说:“第一、佛住世时,依佛而住,佛入涅槃后,我等依谁而住?第二、佛住世时,以佛为师,佛入涅槃,以谁为师?第三、佛住世时,恶性比丘,佛自调伏;佛入涅槃,恶性比丘,如何处理?第四、佛住世时,说法甚多…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