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夏坝仁波切关于“闻思修”菩提道次第的开示▪P2

  ..续本文上一页就不用考虑修禅定的问题,因为你现在需要修的是菩提心。修禅定的时候当然不是这样修。而且这样修对禅定的影响是:第一,会对修禅定有帮助;第二,禅定的基础是菩提心,没有菩提心你根本不该修禅定,因为即便你修了禅定也证不了佛果。

  

  ◆居士问:我们在座下的时候,因为菩提道次第有些地方的道理可能相对简单,有的相对复杂,以我的经验,需要花时间看不同的参考书,听一些上师的开示,然后自己进行相对长时间的反复思考。这样做正确吗

  ◇仁波切:你说得对。这就是“闻”的阶段。“思”的阶段是将理论和自己的想法进行对比思考。不过,更重要的还是“闻”的阶段。闻的时候不要同时看好几本书进行对比。先看一本书,比如《掌中解脱》最简单,就看《掌中解脱》;《掌中解脱》的这一条修完了,再到《略论释》里面去找和这一条相关的内容,然后再到《略论》里面去找相关的,这两个对照着看,修也修了,修得也挺好了;然后你再到《广论》里面去看相关内容。

  这样,先《掌中解脱》、然后《略论释》、《略论》、再《广论》,这样的话,你实际上不存在不懂的问题,为什么?因为你先从比较容易的地方入手,然后才接触稍微难一点的,这样也就不觉得难了。要是你直接修习《广论》,然后《略论》、然后《掌中解脱》,这样的话开头特别难,甚至到了《掌中解脱》的时候才会懂。所以说先从比较容易的内容入手,渐渐向难的方向走,就有一个思维的空间。

  ◆居士问:如何理解“闻”和“思”的关系?

  ◇仁波切:我认为的闻和思是:首先是听或者看或者学,这是闻。思是把所看到的东西不是在修的形式下去思考,而是以自己看书的形式去对证和思考。这个勉强可以说是“闻”和“思”,但是真正的“闻”和“思”不是这样。

  思维的核心并不是你理解了听见的内容,而是经典的内容和你自己的当前自心之间进行对比,这才是真正的“思”。实际上,你听懂了、看懂了经典的内容,能够几部书之间串联了,知道这个里面说的和那个里面说的是什么意思,怎么连接。在这个时候所得到的结果只不过是我所说的“闻”的阶段,只达到了“闻”的比较好的结果而已。就是说对理论没有什么怀疑、疑问,属于“闻”的范围,不管你怎么“思”都只是达到了“闻”的阶段而已。

  我们再谈谈“思”的问题,那么“思”是什么呢?你们认为的“思”仅仅理论上能进行连接,只是各部论著和不同上师之间所讲的理论之间的连接,而并没有把自己当前的想法和理论进行对比,因此实际上你内心的怀疑仍然没有被触及。以前世来世为例子,你不管怎么了解,实际上你对前生、后世的怀疑还根本没有破。你只不过了解了这本书里面怎么说的,那本书里面怎么说的,它们之间在理论上接通了,但这仅是你懂了经典的内容,而并不是把你当前内在心里对它的怀疑和它之间进行理论分析,从而使其成为自己内心的一种确定,你并没有达到这样,这也就意味着你根本没有达到“思”的效果。而“思”的效果是你自己的心态和所看的经典的内容完全达成一致。就是你在观念上已经真正地接受了经典的观点,没有任何含糊。但是你做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够做到这样。

  “修”的结果是你做的时候一点问题都没有,哪怕你做梦时也没有相违。所以你刚才对“闻”和“思”的理解有些误解,没有确切明白“闻”、“思”、“修”的更深层次的道理。从普通意义上说,可以这样理解:比如“闻”就是听,“思”就是思考经典的内容,这其实也对。但这种“对”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对”而已。你要看到闻、思、修最核心的目的是什么,你要看到它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比如我常说,普通的文化只存在闻和思,只存在文化之间的比较行为,是对它的认识和对它表面的一些“思”,只是为了听懂它的含义的思。

  这样的“闻”和“思”,能达到的最好的效果,就是把菩提道次第的文字倒背如流而已,但是无法令起心动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藏地有些人是这样,我们称之为“言词格西”,他们对佛法有点像汉地的口头禅。这些人,说起佛教道理比谁说得都好,可是一做起来就不行了,甚至是与佛法相违背的,人们就称之为“言词格西”,只会说不会做,不能依教奉行。等于他拿到了镜子本来应该照自己,可是他的镜子老照别人不照自己。

  第三次开示 

  ◆居士问:如果把“闻”、“思”放在主要位置上,把“修”放在次要位置上,这和前几天讲的有什么区别?

  ◇仁波切:有人陈说什么叫“闻”呢?听不懂的东西从老师那里学,就是闻。什么叫“思”?这个内容和那个内容相互冲突或者不太一样的时候,反复从理论上考虑和分析,然后进行研究,这就叫“思”。实际上这种说法太简单化了。这是不是闻思修的“思”呢?或许可以把它列为思的一部分,但是如果这就是真正的“闻”和“思”,那么所有宗教的那些学者对宗教的研究不都成了“闻”和“思”了?其实不是!

  宗教研究者们只闻而不思,当然也更不修。为什么这样说呢?不懂的东西从书里面学,学完了之后进行比较。从来没有想过眼前所研究的内容对他自己有什么用处。他没有把自己的内心和所研究的内容进行对比,他只是把两种不同的内容进行对比而已。这样一来,他对这个内容毫无兴趣,毫无感情。实际上光是思考并不一定就是“思”。

  佛教里面说的“闻”,是指对根本没有听过、没有学过的内容,或者曾经学过但是还不太明白的东西,从师父那里听或者到书里面看,通过这种渠道,使过去不明白的内容明白了,这是“闻”。这种“闻”不仅仅是咱们的佛教独有的,任何一种文化包括外道等都讲。但是他们不讲“思”,不讲我们佛教意义上的“思”。

  咱们佛教意义上的思是什么呢?把佛教里所指出的教理观点拿出来,同时也把当前自己的心态拿出来,二者进行比较,这才叫真正的思!这种思维方式和刚才那种仅仅是对两种不同内容进行比较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那种仅仅是对两种不同的文章内容进行比较的思维方式,不怎么费劲,你马上就可以一目了然,甚至有人把这概括为闻的范围。其实并不难辨别,一看就马上看出区别开来了,而且你也不存在接受或不接受的问题,因为那种“思”就不存在面临要放弃曾经一直所持的立场和观点,所以那种思维对人的内心而言无关痛痒,不是什么艰难的事情。

  但是我们佛教当中的“思”是比较艰难的,有时要触及到个人的灵魂深处。佛教经典里面的概念和自己的想法肯定会发生千千万万的冲突,即使不是直接的冲突,至少也有非常大的距离。对于这种状况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是,那些对佛教认识不深的人,他甚至会放弃佛教思想。因为很多人把个人的观点当做正确的,要让他抛弃自己的原有旧观点是很痛苦的事情。之所以说“思”艰难是因为它不是简单地进行比较,它关系到是否要放弃过去的那种观点、见解、原则的问题,所以说,是非常艰难的。而且这些观点,他可能曾经认为是非常非常正确的,有些观点还是他的重要观点,当他一旦发现有了冲突的时候,不管佛教在理还是他在理,他很不情愿放弃自己过去的观点和说法,因为人总是自私的。正因为如此,“思”的意义非常重大。

  第二种可能是什么呢?就是他对总体的佛教有非常虔诚的信仰,因此他对佛教不会生起更多的怀疑和否定,但是他可以找借口,可以逃避。比如他会想:佛经说的道理显然非常伟大,可是我当前的现实情况做不到。这是非常好的借口,然后他马上可以逃避到这个借口当中去。

  佛家的“闻”当中包括不同的“闻”,相互的结合、相互的理解都包括在“闻”当中,因此闻非常重要!

  但是“思”更重要。你是不是放下了那些与佛教的理论相违而你又非常重视的观点,或者,过去认为非常正确的一些观点,你现在是不是能放弃,这叫“思”。所以说“闻”和“思”都是难度很大的事情。

  “思”的最终结果,肯定是你自己输了,佛教赢。原因在哪里呢?因为咱们不管有多大的智慧,也只是几十年和十几年功夫所得来的一些自己的想法,哪有一种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哲学上的说服力呢?可是佛教在2500多年中,经过了无数的高僧大德不断地论证,不断地从理论上进行推敲和提练,就象一个人已经几乎达到了非常成熟的成年人的阶段,而我们还仅仅是非常不成熟的小孩子。三岁的小孩子怎么可能打得赢非常成熟的成年人呢?根本打不过的!由于这样的原因,你肯定是最终的输家。如若你非要站在自己这一边,那你不会输,因为这是你自己心里两种不同理论的辨论、斗争。所以我们经常说的思想斗争,实际上就是心里的一种抉择。但我们是学佛者在正见和邪见之间的一场心里斗争,或者说是一种心里的辩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思”。

  那么“修”是什么呢?“思”的最终结果,是当你得出正确的结论以后,用这样的结论去打败自己过去的观点,自然而然地放弃你原来错误的观点,并不存在你找到了正确结论之后还要再去说服你自己。如果你和我之间进行理论辩论的话,那我用所学到的理论和你进行辩论直到把你辩倒为止,这样的辩论是比较简单的。“思”的辩论不是这样,是自己和自己辩论,当你确认了佛教的道理是正确的,在那一刹那,你就已经放弃了你原来的观点了。

  虽然放弃了,但是你要把最终所得到的正确结论,反复地贯穿,这叫“修”。要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意识斗争,要不断地贯穿,不断地贯穿才可能意志非常坚定,这个不断贯穿的过程就是“修”。

  这不是我自己随便说的,莲花戒大师(噶玛那西那)在他的著作《修次三篇》中对这个问题讲得非常清楚。

  《菩提道次第广论》里也特别阐述到了观察修和止住修的问题。观察修里面有“思”的成份,也有“修”的成份。观察修里…

《夏坝仁波切关于“闻思修”菩提道次第的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