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夏壩仁波切關于“聞思修”菩提道次第的開示▪P3

  ..續本文上一頁面思維的成份,是從理論上不斷地和自己的意識進行對比的部分,這就是“思”。將所得到的結論不斷地、反複地進行貫穿就是“修”。這兩個都包含在觀察修裏面。

  那麼在“止住修”裏面,更注重的是“修”,因爲“思”的部分在觀察修時已經過去了。聞完了之後去想,去觀察自己的內心,然後去尋找這個目標,對于尋找目標的一些方式等,已經在前半部分當中“思”的裏面講了,這時就慢慢地進入到修定當中了。所以說這也是“修”。

  問題的關鍵是,有的人把禅定列爲“修”,觀察修列爲“思”,這是不對的。觀察修裏面有“思”的部分,也有“修”的部分。修定當中也是有“思”的部分和修的部分,但是修定當中更注重修,觀察修當中更注重于“思”,然後才是“修”。

  對“聞”、“思”、“修”要有非常正確地了解,然後在自己的行爲當中真正地去實踐,很快就能生起暇滿人身難得、生命無常等等的感受。

  比如親近善知識部分,你先修親近善知識的功德,這個過程中,座下就看《掌中解脫》、《略論釋》、《略論》、《廣論》裏面的親近善知識的功德,你看一部,就要把這一部的內容看透。看透了之後,按照它的過程修,先修《掌中解脫》中的相關內容,修到效果非常好了之後;你再看《略論釋》,按照《略論釋》來修。雖然這裏面肯定有很多重複的地方,但是沒關系,因爲修的本身就是重複。你不要把一部書作爲核心,而把其它的作爲輔助,把重複部分的去掉,這樣做你就沒有辦法把每一部書的殊勝和特點徹底了解。

  格魯巴教法裏面有一個特殊的情況:修得越好的人,學得越好;學得越好的人,修得越好。原因就是我剛才所說的,不用一下去學很多,就去學關于當前所修範圍內的內容,一個一個地修學,既能分開得很清楚,而且又能運用得非常清楚。這樣,既能一一指出每部書中有什麼不同的特征和殊勝之處,又能保證從頭到尾的修行次第不亂。

  然後再去修《廣論》,因爲你一旦紮下了根,一部書中的相關部分修得非常好了之後,別的修起來也很簡單,而且很容易生起。修完了親近善知識的功德,再修不親近善知識的過患,之後,就是修加行依止和意樂依止。到最後親近善知識全都修好了,有了非常好的、堅固的、清晰的覺受的時候,你再去修暇滿人身難得,這其中認識暇滿人身:八有暇、十圓滿,觀暇滿人身之難得、寶貴、短暫。就這樣,到不同的書裏面都把它找出來,然後一個一個地修,而不要把它混在一起修,一起修不太好。

  

  ◆居士問:如果把這些書中所有關于親近善知識的內容都拿來放在一起,內容重複的去掉,不重複的保留,這樣,我把所有能夠找到的關于親近善知識的好處的內容,一條一條的都擺在這裏,這樣一下思維起來不是更好嗎?

  ◇仁波切:你這個方法不是不可以,但是也有不太好的一面。如果按照你說的方法修,雖然你可以把很多的特點集中在一起,但是你分不清楚。分不清什麼呢?第一,你分不清其中的某條道理是從哪裏來的?第二,它的這種理論程序全都被打亂了。很多理論是相互關聯的,雖然其內容可能是一個,但論證的模式不太一樣,有的從前往後闡釋,有的相反,而且各有各的特色,如果照你那麼做,你是無法感受到每一種修行道次第之教授的殊勝性和特征的。因此我不太同意你把這些揉在一起。

  如果你念的時候,講的時候,完全可以這樣揉在一起,但是你修的時候,不但要把相應的功德在內心生起,而且你一定還要非常清楚地看到它們之間理論的連貫方法,以及爲什麼如此連貫的理由。

  這很重要,這樣你能夠得到以下四個方面的好處:

  第一,你能把所有的教授修了,而且很不費力。雖然修的可能是一個內容,但是就象我們穿衣服一樣,老是一件衣服會覺得很單調,經常換一下衣服,就會感覺好多了。就沒有那種非常厭煩的感覺了。雖然只有兩叁件衣服,老是換著穿,感覺就不那麼單調。但是如果象你說的那樣,把所有衣服全部都穿在一起,就沒有新鮮感了,很容易厭煩。因爲咱們要生起的是一種世俗的心,世俗的親近善知識的心,它不是究竟的智慧。所以盡量接近本身的特性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你才能真正地調伏好它,如果太嚴格了,反而治不好。所以說,理論的體系不同,貫穿的方式也不同,總會有一些新鮮感,這樣就會不斷地有興趣,有興趣才能非常容易地修出來。

  第二,你按照這個方式去修,會有非常明確的認識,這是來自這本書,這是來自那本書,你就會對道次第産生既能組合又能分開,很清楚的一種整體的理解。會有非常好的理論性,概念條理清晰,對其中一些細微的支分以及不同的教授都能了如指掌,實際上你就變成大學者了,是無意當中變成的。因爲你不會把它們弄錯。

  第叁,如果你這樣去修,你還可以得到這些著作的作者以及這些上師的加持。比如你修《文殊口授》你可以祈禱第五世DL喇嘛加持。你可以在不同的修行過程當中,得到不同的上師加持。

  最後一點最重要,就是你要由淺入深地學修。最淺的是《掌中解脫》,然後《略論釋》、《略論》、最後是《廣論》。以這樣越來越深廣的方法學修就不容易造成混亂;否則當你把深的和淺的全部混在一起的時候,就象吃漢地的羅漢菜,沒有從淺到深的過程了。容易造成開始進入的時候很枯燥,最後也沒有什麼更深的去處。所以有一個從淺到深不斷深入的過程,你的理解也會不斷提高。

  因此說這樣修比較好。不管你修什麼樣的內容,理論的深淺肯定是不一樣的。既然理論深淺不一樣,你直接到最深的地方肯定不行,應該從淺慢慢到深,應該有一個理解適應的過程。就象一個人跟你說話一樣,一下子把該說的全部說了,你肯定接受不了。如果一個人很會說話,他慢慢地、很善巧地把你引入更深的道理,你會覺得:對啊,說得很有道理啊。這與修行其實是同一個道理,也就是說方法不同,導致接受的能力也不同,這是很重要的。

  所以要一個一個分別去修,不能摻在一起。

  

《夏壩仁波切關于“聞思修”菩提道次第的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