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開示
◆居士問:請問上師,怎樣算是是正確的修持呢?
◇仁波切:我用自己的修行來做例子說明吧。我先背誦幾個可以指導目前修行的偈子,它可以是佛陀說的,可以是菩薩說的,也可以是曆代上師說的,我反複地背誦,然後再反複地觀修。
比如修菩提心的時候,先以毗盧七支坐的方式打坐,把整個身心全部放松下來,然後通過21次呼吸,來調整自己的心。修平等舍之時想:“一切衆生是我母”,然後是“知母恩、觀母恩、報母恩、大慈、大悲”等一個一個地想,想完了之後真正起修菩提心(此處特指自他相換菩提心修法)的時候,就念龍樹菩薩在《中觀寶鬘論》當中說的“衆罪鹹歸我,我善施衆生。”(仁光法師、任傑老師所譯《中觀寶鬘論頌顯明要義釋》)我就反複這樣念,念的同時就想,我要想辦法把這種語言所表達的內容變成自己心的一部分。我便思維所有衆生的一切罪業由我來受吧,我願把自己所有善根回向給一切衆生。無論是一切六道輪回當中的行苦、壞苦、苦苦,不管每一個衆生有多少苦,以及由于因果業報所造惡的惡報業力,都由我來受吧!我修菩提心等的一切善根,及我無始以來到現在所造的所有善根,回向給六道輪回的衆生,願他們脫離一切痛苦,具足一切安樂吧!我在心裏這樣不斷地思維,不斷地想。想到什麼程度爲止呢?想到不斷地流出眼淚,內心非常非常難受,或者生起一種無法忍受讓衆生繼續受苦的大慈大悲心爲止,這就是一種觀想。
不僅要這樣去想,而且還必須拿一些其它的經典,一邊念一邊去想,一邊想一邊去念,通過這種方式,找出很多很多的理由來說服自己,其實你能找到很多道理來說服自己。直到你的心一次又一次地生起對一切衆生非常大的愛心和慈悲心爲止。這樣修的時間長了,你對每一個衆生,哪怕是蒼蠅和蚊子都不會感覺它是跟我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種什麼東西,你會總是感覺它也是我的父母,包括你的敵人和最痛恨的人,也都會不由自主地成爲你發慈悲心的對象,要生起這種心理。
我爲什麼要說這個呢?無論是親近善知識還是暇滿人身難得,在念“福田正士至尊上師前……”、“偶一獲此有暇十圓滿……”(能海上師譯《上師供》)這些詞句時,要不斷地想反複地想,觀察自己的思維,然後再用《上師供導論》裏面所講的一些道理和理論來說服自己,如果導論裏面沒有,就要到其它的書裏面找出相應的道理來說服自己,即便其它的相關書裏面也沒有,你也還是要尋找一些道理來說服自己,讓自己生起這種心。
現在最需要的就是調整我們內在的心理思維結構,慢慢調整,調整到最完美爲止,也就是我剛才所說的成佛。你成佛肯定不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受!絕對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把我們最肮髒的肉體變成毗盧遮那佛的金剛身,把現在我們最肮髒的煩惱心變成無所不知、能夠度化一切衆生的諸佛的大智和大慈大悲。
◆居士問:您的意思是不是說,現在打坐觀想某個本尊並不是最重要的,現在最重要的是修菩提道次第,其它的都可以先放下?
◇仁波切:對,我就是想說這個,一定要按菩提道次第修,這個很重要!你現在念念咒也可以,但是最主要的是按菩提道次第去修,能生起菩提道次第的覺受才是無價之寶,將來你再修什麼本尊、什麼法都可以非常快地修成。
◆居士問:我念儀軌的時候,開始時念得很開心,後來就在反思,反問自己:你對文字懂了嗎?不懂的話,你天天在那裏念,費了那麼多時間,到底心裏明白嗎?!這樣想是否正確?
◇仁波切:你說的也對,也不對。爲什麼呢?你對儀軌中的文字的意思可以漸漸明白,而且可以通過導論去理解。但是最根本的是:文字真正的含義是什麼?這個很重要!字的真正含義到哪裏去找呢?我跟你們說過,比如說“福田正士……”這四句話的內容,你可以到《掌中解脫》裏親近善知識的部分去找,那裏的全部都包容在這四句話裏面;《菩提道次第廣論》裏親近善知識的內容也全部都包容在這四句話中;《菩提道次第略論》、《略論釋》裏面全部親近善知識的部分也都可以拿到這裏面來。也就是說,修暇滿人身難得、生命無常等都是這樣,只要你把有關這方面的全部內容都拿到這裏來修,就行了。再說你不要太在意文字的內容是什麼,爲什麼呢?因爲字的內容太少了。
◆居士問:我所說的文字的意思,就是指您說的文字的真正含義。真正的內涵我到底能做到多少,到底明白多少?!
◇仁波切:你明白多少就修多少。尤其是把《上師供》和《掌中解脫》的內容合起來修,修到能夠非常非常熟練爲止,然後你再拿《略論》裏面的內容和《上師供》裏親近善知識的內容合起來修,再將《略論釋》、《廣論》裏面相關的內容都拿出來修。這樣一來,實際上你就徹底明白其中的內容了,心裏也會生起了相應的覺受。甚至你可以根據它們的內容再添加很多跟它相關的內容。爲什麼要如此呢?因爲這樣才是合理的聞思修的方法。
◆居士問:什麼是“聞思修”呢?
◇仁波切:“聞”是不懂的道理,從上師那裏聽或從書裏面看,而且聽明白了、看明白了,這就是“聞”。
“思”是將你所聽明白、看明白的道理從理論上加以思考,並和自己當前的意識形態(內心的看法)進行對照,而且反複地思考,在理論上跟自己進行辯論,最後確認自己過去所執的觀點是錯誤的,佛經中論述的是正確的,而且內心對此毫無疑慮。
這時候,你又可能生起這種念頭:雖然佛法是對的,但是我現在是凡夫俗子,還暫時無法做到這一切。這時你要想辦法製止這種逃避的想法,破掉這種膽怯的障礙,生起只要它是對的,我就一定要堅定不移地去做,只要它是對的,我當下就要接受這種正確的教誨!”這就是“思”。
“修”,當從理論上解開了一切疑問、確信了佛法叁藏的正確性、通達了菩提果位的正道後,不間斷地觀修貫穿這種正理,一次又一次地反複觀修貫穿。到什麼程度呢?到你所生起的心是自然的而不是造作的,是堅固的而不是搖動的,好比是一座堅固的山,這時你所修的心就算修成了。
所以說每一個內容都要有聞、思、修叁個過程的修行。這樣一來,你的心很快就可以達到如經典裏面所說的每一個不同階段所産生的非常完美的思想體系和意識形態了。咱們學佛就是爲了這個目的!如果一個一個的修行階段都能這樣修下來,修到禅定波羅蜜的時候,就不難了。
第二次開示
◆居士問:如果把一個並不是很正確的認識、見解進行反複地貫穿,而且還貫穿得很堅固,這樣恐怕會有問題啊?
◇仁波切:好啊,你問得非常好。我要給你好好地回答。
從“福田正士……”開始,一邊念一邊看相關的書,在這裏似乎只表現出“修”的部分,好象沒有更多的表現聞和思的部分。實際上,我前面說了,從上師那裏聽曾經沒聽過的道理是聞,看沒有看過的書也在聞的範圍內。因此我讓你們在座下的時候不斷地去看《廣論》、《略論》、《略論釋》、《掌中解脫》等書中相關你目前所修階段的內容,意思就是讓你們徹底明白這些道理。爲什麼這樣呢?因爲你知道:上師是船長,可是具體的導航不一定是船長親自去做,下面會有人去做的,船長只不過是總負責而已。這和修法一樣,我只是給你們指一條路,告訴你應用什麼方法,看什麼書,怎麼去修。剩下看書的問題,還是要你自己去看,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聞。因此你剛才所問的沒解決的部分,可以坐下看書。因爲“聞”不僅僅限于耳聽,眼看也是一種“聞”。當然了,必須要有上師的傳承和引導,這是很重要的。在“聞”的問題上,包括“聞”的主要意義、“聞”的範圍、“聞”的技巧和方法等很多細節。
第二個是思維。就是把你今天所看到的這部分道理一個一個地想,然後將書上說的和自己的內心進行比較,有區別的、有誤解的就進行反複地思考和論證,讓自己想通爲止。表面上看來是修,實際上是“思”。
若想通了,每次想到的時候都沒有任何疑問和爭論了,能夠放棄原來的錯誤觀點了,這時你還要貫穿,反複去貫穿,那就是“修”。
因此聞、思、修和我前面講的,從表面上看,他們之間的關系並不明顯,但是實際上是非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聞”表現在從上師那裏聽和看書;“思”表現在打坐時,結合書本裏面的定義標准與自己當前的動念、所思內容進行比較等等;確認了之後,反複地貫穿,來對治內心的煩惱以及習氣,那就是“修”。
◆居士問:怎樣才能夠在念誦詞句的同時,又如理的思維呢?有的時候,注意在詞句上,就忘記了思維;注意在思維上,就忘記了詞句。
◇仁波切:思維時,如果“福田正士”等詞句念不下來也無所謂,先原則上念幾遍“福田正士……”,然後根據思的內容,選出相對的最核心的那幾句話,你把它在座下時背下來,座上的時候就念。由于看書的內容不斷地換,念的內容也不斷地換,這樣一來就會達到非常好的“思”的效果。比如我打坐修菩提心的時候,先是背誦《上師供》裏面自他相換的內容,這些背誦累了,或者背誦了幾百遍了,覺得對它的興趣小了,我就背誦龍樹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說的關于一切善根回向給衆生的八句話:
于生如愛命,隨彼極愛我,
衆罪鹹歸我,我善施衆生。
何時有有情,未得解脫者,
我雖得菩提,誓願住叁有。
然後,我可以再念《入菩薩行論》當中相應的內容,也把它背下來;雖然是同一個內容,字偈換一下,心裏可以不斷用新內容、新方式來貫穿,效果會比較好;但是如果你覺得嘴裏念,心裏想兩個相互幹擾,不念也行。當你嘴裏念的和心裏想的完全一致的時候,就不會有幹擾;否則光是心裏想,有時候想著想著,很容易昏沈。
◆居士問:這樣修法對我們修禅定會有什麼影響?
◇仁波切:你暫時根本…
《夏壩仁波切關于“聞思修”菩提道次第的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