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問:我身上有魔障,借我身體修煉,願師父慈憫,救濟弟子身上的魔障。
◇仁波切:對妖魔鬼怪能發菩提心挺好的!對所有的衆生都能發這樣的大慈大悲心、寬容心、包容心,那麼即便萬魔現前,也奈何不得你。這一點很好。
不過,“魔障”是不修行的,這一點你放心好了!如果他修行的話,那就不是魔障。之所以說他是魔,是因爲它妨礙你身體行善;之所以說他是障,是因爲它障礙你生起善心。你若承認他是魔和障,那他就不會修行。
◆居士問:如何消除恐懼心理?
◇仁波切:不知道你指的是什麼樣的恐懼?對于生命無常的恐懼越大越好,因爲你有了對生命無常的恐懼,才會珍惜人生。因爲你珍惜難得的人身,你才會一心一意地修持佛法,爲來世做好准備,這沒什麼不好。
如果是指對他人的恐懼,妒忌或者懷疑的心理,你就多修大慈大悲心,多修四無量心,我估計你能消除這些恐懼。
◆居士問:密宗的經咒沒有上師親傳,能否持誦?有人說念一句咒頂念八部經,有這樣的說法嗎?
◇仁波切:我不知道,我沒看到過哪一部經說念一句咒可以頂八部經,這就有點像還債呀!一般而言,密宗的經、咒和顯宗的經、咒,一定要得到傳承以後,念誦的加持力會加倍的大。要是沒有傳承的基礎而念誦的話,就不會有那麼大的加持力了。這不僅僅是密宗,顯宗也是如此,一切經咒一定要有傳承。
所謂的傳承是什麼呢?是從釋迦牟尼佛一代一代傳下來,直到你師父,再從你師父那裏傳授到你爲止。這種法脈傳承是非常有加持力的,尤其是修一些無上密法的話,傳承就更重要了。
◆居士問:靜坐念佛時,常常無意識地打各種手印,還有念佛號和誦經時,在心裏念,卻發出了聲音,爲什麼?
◇仁波切:這跟宇宙語是不是有點什麼關系呢?這很不好!可能是有點神經錯亂!你先要把心安下來,多作忏悔才好,要不然的話,到時候很可能變成爲瘋瘋顛顛的,不太好!一定要克製住這種不良的現象!這就是不良的現象,很不好!很不如法!
◆居士問:爲什麼很多成就者還會生病呢?
◇仁波切:看來你見到過很多成就者呀!?真正的成就者就是佛。即便他示現生病,那也是遊戲,示現輪回之苦,並非真正生病。像我這樣的凡夫之人才會生病。
不過見成就者之前,你需要知道什麼是成就者才行,否則你怎麼知道他是成就者呢?如果只是人家說他是成就者,那不一定就是成就者,因爲咱們佛教從來講的是證據、相信證據。
◆居士問:初學佛法的人,應從哪部經論開始著手打牢基礎?
◇仁波切:我認爲初學佛法的人不要先去看經論。爲什麼呢?這些經和論,都太深了,有很多人看《金剛經》、《般若經》、《心經》,不知道他們能不能看得懂,因爲內容太深。倒不如多看一些佛法的基本知識,比如說《掌中解脫》、《菩提道次第速道》這一類的都不錯。
◆居士問:一生必須修的儀軌是什麼?一生必須讀的經是哪一部經?
◇仁波切:一生必須修的儀軌我認爲最好是《成就盛宴》,你可以天天讀、月月讀、年年讀,讀到你離開人世爲止,還有就是《上師供養觀行法》。
一生必須讀的經?你一定要讀《菩提道次第廣論》、《略論》、《掌中解脫》!你一定要讀,這是必須的!如果再有時間,就要讀《大寶積經》、《華嚴經》、《般若經》,根據你的情況讀得越多越好。沒有一部經是沒有必要讀的。
◆居士問:剛入佛門應該如何修行
仁波切:剛入佛門,要看點佛書,一定要看看我曾經在天津講的《如何做一個合格和如法的佛門弟子》這篇文章,這樣你就知道該做什麼樣的佛門弟子;再看看《爲什麼要學佛》,就會明白學佛意味著什麼、能達到什麼目的;再看看《學佛爲什麼要拜師》;或者直接看《掌中解脫》,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本書。
如果工作非常忙,我倒可以教給你一個非常好的辦法,就去買個mp3或者mp4,然後從北塔寺、或者我的網站上、或者到編譯組把《菩提道次第速道》下載輸入到機器當中,一邊做事一邊聽、一邊坐車一邊聽、一邊幹家務事一邊聽、一邊上班一邊聽,行住坐臥不離聽聞佛法,這多有功德呀!尤其是初學者以這樣方式去學會很快。學了之後請一本《成就盛宴》的略軌,每天抽出半個小時好好地修。
◆居士問:念經時總是打瞌睡怎麼辦?
仁波切:是不是該好好地休息休息呀?如果你覺得這是業障所致,那就多磕頭、多消業障、多忏悔這樣就好了。多想一些菩提心的功德、暇滿人身大義難得的功德,也可以把自己的精神提起來。
我講佛法的時候從來都不瞌睡,因爲心裏非常地快樂、非常地開心,所以把自己的精神提起來了。
◆居士問:奢摩他、叁摩地、毗缽舍那、補特伽羅都是什麼含義?“六時吉祥”指哪六時?
◇仁波切:奢摩他和叁摩地還有叁昧耶地,是禅定、內心安住之意。禅定波羅蜜當中實際的修行就叫奢摩他,奢摩他也叫止息、或者靜住、靜慮等等,叁昧耶地就是說禅定,都是梵文的名詞。
毗缽舍那指的是性空正見的觀修,也叫殊勝觀、止觀雙運。什麼叫殊勝觀呢?觀就是觀察、了解、鑒別;殊勝就是了知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也就是萬法的體性皆空。如同《心經》所說的“依般若波羅蜜多故”的這個般若波羅蜜多智——通達彼岸之智,對于這個智的修法就叫作殊勝觀。通過殊勝觀就能斷除一切挂礙。“無挂礙故”斷除一切輪回的恐怖和顛倒夢想,只有遠離一切恐怖及顛倒夢想才能證得無上正覺佛的涅槃果位!因此《心經》中說“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補特伽羅。在藏文裏面翻譯成爲“崗薩”,漢語就是“漏者”的意思;但漢文沒有把它翻譯成爲“有漏者”,而翻譯成爲“人”。那補特伽羅是不是人的意思呢?倒不一定。凡是有漏的衆生皆是補特伽羅,譯爲“人”,範圍窄了一點。如《金剛經》裏面“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其中的無人相,那就是無補特伽羅相。其中也有殊勝補特伽羅、凡夫補特伽羅之別。殊勝補特伽羅相當于聖人,非常有修行的聖人的意思。
所以說,補特伽羅是對衆生的一種通稱。衆生指的是大衆而不是個別衆生,而補特伽羅指的是衆生當中的某一個。
“六時”非常簡單。一天二十四個小時,白天十二個小時、晚上十二個小時。也可以每兩個小時算一個時辰,那就十二個時辰了。把十二個時辰再縮成六個,就是白天叁時、晚上叁時,那就是六時了,六時吉祥和晝夜吉祥是一碼事。
◆居士問:紮吽邦霍與叁昧耶尊是什麼意思?
◇仁波切:“紮吽邦霍”這四個字是咒。當迎請諸智慧尊的時候,念“紮”時直接將其迎請到自己的頭頂上來(如果是自己修的話);念“吽”的時候融入;念“邦”的時候基本上融爲一體;念“霍”的時候變成爲無二無別。
智慧尊就是迎請來的佛的智慧,叁昧耶尊就是自己或者自己所觀想的佛。
開光過程中,念“紮吽邦霍”智慧尊融入到叁昧耶尊之時,念“紮”的時候把佛真正的智慧身迎請到佛像之上;念“吽”的時候融入到佛像之內;念“邦”的時候跟佛像基本上融爲一體;念“霍”的時候佛像和迎請來的佛的智慧尊變爲無二無別。“紮吽邦霍”就是說智慧尊融入叁昧耶尊佛像——無二無別也。
◆居士問:《燒香供儀軌》中“布達拉”處是什麼意思?
◇仁波切:“布達拉”處是指觀音菩薩的淨土。普陀山就是“布達拉”,咱們漢地普陀山好像是相似的普陀山,真正的普陀山在印度。“布達”發音不准就變成了普陀了,梵文當中叫做“布達拉”。
◆居士:懇請上師詳細解釋一下“七聖財”的含義。
◇仁波切:“七聖財”,包括信、戒、施、淨聞、慚、愧、慧:一信,指的是信仰。其中包括對佛寶、法寶、僧寶叁寶的恭敬和信仰;確信善有善果、惡有惡報之理;確信有前世與來世;確信緣起性空;確信苦、集、滅、道四聖谛,這就是信。
二戒,指規範自我的身體行爲、語言和起心動念。製止一切身口意惡的方面,發揚一切善的行爲、言談舉止和起心動念,那就是戒。
叁施,就是布施。布施有四:無畏布施、法布施、財物布施、愛或者慈布施。什麼是無畏布施呢?今天上午我們做放生,那就是無畏布施,當生命遇到危險時而令它獲救,那就是無畏布施;
財布施是指以實物進行的上供下施,對叁寶的供養、對窮人和有困難者的幫助、救助,這叫財布施。總之,布施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將身口意、受用和善根全部施舍,斷除一切吝啬或者悭吝之心,那就是布施。
四廣聞或者是多聞。在《親友書》裏邊說“淨聞”,幹淨或者清淨的淨。多聞不一定是聖財,因爲多聞當中還有邪聞、汙染之聞,如果天天聽聞令人生起貪嗔癡和煩惱的一些影視作品、雜志、小說以及歪理邪說、邪門外道的話,即便多聞亦非財也。淨聞是通過所學、所聞能減輕痛苦及痛苦因,漸漸消除貪欲、嗔恨、愚昧、自私、我慢、執著、狂熱、嫉妒、頑固、疑心等等一系列的內心的垢染,語言的妄語、惡口、讒言及兩舌、绮語等等語言的垢染,還有身體的殺生、偷盜、邪淫等等的惡行,這一切的多聞皆爲清淨聞,也叫淨聞。
五慚者,以己而爲慚,對他而爲愧。何謂以己而慚呢?當你想做或者已經做了違背善道、違背正義的事,由內在的良心責備自己,令自己生起愧疚、悔恨、畏懼、後悔、遺憾之心乃慚也。
六愧者,以外在的倫理道德來約束自己的行爲和言談舉止,起心動念。如果已經做錯了,或者正在做或者以後想要做的時候,想想我若如此做,如何去見人呐?我怎麼可以做令他人、令叁寶、令朋友感到心酸之事啊!這種以外在的佛法僧以及親朋好友,或者衆人的期望,或者他…
《夏壩仁波切問答錄--答疑解惑(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