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都是翻譯的不同。這個超行寺比那爛陀寺的規模還要大,那麼後來,佛教的中心就集中在這個地方,那爛陀寺到這個時候居第二位了。那麼這時候的學派,瑜伽行派裏邊,最重要的就是法稱論師、月官論師爲主要代表。”(印度佛學史分期略說)
此時期建立的超戒寺對于密教發展,有其指標性與實質的作用。
“波羅王朝第四代達摩波羅王(766—829年),對佛教倍加推崇,嫌當時的那爛陀寺規模不夠宏大,又在恒河南岸的小山上,創建了一座新寺院。這就是以王的一尊號命名的毗俱羅摩屍羅寺(一般稱超行寺或超戒寺或超岩寺),其規模超過那爛陀寺。超戒寺的中心是一個大菩提佛殿,四周圍繞著一百零八座小寺院,其中一半屬于密教的內道部分(密教也分層次,有內有外,高等的屬于核心部分的叫內道),另一半屬于密教的外道部分和顯教。寺的牆壁,繪著主持該寺的著名學老的畫像。住寺學者,經常有一百零八人,執事有一百一拾四人。在該寺學習畢業,成績優秀者,國王授予“班智達”(大學者)的學位,有重大成就者又稱爲“守門師”
因此,超戒寺成爲以密教爲中心的著名寺院,許多傑出密教學僧都出于該寺。比如,九世紀以後,超戒寺的主要密教論師相繼有薰必黑魯伽、佛陀密、不二金剛、阿底峽、寶寂、般若伽羅摩提、黑天察迦林,等等。其中阿底峽于公元十一世紀進藏,致力于佛經的藏譯工作,同時宣講原有密教之外的《時輪經》,爲密教的傳播付出了許多精力。可以肯定,超戒寺在密教的整個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強有力的後盾作用。”(詳見呂澄著《印度佛學源流略講》221—222頁。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年出版)
(2)波羅王朝曆代聖賢(本段全文編輯自:劉立千,《印藏佛教史》)
1、第一世瞿波羅王(gan-pa-la):
有寂光及福稱之弟子釋迦光(sha-kya-vod)。釋迦光宏法迦濕彌羅,時彼處亦有大師施戒(da-na-shi-la)、勝友(khyad-par-bshes- gnyen)、智铠(shes-rab-go-cha)、大勇律師(dpav-bo),東印智藏亦在。共余如觀音禁(spyan-ras-gzigs- brtul-bshug)、佛智足(sangs-rgyas-ye-shes-shabs)、靜命均是此時人,皆中觀大師。此中靜命,是執中觀自續派見,曾造《中觀莊嚴論》及《釋論》,于瞿波羅至達摩波羅(dhar-ma-pa-la)間,受藏王赤松德贊之請而入藏土。觀音禁曾造《般若燈論廣疏》等,亦隨清辯之說。
2、波羅二世提婆波羅(de-wa-pa-la):
時有成就師小那波巴(nag-po-spyod-pa-chung-ba)、文殊稱(vjam-dpal-grags-pa)、釋迦光(sha-kya-vod)、金剛铠(rdo-rje-go-cha)、班雜提婆(ba-dsra-de-wa)等。
小那波巴,隨那波巴後,極善《勝樂》、《喜金剛》、《閻曼德迦》叁續。造《勝樂修法》等論。住世最久,至達摩波羅王時尚在。
文殊稱爲大金剛阿阇梨,造《真實名義經釋》,親見法界自在母之金剛曼陀羅,觀其所釋,爲一博通顯密教理者。
釋迦友爲釋迦光弟子,在戈薩羅(ko-sa-la)造《攝真實義瑜伽續戈薩羅莊嚴釋》。聞依十一善知識,始造此釋。晚年宏法加濕彌羅。
金剛铠,即造增長智慧《文殊贊》者,統攝五班哲達所造文義作斯贊。言簡意赅,文詞隽永,流傳印番,莫不誦持。
班雜提婆,爲在家居士,善巧詩學,曾至尼婆羅(bal-po即今之尼泊爾)見瑜伽母行邪淫事,而起毀謗,旋構惡疾,即向觀音前忏悔,造《觀世音一百贊》,文藻豐美,爲世所稱。
3、叁世饒薩波羅時(ra-sa-pa-la):
邬伏延那有金剛師,名喜金剛(sgegs-pahi-rdo-rje)來住那蘭陀寺,大宏密法,造《真實名義經釋》,此師在邬伏延那出家,倡唯識中道,善巧諸明,晚年宏法邬伏延那,證虹身而去。即于爾時又有賤種子瑪當格巴(ma-tan-gi-pa)開出“集密”之規,班哲達羅羅(sgra-gcan-vdzin)開“聖類”規,此二法至波羅四世時,即大宏顯,俗諺雲:“天有日月,地有二光。”即指此二師了。(上見《多見那他史》88、93、94、97、100、101頁)
瑪當格巴者,如前所說,薩日哈及龍樹諸師曾造《集密》爲主諸無上本續經釋,初悉密付與龍智,龍智證雙運(7)身,住吉祥山。龍樹寂後約七百年,始攝授瑪當格巴,將聖者父子所造諸密典又罄付與彼,由彼始傳出人間,自此以後《集密》之法,大顯于世。(上見《集續》143頁)
班哲達羅 羅,亦親見龍智,傳出《聖類》之法。
此時貢迦那(kong-ka-na)有護足大師(srung-bahi-shabs)亦親從月稱聞法,傳出《集密輪明燈》論。
4、波羅四世達摩波羅王:
雄才大略,版圖愈廣。王亦極信佛法,崇敬獅子賢(seng-ge-bzang-po)及佛智足(sangs-pgyas-yes-shes-shabs)二大師,斯時除宏密外,並寵波若。王以傳《集密》及講波若大師,置于座首,新建道場五十入,計授波若者叁十五處,迎請波若大師主講。波若法門,自此王時百大宏。又建毗紮摩羅屍羅寺(bi-kra-ma-la-shi-la,即超岩寺)。王時始以超岩寺之座主,兼統那蘭陀寺。超岩寺爲密教中樞,寺主曆世相承,均有傳可考,尤以西藏後宏時諸法系,大多出自此寺之大師,若蓮花命(ka-ma-la-rak-si-ta)、六賢門(mkhas-pa-sgo-drug)、可底峽(a -ti-sha)等,皆其著名者也。
獅子賢,波羅二民時,由王族出家,從靜命(shi-ba-mtsho)聞《中觀》論諸教授,又依毗盧賢(rnam-snang-bzang-po)聞《波若經》及《現觀莊嚴論》等教授。修慈氏法,夢見慈氏,叩以近世疏釋波若者甚衆,應隨何見?答以當善應機宜。後受王請,嘗講波若,聽衆千余人,造《八千頌大疏》、《八品二萬頌疏》、《現觀莊嚴論略疏》、《般若攝頌易解》等。
佛智足爲獅子賢弟子,其師逝後,方獲成就。遂說法度生,造《攝頌難論》。智足師徒,皆是靜命論師之弟子,隨中觀自續派見,然與清辯、智藏,立論又有稍異。此派不許離心外境與及粗色皆不成立。智足得道數年,達摩波羅王複爲師,旋任超岩寺金剛阿阇黎。此師曾傳事、行、瑜伽叁部本續法,並廣傳《集密》、《幻網》、《佛平等合》、《月密明點》《忿怒文殊》等內續五部。諸部之中,尤長《集密》,著有《集客解釋》,廣事流布。
智足傳弟子最寂友(rab-shi-bshes-gnyen)、佛密(sangs-rgyas-gsang-ba)、佛寂(sangs-rgyas-shi-ba)等。最寂友善巧《對法》、《波若》、《外叁部瑜伽》等。得智足灌頂,後修《大威德法》而得成就。
佛密爲智足晚年弟子,又依余師亦多,廣宏密法,特娴事、行、瑜伽叁部。初宏法婆羅尼斯數年,遵文殊授記,往岡底斯雪山(gangs-ri-ti-se)靜修。後受藏王赤松德贊(khri-sron-lde-btsan)之請,旋入藏宏法,廣傳事行等外叁部瑜伽,造《入金剛界瑜伽修法》、《毗慮遮那五現菩提釋》、《後靜盧續廣釋》,余著尚多。
佛寂亦曾在岡底斯雪山修道,入邬伏延那宏法。未久亦入西藏。(上見《多羅那他史》101、102、103、104、105、121頁)
此時尚有藩伽羅國大成就師古古熱巴(ku-ku-ri-pa),辯論師善護(dge-srung)、妙嚴(mdses-bkod)、海雲(rgya- mtsho-sprin)、光明生(vod-zer-hbyung-gnas),迦濕彌論師蓮花生音(pad-ma-vbyung-gnas- byans)與及蓮花戒(ka-ma-la-shi-la)。(上見《多羅那他史》102頁)
大成就師古古熱巴,從邬伏延那請出《摩诃摩耶》,遂造《摩耶》修法六種,開《摩耶》之規。(上見《集續》145頁)
海雲論師,親見彌勒,囑疏釋《五部地》,故所造疏,最爲完足,尤以《菩薩地》一品所釋,精審有名。
蓮花戒受藏王赤松德贊之請入藏,適有漢土大乘和尚(ma-ha-ya-na)依《大般若經》等,造《可眠靜慮輪論》、《正見典據論》、《靜慮問答》等,大倡禅學,從其學者甚衆。于是爭執遂起,王不能決疑,乃請此論師入藏破之,師較佛密入藏稍後(約在唐德宗時)。
5、波羅五世:
辯論師法尊(chos-mchog)、密咒師法友(dhar-ma-mi-tra)等。無垢友受赤松德贊王請,宏法西藏,舊派法去,大多由自此師之所傳出,余者其傳不詳。
6、波羅七世摩醯波羅王(ma-hi-pa-la):
時又有慶喜藏論師(kun-dgah-snying -po)、馬聲論師(rat-dbyangs)、利他論師(gshan-la-phan-pa)乃至月蓮(zla-ba-pad-ma)、智施(yes- shes-grags-pa)、遍知天(sar-ba-dsa-nya-de-wa)、施戒(da-na-shi-la)、大成就師底裏巴(til-li-pa)、波谷(bha-go)等。
慶喜藏生于摩揭陀國王種中,依大衆部出家,持唯識中見,在超岩寺遍學五明。聞藩伽羅有極明月(rab-gsal-zla-ba)弟子…
《一個被忽略的秘密:准提佛母與密教興起之淵源(普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