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太多太多了!你按照《成就盛宴》的正行——菩提道次第的內容實修,下定決心從今天開始,或者從今年開始修行的話,不到叁、四年你就成了真菩薩啦!一定會的。
其實菩薩和我們之間是內心的意識形態的區別,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區別。如果我們的價值觀和真菩薩的價值觀是一樣的時候,我們就變爲菩薩了!那我們現在的價值觀是什麼呢?是唯我獨尊的、是自私的、貪婪的,是貪欲、懈怠、散亂的,是一切都圍繞自己的利益的這種價值觀,自私自利的價值觀。而菩薩的價值觀是什麼呢?爲了一切有情父母衆生,放棄一切自身利益,不顧一切代價尋求佛陀果位的這種價值觀。什麼時候你生起了真真正正的、不需要勵力而爲的、任運生而行的這樣的價值觀的時候,你就是菩薩!當然這樣要有非常周密、完整的心理變化,就好比製作一張桌子,需要一定的工序。同樣的,我們要把貪婪、自私、傲慢、懈怠、懶惰的心,變成爲非常圓滿的、智慧的、慈悲的、有非常強大願力的心,是要有次第的。
從依止善知識起,到八暇十圓滿人身難得寶貴之念,到死無常叁根本九因相法,到叁惡道苦,到皈依,到因果業報之心,到六道輪回的叁苦、六苦、八苦之念;到十二因緣,四聖谛法,之後才能修出離心,才能修七支因果。菩提心裏面的第一個平等舍,第二個知母,第叁個觀母恩,第四個報母恩,第五個大慈,第六個大悲,第七個增上心,然後才輪到第八個菩提心。這就是內心變化的一個過程。
爲了令菩提心堅固不退轉,可以修自他相換,修到這時候你才會變成真正的菩薩!那時候你就變成了保佑者了。西藏確實是佛教勝地,有許多博大精深的佛法,有聞思修的傳統,也有很多學問廣博、修行深厚的高僧大德,同時也有很多很愚昧的修行者。我知道的人當中,就有九年、十年閉關修行,但你問他皈依叁寶之理、善惡因果業報、什麼是菩提心,他都不知道,這樣的盲目修行了十年;就只念咒、念經,而不知道經裏面說的是什麼?!很令人惋惜。
當初八十年代的時候,我們看西方的一切都是科學的,中國的一切都是落後的,這是典型崇洋的想法;同樣,如果你認爲凡是西藏的修行者或者閉關者都是好的,你就變成了崇西藏主義者了!
你在家裏仍然可以做一個非常良好的佛門弟子。比如說,你跟家人在一起的時候,你要學會寬容、包容、忍辱心,要學會諒解他人、包容他人、幫助他人、關心他人,這也挺好啊!也是修行的一種方法。
◆居士問:發願往生淨土,是因爲那裏有金銀珠寶、有如意樹、有樓閣,這樣的發心對嗎?
◇仁波切:這樣的發心,還沒有離開貪心,還貪圖珠寶這些東西,如果真的這樣認爲,就非常可笑,很糟糕,因爲他並沒有明白學佛的真正目的,他求的只是一個比我們人間更好的榮華富貴而已。如果你認爲這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話,那到極樂世界有什麼用?一點用也沒有。之所以我們尋求西方極樂世界,目的是爲了在阿彌陀佛面前,求得如來正法,修行無上正等覺佛陀果位,這才是根本目的。
一個人如果認爲到西方極樂佛國的目的就是爲了樓閣、花、樹、如意寶樹這些,那就是不貪圖看到的榮華富貴,而貪圖理想中的榮華富貴而已,實際上還是貪欲。如果我們真的想求珠寶、如意寶樹之類,以這個爲目的的話,家裏買一棵聖誕樹不就可以了嗎?
其實學佛的真正目的是修心,修心的真正目的就是在內心當中,消除一切貪欲、嗔恨、愚昧、自私、我慢、執著、狂熱、嫉妒、頑固、疑心等等,消除一切給家庭造成矛盾、給社會帶來麻煩、給自己的單位帶來不團結等等一系列問題的根源。將這些煩惱心,慢慢地消除,培養出慈悲、智慧、德能、寬容、喜悅、樂觀、積極和信仰等等之心,把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安樂及安樂因的一系列善良的、慈悲的、智慧的一切心,通過修行培養出來。我們的目的是這樣。
我們所有的人求的就是快樂,不願意得到的就是痛苦。那麼一切痛苦的根源是什麼?是由貪心和自私所引起的嗔恨、傲慢、嫉妒、疑心、吝啬、谄诳、懈怠、懶惰等一系列的煩惱。我們所有的人想要的都是快樂,既然想要的是快樂,那麼一切快樂的根源是什麼?是慈悲、智慧、德能、寬容、喜悅、樂觀、積極,還有非常堅定的信仰,非常清淨的廣聞,非常精進的持戒,和無有任何悭吝的布施,還有就是非常深刻的忏悔之心和非常良好的智慧,那才是我們創造一切快樂的根源。我們學佛就是要學這些,並令其增長。學佛就是要消除那些帶來一切災難的根源,所以說你們一定要多學一些佛法的道理,多學一些佛學的理論,在和別人講的時候就不要再去宣揚裝神弄鬼和封建迷信了,好不好?多宣揚一點對佛法弘揚有利益的事情。其實,西方極樂世界這些珠寶,都只不過是由佛所修之功德自然而成的顯現而已。佛也不會贊成我們對這些東西感興趣,因爲這些根本沒用。那我們最感興趣的應該是什麼?應該是:第一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不會由業力所推,墮入叁惡道,這就是我們最感興趣之處;第二,我們最感興趣的就是在西方極樂世界裏,可以聽到阿彌陀佛親自講經說法,這是我們所感興趣的;第叁個感興趣的,就是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中,具有廣大的神通變化,可以在無數佛前,敬聽佛法,供養諸如來。這是我們最感興趣的。
只要你學會度化衆生的方便,無論走到哪裏,都是爲了讓更多人脫離惡道,走上善道。令他們趨善,修善積德,學佛,信仰佛法,其實信仰佛法就等于不再做壞事、惡事,因爲信仰可以約束他,從此不再做錯事。
學佛是爲了度化衆生,慢慢地以善巧方便去勸說,令所有的衆生脫離惡道,修善道,那才是正道。如果你讓他們也成爲佛法的愛好者,最好的辦法就是改變你自己的行爲、言談、舉止和起心動念。怎麼樣改變呢?如果以前你是裝神弄鬼的,現在要做到行爲非常端正,言談舉止非常端正,起心動念也非常端正。如果你是一個頑固計較、脾氣暴躁的人,那麼從此你改爲脾氣極好、非常寬容、非常包容、非常關心自己的孩子和家人的人。過去你是不愛看書,只念佛號,或者六字真言或者什麼咒,天天念佛天天念咒,以此想解決問題的人;從此以後,你不要這樣做,要多學習,增長知識、見識;佛學的很多知識你都學會了,他們就會誇:“我的父母怎麼變成這麼有文化的人了?!說得太好了!”這就是改變他們,也改變自己最好的辦法。
◆居士問:無勵力的菩提心與有勵力的菩提心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仁波切:有勵力的菩提心叫造作菩提心,無勵力的菩提心是任運的菩提心,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思念母親,如果你不刻意想她的時候就不太思念,那就是有勵力的;當不用專門去想“我的母親有多麼好,”一想起母親的名字或者聽見母親的名字就流眼淚,非常思念,那就是無勵力的。.
◆居士問:“出、入、得叁事”是什麼?是不是“不合群”之意?
◇仁波切:噶當派有“出、入、得”的說法,意思是從人群中出去,入住狗群之中,最後得到佛的果位。就是放棄我們人世間的一切榮華富貴,像狗一樣不擁有任何東西,在山洞裏面打坐修行,最後才能得到佛的果位。
“不合群”並不等于不與世間人共事或者往來。這裏說的是不應該與世俗人的價值觀、倫理觀和世界觀完全一致;因爲世間人的價值觀非常愚蠢,非常狹隘,常用非常簡單的理由去否定很重要的事情。比如人們常說的“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等這一類顛倒的理論,看起來好像有道理,實際上一點道理也沒有,因爲不可能因爲你善良而使你容易被別人欺負,而是因爲你愚昧才有可能被別人欺負,如果善良和愚昧分不清楚的話,當然會有這種想法了。盡管如此,你也應該與世俗人合群,否則就意味著無法度化衆生。佛和菩薩都要隨機調伏衆生,根據不同衆生的心性而去調伏,所以不要勉強,不要去違背規則就好。
◆居士問:世間有很多的紛爭和煩惱,怎樣才能夠令心平靜下來?
◇仁波切:令自己平靜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不理睬它,不去接納它。當有人辱罵你,責備你時,你想想“他罵我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他罵你的目的是爲了讓你不高興,爲了讓你難受的話,你果真難受了,豈不是達到了他的目的了嗎?你幹嘛要去難受啊?幹嗎要不高興呢?無論是罵你也好,說你也好,做任何一個對你有害的事的時候,你一定要記住:一個人如果想自己快樂的話,保持一個非常冷靜、寬容、包容、諒解的態度,而且保有一個輕松和樂觀的心情是非常重要的。寂天菩薩說:“這世上沒有比嗔恨更嚴重的罪,同樣也沒有比忍辱更廣大的善!”一個人的寬容、包容、純正的愛心令自己非常的清淨,令周圍的人感到清淨,令你見聞的所有周圍的人都會感到快樂。如果你放不下、愛計較、老是爲小事而爭論不休,小題大做,令自己鬧心、憂傷、痛苦,令自己周圍的每一個人感到很痛苦,感到很難受,壓力非常大,那麼你怎麼會得到快樂與平靜呢?所以說,如果願意自己真正得到快樂的話,就不應該去爭,不應該去鬧,不應該産生嗔恨心,這是解決一切分歧和爭論最好的辦法。
◆居士問:年歲已大,不識字,想直接到達西方極樂佛國,祈求活佛大悲指一條路。
◇仁波切:到達西方極樂佛國的方便善巧當然是念阿彌陀佛的佛號、《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這些都有非常大的幫助。但是我認爲最主要的還是要修道次第當中的從依止善知識到菩提心爲止,一定要修這個;然後把《無量壽經》多修,有時間可以閉關;要從今天開始不惜一切認認真真地修《速道》;然後每天念誦《成就盛宴》後面的《極樂願文》。
在適當的時候我可以給老年人專門傳阿彌陀佛的頗瓦法,可能這是最好的辦法了;但前提是你們必須要依照《成就盛宴》的修行內容,從依止善知識開始好好地修,光有頗瓦法就像把鋒利的…
《夏壩仁波切問答錄--答疑解惑(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