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开示
◆居士问:请问上师,怎样算是是正确的修持呢?
◇仁波切:我用自己的修行来做例子说明吧。我先背诵几个可以指导目前修行的偈子,它可以是佛陀说的,可以是菩萨说的,也可以是历代上师说的,我反复地背诵,然后再反复地观修。
比如修菩提心的时候,先以毗卢七支坐的方式打坐,把整个身心全部放松下来,然后通过21次呼吸,来调整自己的心。修平等舍之时想:“一切众生是我母”,然后是“知母恩、观母恩、报母恩、大慈、大悲”等一个一个地想,想完了之后真正起修菩提心(此处特指自他相换菩提心修法)的时候,就念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鬘论》当中说的“众罪咸归我,我善施众生。”(仁光法师、任杰老师所译《中观宝鬘论颂显明要义释》)我就反复这样念,念的同时就想,我要想办法把这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变成自己心的一部分。我便思维所有众生的一切罪业由我来受吧,我愿把自己所有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无论是一切六道轮回当中的行苦、坏苦、苦苦,不管每一个众生有多少苦,以及由于因果业报所造恶的恶报业力,都由我来受吧!我修菩提心等的一切善根,及我无始以来到现在所造的所有善根,回向给六道轮回的众生,愿他们脱离一切痛苦,具足一切安乐吧!我在心里这样不断地思维,不断地想。想到什么程度为止呢?想到不断地流出眼泪,内心非常非常难受,或者生起一种无法忍受让众生继续受苦的大慈大悲心为止,这就是一种观想。
不仅要这样去想,而且还必须拿一些其它的经典,一边念一边去想,一边想一边去念,通过这种方式,找出很多很多的理由来说服自己,其实你能找到很多道理来说服自己。直到你的心一次又一次地生起对一切众生非常大的爱心和慈悲心为止。这样修的时间长了,你对每一个众生,哪怕是苍蝇和蚊子都不会感觉它是跟我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什么东西,你会总是感觉它也是我的父母,包括你的敌人和最痛恨的人,也都会不由自主地成为你发慈悲心的对象,要生起这种心理。
我为什么要说这个呢?无论是亲近善知识还是暇满人身难得,在念“福田正士至尊上师前……”、“偶一获此有暇十圆满……”(能海上师译《上师供》)这些词句时,要不断地想反复地想,观察自己的思维,然后再用《上师供导论》里面所讲的一些道理和理论来说服自己,如果导论里面没有,就要到其它的书里面找出相应的道理来说服自己,即便其它的相关书里面也没有,你也还是要寻找一些道理来说服自己,让自己生起这种心。
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调整我们内在的心理思维结构,慢慢调整,调整到最完美为止,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成佛。你成佛肯定不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受!绝对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把我们最肮脏的肉体变成毗卢遮那佛的金刚身,把现在我们最肮脏的烦恼心变成无所不知、能够度化一切众生的诸佛的大智和大慈大悲。
◆居士问:您的意思是不是说,现在打坐观想某个本尊并不是最重要的,现在最重要的是修菩提道次第,其它的都可以先放下?
◇仁波切:对,我就是想说这个,一定要按菩提道次第修,这个很重要!你现在念念咒也可以,但是最主要的是按菩提道次第去修,能生起菩提道次第的觉受才是无价之宝,将来你再修什么本尊、什么法都可以非常快地修成。
◆居士问:我念仪轨的时候,开始时念得很开心,后来就在反思,反问自己:你对文字懂了吗?不懂的话,你天天在那里念,费了那么多时间,到底心里明白吗?!这样想是否正确?
◇仁波切:你说的也对,也不对。为什么呢?你对仪轨中的文字的意思可以渐渐明白,而且可以通过导论去理解。但是最根本的是:文字真正的含义是什么?这个很重要!字的真正含义到哪里去找呢?我跟你们说过,比如说“福田正士……”这四句话的内容,你可以到《掌中解脱》里亲近善知识的部分去找,那里的全部都包容在这四句话里面;《菩提道次第广论》里亲近善知识的内容也全部都包容在这四句话中;《菩提道次第略论》、《略论释》里面全部亲近善知识的部分也都可以拿到这里面来。也就是说,修暇满人身难得、生命无常等都是这样,只要你把有关这方面的全部内容都拿到这里来修,就行了。再说你不要太在意文字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呢?因为字的内容太少了。
◆居士问:我所说的文字的意思,就是指您说的文字的真正含义。真正的内涵我到底能做到多少,到底明白多少?!
◇仁波切:你明白多少就修多少。尤其是把《上师供》和《掌中解脱》的内容合起来修,修到能够非常非常熟练为止,然后你再拿《略论》里面的内容和《上师供》里亲近善知识的内容合起来修,再将《略论释》、《广论》里面相关的内容都拿出来修。这样一来,实际上你就彻底明白其中的内容了,心里也会生起了相应的觉受。甚至你可以根据它们的内容再添加很多跟它相关的内容。为什么要如此呢?因为这样才是合理的闻思修的方法。
◆居士问:什么是“闻思修”呢?
◇仁波切:“闻”是不懂的道理,从上师那里听或从书里面看,而且听明白了、看明白了,这就是“闻”。
“思”是将你所听明白、看明白的道理从理论上加以思考,并和自己当前的意识形态(内心的看法)进行对照,而且反复地思考,在理论上跟自己进行辩论,最后确认自己过去所执的观点是错误的,佛经中论述的是正确的,而且内心对此毫无疑虑。
这时候,你又可能生起这种念头:虽然佛法是对的,但是我现在是凡夫俗子,还暂时无法做到这一切。这时你要想办法制止这种逃避的想法,破掉这种胆怯的障碍,生起只要它是对的,我就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去做,只要它是对的,我当下就要接受这种正确的教诲!”这就是“思”。
“修”,当从理论上解开了一切疑问、确信了佛法三藏的正确性、通达了菩提果位的正道后,不间断地观修贯穿这种正理,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观修贯穿。到什么程度呢?到你所生起的心是自然的而不是造作的,是坚固的而不是摇动的,好比是一座坚固的山,这时你所修的心就算修成了。
所以说每一个内容都要有闻、思、修三个过程的修行。这样一来,你的心很快就可以达到如经典里面所说的每一个不同阶段所产生的非常完美的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了。咱们学佛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如果一个一个的修行阶段都能这样修下来,修到禅定波罗蜜的时候,就不难了。
第二次开示
◆居士问:如果把一个并不是很正确的认识、见解进行反复地贯穿,而且还贯穿得很坚固,这样恐怕会有问题啊?
◇仁波切:好啊,你问得非常好。我要给你好好地回答。
从“福田正士……”开始,一边念一边看相关的书,在这里似乎只表现出“修”的部分,好象没有更多的表现闻和思的部分。实际上,我前面说了,从上师那里听曾经没听过的道理是闻,看没有看过的书也在闻的范围内。因此我让你们在座下的时候不断地去看《广论》、《略论》、《略论释》、《掌中解脱》等书中相关你目前所修阶段的内容,意思就是让你们彻底明白这些道理。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你知道:上师是船长,可是具体的导航不一定是船长亲自去做,下面会有人去做的,船长只不过是总负责而已。这和修法一样,我只是给你们指一条路,告诉你应用什么方法,看什么书,怎么去修。剩下看书的问题,还是要你自己去看,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闻。因此你刚才所问的没解决的部分,可以坐下看书。因为“闻”不仅仅限于耳听,眼看也是一种“闻”。当然了,必须要有上师的传承和引导,这是很重要的。在“闻”的问题上,包括“闻”的主要意义、“闻”的范围、“闻”的技巧和方法等很多细节。
第二个是思维。就是把你今天所看到的这部分道理一个一个地想,然后将书上说的和自己的内心进行比较,有区别的、有误解的就进行反复地思考和论证,让自己想通为止。表面上看来是修,实际上是“思”。
若想通了,每次想到的时候都没有任何疑问和争论了,能够放弃原来的错误观点了,这时你还要贯穿,反复去贯穿,那就是“修”。
因此闻、思、修和我前面讲的,从表面上看,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但是实际上是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闻”表现在从上师那里听和看书;“思”表现在打坐时,结合书本里面的定义标准与自己当前的动念、所思内容进行比较等等;确认了之后,反复地贯穿,来对治内心的烦恼以及习气,那就是“修”。
◆居士问:怎样才能够在念诵词句的同时,又如理的思维呢?有的时候,注意在词句上,就忘记了思维;注意在思维上,就忘记了词句。
◇仁波切:思维时,如果“福田正士”等词句念不下来也无所谓,先原则上念几遍“福田正士……”,然后根据思的内容,选出相对的最核心的那几句话,你把它在座下时背下来,座上的时候就念。由于看书的内容不断地换,念的内容也不断地换,这样一来就会达到非常好的“思”的效果。比如我打坐修菩提心的时候,先是背诵《上师供》里面自他相换的内容,这些背诵累了,或者背诵了几百遍了,觉得对它的兴趣小了,我就背诵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的关于一切善根回向给众生的八句话:
于生如爱命,随彼极爱我,
众罪咸归我,我善施众生。
何时有有情,未得解脱者,
我虽得菩提,誓愿住三有。
然后,我可以再念《入菩萨行论》当中相应的内容,也把它背下来;虽然是同一个内容,字偈换一下,心里可以不断用新内容、新方式来贯穿,效果会比较好;但是如果你觉得嘴里念,心里想两个相互干扰,不念也行。当你嘴里念的和心里想的完全一致的时候,就不会有干扰;否则光是心里想,有时候想着想着,很容易昏沉。
◆居士问:这样修法对我们修禅定会有什么影响?
◇仁波切:你暂时根本…
《夏坝仁波切关于“闻思修”菩提道次第的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