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色身爲心的生起地。
十四、意生智身
六種上等智;意生:由心所造。一切漏完全證的心解脫與會解脫,證阿羅漢得阿羅漢果。
十五、神變智身等等
十六、漏盡智
十七、阿阇世王自誓爲在家第子
皈依
佛陀開示若非阿阇世王殺父,則會在聽經時證得法眼的須陀洹果。
參、 准提法門之顯密圓通成佛心要修行次第:
漢傳佛教文化的融合現象藍吉富教授92.3.26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吃素、燒戒疤與南無阿彌陀佛—佛教文化發展線索之考察,在漢傳佛教方面,內容雖然包含大小乘及密教,主要還是大乘佛法。由于大乘佛法範圍大經論多,因此漢傳佛教界對所承襲的大乘佛法是經過選擇的。以漢傳密法爲例,雖然唐朝當時傳譯來華多,但是被中國佛教徒所信仰與研究的,目前臺灣有“准提法”與“穢迹金剛法”尚在傳承。由此可見,“選擇”是承襲內容的初步過濾。在佛教發展史上、或佛教文化類型的形成過程中,它都有一定的意義。藍教授認爲清代以前的漢傳佛教圈,對《阿含經》、《大集經》等顯教經典、及許多密教經典是不甚措意的,因而使這些經典對傳統中國佛教的影響相當有限。
准提法的信仰依據是唐代來華的善無畏與金剛智所譯的《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等叁部密典。臺灣所修的准提法,一般依據遼代名僧道辰殳所編《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中的儀軌。這一儀軌是作者依據漢譯准提法經典及《大乘莊嚴寶王經》等密典,加上個人的體驗所融會而成的。儀軌中有淨法界真言、護身真言、六字大明咒與准提咒等。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修法次第表列如下
章節
|
修行次第
|
備注
|
壹、顯教心要
|
|
采賢首清涼大師判教爲五種。
|
一、小乘教
|
|
阿含等六百余經、婆沙等六百余卷論。
|
二、大乘始教
|
|
指法相宗與無相宗
|
叁、一乘終教
|
|
法華、涅槃等四十余部經,寶性、佛性等十余部論。
|
四、一乘頓教
|
|
愣伽、思益經文,達摩所傳禅宗。
|
五、不思議圓教
|
初悟毗盧遮那法界(叁世間;四法界)[9];後修普賢行海(五觀行門)[10]。
|
華嚴一經、十地一論。
|
貳、密教心要
|
|
爲神變疏鈔、曼陀螺疏鈔皆判陀羅尼教爲密圓。
|
一、持誦儀軌
|
1. 金剛正座、手結大叁昧印;安(口藍)字于自身頂上。 2. 誦法界真言嗡=唵(口藍)字二十一遍。 3. 誦護身真言唵(口齒 口臨)二十一遍。 4. 誦六字大明咒 5. 唵麼抳(金本)讷銘(二合)吽一百八遍 6. 誦七俱胝佛母大准提陀羅尼[11]及一字大輪咒(唵部林)一百八遍
|
正誦時可隨根所樂,分爲瑜珈持、出入息持、金剛持、微聲持、高聲持。 有五種壇法:息災法、增益法、敬愛法、降服法、出世間法。
|
二、驗成行相
|
1. 初下叁品者[12] 2. 中叁品者[13] 3. 上叁品者[14]
|
此是持咒人九品成就,若直求成佛,不須求下叁品成就;准提經雲:獨部別行,總攝二十五部(佛部、蓮華部、金剛部、四寶部、羯磨部又每部複各有五集成二十五部)。
|
參、顯密雙辯
|
|
|
一、敘述密咒功德深廣
|
|
功德深廣 1. 護持國王安樂人民門 2. 能滅罪障遠離鬼神門 3. 除身心病增長福慧門 4. 凡所求事皆不思議門 5. 利樂有情救脫幽靈門 6. 是諸佛母教行本源門 7. 四衆易修金剛守護門 8. 令凡同佛如來歸命門 9. 具自他力現成菩提門 10. 諸佛如來尚乃求學門
|
二、問答密咒法器勝劣者
|
|
准神變疏有二門: 1. 隨他意門 2. 隨自意門 賢首清涼:以義判教,一經之中,容有多教;即知一切經中真言,皆是圓教。一切真名總持者,能總含攝無盡教、理、行、果也。實而言之,雙用二門,妙契佛心。
|
肆、慶遇述懷
|
|
法師自述遇到准提法如遇如意寶珠:數年何幸頓忘愁,顯密雙逢稱所求,五部神功功可賴,十玄妙觀觀無休,言高音下真言轉,身去身來華藏遊,法界衆生歡喜事,只疑都在我心頭 。
|
伍、供佛利生儀
|
普禮:普禮遍法界無盡佛法僧叁寶。 1. 普禮真言七遍 2. 淨法界二十一遍 3. 變食真言二十一遍 4. 供養真言二十一遍 5. 破地獄真言一遍 6. 甘露真言二十一遍 7. 利樂一切四生等有情者應書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可用准提咒亦得)。
|
|
肆、 修行次第隨著佛教文化的“典範”轉移結果:
印度佛教史的核心發展就是這種舊範式取代新範式的過程。大乘教法取代部派教法,接著,密…
《《沙門果經》與“准提法”修法次第關系初探(常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