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面思维的成份,是从理论上不断地和自己的意识进行对比的部分,这就是“思”。将所得到的结论不断地、反复地进行贯穿就是“修”。这两个都包含在观察修里面。
那么在“止住修”里面,更注重的是“修”,因为“思”的部分在观察修时已经过去了。闻完了之后去想,去观察自己的内心,然后去寻找这个目标,对于寻找目标的一些方式等,已经在前半部分当中“思”的里面讲了,这时就慢慢地进入到修定当中了。所以说这也是“修”。
问题的关键是,有的人把禅定列为“修”,观察修列为“思”,这是不对的。观察修里面有“思”的部分,也有“修”的部分。修定当中也是有“思”的部分和修的部分,但是修定当中更注重修,观察修当中更注重于“思”,然后才是“修”。
对“闻”、“思”、“修”要有非常正确地了解,然后在自己的行为当中真正地去实践,很快就能生起暇满人身难得、生命无常等等的感受。
比如亲近善知识部分,你先修亲近善知识的功德,这个过程中,座下就看《掌中解脱》、《略论释》、《略论》、《广论》里面的亲近善知识的功德,你看一部,就要把这一部的内容看透。看透了之后,按照它的过程修,先修《掌中解脱》中的相关内容,修到效果非常好了之后;你再看《略论释》,按照《略论释》来修。虽然这里面肯定有很多重复的地方,但是没关系,因为修的本身就是重复。你不要把一部书作为核心,而把其它的作为辅助,把重复部分的去掉,这样做你就没有办法把每一部书的殊胜和特点彻底了解。
格鲁巴教法里面有一个特殊的情况:修得越好的人,学得越好;学得越好的人,修得越好。原因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不用一下去学很多,就去学关于当前所修范围内的内容,一个一个地修学,既能分开得很清楚,而且又能运用得非常清楚。这样,既能一一指出每部书中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和殊胜之处,又能保证从头到尾的修行次第不乱。
然后再去修《广论》,因为你一旦扎下了根,一部书中的相关部分修得非常好了之后,别的修起来也很简单,而且很容易生起。修完了亲近善知识的功德,再修不亲近善知识的过患,之后,就是修加行依止和意乐依止。到最后亲近善知识全都修好了,有了非常好的、坚固的、清晰的觉受的时候,你再去修暇满人身难得,这其中认识暇满人身:八有暇、十圆满,观暇满人身之难得、宝贵、短暂。就这样,到不同的书里面都把它找出来,然后一个一个地修,而不要把它混在一起修,一起修不太好。
◆居士问:如果把这些书中所有关于亲近善知识的内容都拿来放在一起,内容重复的去掉,不重复的保留,这样,我把所有能够找到的关于亲近善知识的好处的内容,一条一条的都摆在这里,这样一下思维起来不是更好吗?
◇仁波切:你这个方法不是不可以,但是也有不太好的一面。如果按照你说的方法修,虽然你可以把很多的特点集中在一起,但是你分不清楚。分不清什么呢?第一,你分不清其中的某条道理是从哪里来的?第二,它的这种理论程序全都被打乱了。很多理论是相互关联的,虽然其内容可能是一个,但论证的模式不太一样,有的从前往后阐释,有的相反,而且各有各的特色,如果照你那么做,你是无法感受到每一种修行道次第之教授的殊胜性和特征的。因此我不太同意你把这些揉在一起。
如果你念的时候,讲的时候,完全可以这样揉在一起,但是你修的时候,不但要把相应的功德在内心生起,而且你一定还要非常清楚地看到它们之间理论的连贯方法,以及为什么如此连贯的理由。
这很重要,这样你能够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好处:
第一,你能把所有的教授修了,而且很不费力。虽然修的可能是一个内容,但是就象我们穿衣服一样,老是一件衣服会觉得很单调,经常换一下衣服,就会感觉好多了。就没有那种非常厌烦的感觉了。虽然只有两三件衣服,老是换着穿,感觉就不那么单调。但是如果象你说的那样,把所有衣服全部都穿在一起,就没有新鲜感了,很容易厌烦。因为咱们要生起的是一种世俗的心,世俗的亲近善知识的心,它不是究竟的智慧。所以尽量接近本身的特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你才能真正地调伏好它,如果太严格了,反而治不好。所以说,理论的体系不同,贯穿的方式也不同,总会有一些新鲜感,这样就会不断地有兴趣,有兴趣才能非常容易地修出来。
第二,你按照这个方式去修,会有非常明确的认识,这是来自这本书,这是来自那本书,你就会对道次第产生既能组合又能分开,很清楚的一种整体的理解。会有非常好的理论性,概念条理清晰,对其中一些细微的支分以及不同的教授都能了如指掌,实际上你就变成大学者了,是无意当中变成的。因为你不会把它们弄错。
第三,如果你这样去修,你还可以得到这些著作的作者以及这些上师的加持。比如你修《文殊口授》你可以祈祷第五世DL喇嘛加持。你可以在不同的修行过程当中,得到不同的上师加持。
最后一点最重要,就是你要由浅入深地学修。最浅的是《掌中解脱》,然后《略论释》、《略论》、最后是《广论》。以这样越来越深广的方法学修就不容易造成混乱;否则当你把深的和浅的全部混在一起的时候,就象吃汉地的罗汉菜,没有从浅到深的过程了。容易造成开始进入的时候很枯燥,最后也没有什么更深的去处。所以有一个从浅到深不断深入的过程,你的理解也会不断提高。
因此说这样修比较好。不管你修什么样的内容,理论的深浅肯定是不一样的。既然理论深浅不一样,你直接到最深的地方肯定不行,应该从浅慢慢到深,应该有一个理解适应的过程。就象一个人跟你说话一样,一下子把该说的全部说了,你肯定接受不了。如果一个人很会说话,他慢慢地、很善巧地把你引入更深的道理,你会觉得:对啊,说得很有道理啊。这与修行其实是同一个道理,也就是说方法不同,导致接受的能力也不同,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要一个一个分别去修,不能掺在一起。
《夏坝仁波切关于“闻思修”菩提道次第的开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