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问:我身上有魔障,借我身体修炼,愿师父慈悯,救济弟子身上的魔障。
◇仁波切:对妖魔鬼怪能发菩提心挺好的!对所有的众生都能发这样的大慈大悲心、宽容心、包容心,那么即便万魔现前,也奈何不得你。这一点很好。
不过,“魔障”是不修行的,这一点你放心好了!如果他修行的话,那就不是魔障。之所以说他是魔,是因为它妨碍你身体行善;之所以说他是障,是因为它障碍你生起善心。你若承认他是魔和障,那他就不会修行。
◆居士问:如何消除恐惧心理?
◇仁波切:不知道你指的是什么样的恐惧?对于生命无常的恐惧越大越好,因为你有了对生命无常的恐惧,才会珍惜人生。因为你珍惜难得的人身,你才会一心一意地修持佛法,为来世做好准备,这没什么不好。
如果是指对他人的恐惧,妒忌或者怀疑的心理,你就多修大慈大悲心,多修四无量心,我估计你能消除这些恐惧。
◆居士问:密宗的经咒没有上师亲传,能否持诵?有人说念一句咒顶念八部经,有这样的说法吗?
◇仁波切:我不知道,我没看到过哪一部经说念一句咒可以顶八部经,这就有点像还债呀!一般而言,密宗的经、咒和显宗的经、咒,一定要得到传承以后,念诵的加持力会加倍的大。要是没有传承的基础而念诵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加持力了。这不仅仅是密宗,显宗也是如此,一切经咒一定要有传承。
所谓的传承是什么呢?是从释迦牟尼佛一代一代传下来,直到你师父,再从你师父那里传授到你为止。这种法脉传承是非常有加持力的,尤其是修一些无上密法的话,传承就更重要了。
◆居士问:静坐念佛时,常常无意识地打各种手印,还有念佛号和诵经时,在心里念,却发出了声音,为什么?
◇仁波切:这跟宇宙语是不是有点什么关系呢?这很不好!可能是有点神经错乱!你先要把心安下来,多作忏悔才好,要不然的话,到时候很可能变成为疯疯颠颠的,不太好!一定要克制住这种不良的现象!这就是不良的现象,很不好!很不如法!
◆居士问:为什么很多成就者还会生病呢?
◇仁波切:看来你见到过很多成就者呀!?真正的成就者就是佛。即便他示现生病,那也是游戏,示现轮回之苦,并非真正生病。像我这样的凡夫之人才会生病。
不过见成就者之前,你需要知道什么是成就者才行,否则你怎么知道他是成就者呢?如果只是人家说他是成就者,那不一定就是成就者,因为咱们佛教从来讲的是证据、相信证据。
◆居士问:初学佛法的人,应从哪部经论开始着手打牢基础?
◇仁波切:我认为初学佛法的人不要先去看经论。为什么呢?这些经和论,都太深了,有很多人看《金刚经》、《般若经》、《心经》,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看得懂,因为内容太深。倒不如多看一些佛法的基本知识,比如说《掌中解脱》、《菩提道次第速道》这一类的都不错。
◆居士问:一生必须修的仪轨是什么?一生必须读的经是哪一部经?
◇仁波切:一生必须修的仪轨我认为最好是《成就盛宴》,你可以天天读、月月读、年年读,读到你离开人世为止,还有就是《上师供养观行法》。
一生必须读的经?你一定要读《菩提道次第广论》、《略论》、《掌中解脱》!你一定要读,这是必须的!如果再有时间,就要读《大宝积经》、《华严经》、《般若经》,根据你的情况读得越多越好。没有一部经是没有必要读的。
◆居士问:刚入佛门应该如何修行
仁波切:刚入佛门,要看点佛书,一定要看看我曾经在天津讲的《如何做一个合格和如法的佛门弟子》这篇文章,这样你就知道该做什么样的佛门弟子;再看看《为什么要学佛》,就会明白学佛意味着什么、能达到什么目的;再看看《学佛为什么要拜师》;或者直接看《掌中解脱》,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本书。
如果工作非常忙,我倒可以教给你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就去买个mp3或者mp4,然后从北塔寺、或者我的网站上、或者到编译组把《菩提道次第速道》下载输入到机器当中,一边做事一边听、一边坐车一边听、一边干家务事一边听、一边上班一边听,行住坐卧不离听闻佛法,这多有功德呀!尤其是初学者以这样方式去学会很快。学了之后请一本《成就盛宴》的略轨,每天抽出半个小时好好地修。
◆居士问:念经时总是打瞌睡怎么办?
仁波切:是不是该好好地休息休息呀?如果你觉得这是业障所致,那就多磕头、多消业障、多忏悔这样就好了。多想一些菩提心的功德、暇满人身大义难得的功德,也可以把自己的精神提起来。
我讲佛法的时候从来都不瞌睡,因为心里非常地快乐、非常地开心,所以把自己的精神提起来了。
◆居士问:奢摩他、三摩地、毗钵舍那、补特伽罗都是什么含义?“六时吉祥”指哪六时?
◇仁波切:奢摩他和三摩地还有三昧耶地,是禅定、内心安住之意。禅定波罗蜜当中实际的修行就叫奢摩他,奢摩他也叫止息、或者静住、静虑等等,三昧耶地就是说禅定,都是梵文的名词。
毗钵舍那指的是性空正见的观修,也叫殊胜观、止观双运。什么叫殊胜观呢?观就是观察、了解、鉴别;殊胜就是了知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万法的体性皆空。如同《心经》所说的“依般若波罗蜜多故”的这个般若波罗蜜多智——通达彼岸之智,对于这个智的修法就叫作殊胜观。通过殊胜观就能断除一切挂碍。“无挂碍故”断除一切轮回的恐怖和颠倒梦想,只有远离一切恐怖及颠倒梦想才能证得无上正觉佛的涅槃果位!因此《心经》中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补特伽罗。在藏文里面翻译成为“岗萨”,汉语就是“漏者”的意思;但汉文没有把它翻译成为“有漏者”,而翻译成为“人”。那补特伽罗是不是人的意思呢?倒不一定。凡是有漏的众生皆是补特伽罗,译为“人”,范围窄了一点。如《金刚经》里面“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其中的无人相,那就是无补特伽罗相。其中也有殊胜补特伽罗、凡夫补特伽罗之别。殊胜补特伽罗相当于圣人,非常有修行的圣人的意思。
所以说,补特伽罗是对众生的一种通称。众生指的是大众而不是个别众生,而补特伽罗指的是众生当中的某一个。
“六时”非常简单。一天二十四个小时,白天十二个小时、晚上十二个小时。也可以每两个小时算一个时辰,那就十二个时辰了。把十二个时辰再缩成六个,就是白天三时、晚上三时,那就是六时了,六时吉祥和昼夜吉祥是一码事。
◆居士问:扎吽邦霍与三昧耶尊是什么意思?
◇仁波切:“扎吽邦霍”这四个字是咒。当迎请诸智慧尊的时候,念“扎”时直接将其迎请到自己的头顶上来(如果是自己修的话);念“吽”的时候融入;念“邦”的时候基本上融为一体;念“霍”的时候变成为无二无别。
智慧尊就是迎请来的佛的智慧,三昧耶尊就是自己或者自己所观想的佛。
开光过程中,念“扎吽邦霍”智慧尊融入到三昧耶尊之时,念“扎”的时候把佛真正的智慧身迎请到佛像之上;念“吽”的时候融入到佛像之内;念“邦”的时候跟佛像基本上融为一体;念“霍”的时候佛像和迎请来的佛的智慧尊变为无二无别。“扎吽邦霍”就是说智慧尊融入三昧耶尊佛像——无二无别也。
◆居士问:《烧香供仪轨》中“布达拉”处是什么意思?
◇仁波切:“布达拉”处是指观音菩萨的净土。普陀山就是“布达拉”,咱们汉地普陀山好像是相似的普陀山,真正的普陀山在印度。“布达”发音不准就变成了普陀了,梵文当中叫做“布达拉”。
◆居士:恳请上师详细解释一下“七圣财”的含义。
◇仁波切:“七圣财”,包括信、戒、施、净闻、惭、愧、慧:一信,指的是信仰。其中包括对佛宝、法宝、僧宝三宝的恭敬和信仰;确信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之理;确信有前世与来世;确信缘起性空;确信苦、集、灭、道四圣谛,这就是信。
二戒,指规范自我的身体行为、语言和起心动念。制止一切身口意恶的方面,发扬一切善的行为、言谈举止和起心动念,那就是戒。
三施,就是布施。布施有四:无畏布施、法布施、财物布施、爱或者慈布施。什么是无畏布施呢?今天上午我们做放生,那就是无畏布施,当生命遇到危险时而令它获救,那就是无畏布施;
财布施是指以实物进行的上供下施,对三宝的供养、对穷人和有困难者的帮助、救助,这叫财布施。总之,布施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将身口意、受用和善根全部施舍,断除一切吝啬或者悭吝之心,那就是布施。
四广闻或者是多闻。在《亲友书》里边说“净闻”,干净或者清净的净。多闻不一定是圣财,因为多闻当中还有邪闻、污染之闻,如果天天听闻令人生起贪嗔痴和烦恼的一些影视作品、杂志、小说以及歪理邪说、邪门外道的话,即便多闻亦非财也。净闻是通过所学、所闻能减轻痛苦及痛苦因,渐渐消除贪欲、嗔恨、愚昧、自私、我慢、执着、狂热、嫉妒、顽固、疑心等等一系列的内心的垢染,语言的妄语、恶口、谗言及两舌、绮语等等语言的垢染,还有身体的杀生、偷盗、邪淫等等的恶行,这一切的多闻皆为清净闻,也叫净闻。
五惭者,以己而为惭,对他而为愧。何谓以己而惭呢?当你想做或者已经做了违背善道、违背正义的事,由内在的良心责备自己,令自己生起愧疚、悔恨、畏惧、后悔、遗憾之心乃惭也。
六愧者,以外在的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言谈举止,起心动念。如果已经做错了,或者正在做或者以后想要做的时候,想想我若如此做,如何去见人呐?我怎么可以做令他人、令三宝、令朋友感到心酸之事啊!这种以外在的佛法僧以及亲朋好友,或者众人的期望,或者他…
《夏坝仁波切问答录--答疑解惑(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