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果經》與“准提法”修法次第關系初探
----以《顯密圓通成佛心要》爲例\ 常勇 撰
壹、 前言:
《沙門果經》是佛陀說法說修行次第的經典,這經典中明示了沙門修行成就,也說明要修行須經過:“見外道思想(産生信心)、見沙門果(隱士)、戒學、守護根門、正念與正知、知足、棄除五蓋、禅那、觀智、意生身智、神變智等、漏盡智。”這樣的次第是佛陀親說的次第,不是後來弟子說或者綜合說,如此是顯明證得果位修行次第。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爲唐朝五臺山金河寺沙門道辰殳法師所作,其中傳達出來的准提法修法儀軌,至今爲中國式准提法修行次第。在文章中透露出與現行東密(日本密)、藏密不同之處:“其科判出現的顯教心要的權實認識、密教心要的持誦儀軌與驗成行相、顯密雙辯的密咒功德與法器勝劣、慶遇述懷、供佛利生儀的總法與別法。”密教的發展與融通此書中有一定的程度,而修准提法的佛弟子也深信此爲顯密圓通法門,其次第可通成佛之道,而此次第與佛陀開示的修行次第比對,在過去資料中甚少出現。
其中在儀軌部分是“微細處”,在儀軌的成立與修行果位之間是緊密不可分,試圖用此連貫來表達“方便”之處,在觀想次第上是無二無別。若依跟器差別則在《沙門果經》上認爲已經是“有心求道者”,而《顯密圓通成佛心要》則可適用不同根器,以此差異可以知道次第方法實是各取所需。在儀軌次第上作一比對,如此便可知道准提法門經過龍樹菩薩整理,經唐朝叁大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傳入中國,又經道辰殳法師的彙整融通,産生漢化的變化。與佛陀所說的修法次第差異,讓大家能夠了解達修行“果”位的殊勝德行是否有同有異。
佛法的修行從《阿含經》發展出來後,經過部派佛教、波羅蜜佛教、秘密佛教的時期,演變到現代佛教,這樣的結果已經定型爲南傳、漢傳、藏傳、日本佛教等範式“典範”[1]。而“准提法門”也在佛教界發展出不同的傳承,也分出不同的修行次第,顯密兩教皆有修持准提法門,要符合佛陀修行次第,是可以論證的,希望由此比較分析可更確定漢傳准提法門《顯密圓通成佛心要》的次第經過典範轉移,被選擇後的結果。
貳、 《沙門果經》修行次第:
在近代日本研究印度佛教史的學者平川 彰教授新出版的密教史,其中就提到佛陀對于明咒(vidyā)的態度 [2],認爲無益之明是否定的,甚至禁止弟子誦咒。這與陀羅尼、真言的發展息息相關,現代佛弟子已經無法分辨什麼是“陀羅尼”、“密咒”、“真言”,會以爲所有咒語就是密續。而《沙門果經》所代表的佛陀在晚年所言示的修行次第,也在斯裏蘭卡的菩提比丘所釋的內容中發現,與咒藏之間有沖突,佛陀到了晚年仍然禁咒。這與後來密教發展是就杆格不入,值得深入去了解。
要理解釋迦的真谛,更應該從佛教確立的體系去認識。[3] 釋尊所倡道的教法,稱爲達磨,意譯爲“法”。法的本義,是“持”,有確定不變的意味,引申爲秩序、條理、軌律。佛教中,凡事理的真相,行爲的正軌,究竟的歸宿,都叫做法。依佛法,維持人類的現狀,或進步的淨化世間,到達解脫,都不可不依事理的真相而了解,依行爲的正軌而進修,以究竟的歸宿爲目標:“法”是人生向上的指針。事理的真相,是理智的真;行爲的正軌,是道德的善;究竟的歸宿,是理智與道德的最高實現,稱爲“正覺”。
依此《沙門果經》所示修行次第,是爲“正覺”之路。是巴利聖典五大部之一《長部》的第二部經,是緊隨《梵網經》開路之後敘述法教內涵最完整的經[4]。根據聖典的用詞,這是“漸進學”(anupubbasikkhà),在《長部》裏漸進學被解釋爲令人成爲“人天最勝者”的智慧:明(vijjà)與善行(caraõa)兩種美德。由于這樣的修行次第,被後人認爲是“開顯組成佛法心要的次第修行第一部經。”[5]
對于佛陀在修行次第上的開示,步上“正道”的第一部,就是先對如來“産生信心”,雖然廣爲在家及出家弟子說法,而且說在家居士能夠證悟前叁個聖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但也在此經說明出家生活最適合不受拖延與阻礙,直達解脫一切苦的生活方式,所以佛陀才把出家果德當作開示的起點。
《沙門果經》的開示及修行次第列表如下:
沙門果經章節
|
修行次第
|
備注
|
一、群臣之言
|
|
阿阇世王因殺父的懊悔;此處是四種布畏之一:心布畏。(心布畏、智布畏、所緣布畏、愧布畏)
|
二、耆婆之言
|
清淨修行者可安甯布畏
| |
叁、沙門果之問
|
以殺父及派刺客刺殺佛陀的罪還可得清淨果德提問。沙門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 |
四、外道六師及其教理
|
敘述當時外在修行環境
| |
五、第一、二種可見沙門果
|
從世俗、出家的可見果德;佛陀開示從布施開始共十四種漸次增上的沙門果
| |
六、更殊勝沙門果
|
從出世角度開示了十二種更殊勝的沙門果。四種禅那與八種更高的智慧。
| |
七、戒律章節
|
1. 學戒(戒學)
|
以下爲十二種更殊勝沙門果的先決條件。讓修行者在身行及語言方面能夠自製。這章節大分戒有與《准提經》念咒相違的說法。
|
八、守護諸根
|
2. 守護根門(六根)
|
了知貪欲與嗔恨、愛取有,在生活中念念分明。
|
九、正念與正知
|
3. 生起正念正知
|
種種身行及內心的正念正知;有益正知、適宜正知、行處正知、及不癡正知,保護內心安甯。
|
十、知足
|
4. 知足
|
如小鳥一樣只帶著雙翼就可自由在去任何地方。
|
十一、棄除五蓋
|
5. 棄除五蓋[6]
|
棄五取蕰;因身處寂靜處,省察自己戒行生起喜悅,一個健康無病的沙門,生起“繼起喜”[7]。
|
十二、禅那
|
6. 正身正坐禅修(定學)
|
脫離了煩惱與諸蓋,生起禅那所生喜樂。進而進入第四禅更高的專注層次,入舍的喜樂。《凊淨道論》中提到禦心十四法[8]。
|
十叁、觀智
|
7. 觀智(慧學)
|
智見:指的是道智、果智一切知智、智察智或觀智;透過産生適當的色身而獲得正常的形狀,… 《《沙門果經》與“准提法”修法次第關系初探(常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正好修准提(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