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沙门果经》与“准提法”修法次第关系初探(常勇)

  《沙门果经》与“准提法”修法次第关系初探

  ----以《显密圆通成佛心要》为例\ 常勇 撰

  壹、 前言:

  《沙门果经》是佛陀说法说修行次第的经典,这经典中明示了沙门修行成就,也说明要修行须经过:“见外道思想(产生信心)、见沙门果(隐士)、戒学、守护根门、正念与正知、知足、弃除五盖、禅那、观智、意生身智、神变智等、漏尽智。”这样的次第是佛陀亲说的次第,不是后来弟子说或者综合说,如此是显明证得果位修行次第。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为唐朝五台山金河寺沙门道辰殳法师所作,其中传达出来的准提法修法仪轨,至今为中国式准提法修行次第。在文章中透露出与现行东密(日本密)、藏密不同之处:“其科判出现的显教心要的权实认识、密教心要的持诵仪轨与验成行相、显密双辩的密咒功德与法器胜劣、庆遇述怀、供佛利生仪的总法与别法。”密教的发展与融通此书中有一定的程度,而修准提法的佛弟子也深信此为显密圆通法门,其次第可通成佛之道,而此次第与佛陀开示的修行次第比对,在过去资料中甚少出现。

  其中在仪轨部分是“微细处”,在仪轨的成立与修行果位之间是紧密不可分,试图用此连贯来表达“方便”之处,在观想次第上是无二无别。若依跟器差别则在《沙门果经》上认为已经是“有心求道者”,而《显密圆通成佛心要》则可适用不同根器,以此差异可以知道次第方法实是各取所需。在仪轨次第上作一比对,如此便可知道准提法门经过龙树菩萨整理,经唐朝三大师(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传入中国,又经道辰殳法师的汇整融通,产生汉化的变化。与佛陀所说的修法次第差异,让大家能够了解达修行“果”位的殊胜德行是否有同有异。

  佛法的修行从《阿含经》发展出来后,经过部派佛教、波罗蜜佛教、秘密佛教的时期,演变到现代佛教,这样的结果已经定型为南传、汉传、藏传、日本佛教等范式“典范”[1]。而“准提法门”也在佛教界发展出不同的传承,也分出不同的修行次第,显密两教皆有修持准提法门,要符合佛陀修行次第,是可以论证的,希望由此比较分析可更确定汉传准提法门《显密圆通成佛心要》的次第经过典范转移,被选择后的结果。

  贰、 《沙门果经》修行次第:

  在近代日本研究印度佛教史的学者平川 彰教授新出版的密教史,其中就提到佛陀对于明咒(vidyā)的态度 [2],认为无益之明是否定的,甚至禁止弟子诵咒。这与陀罗尼、真言的发展息息相关,现代佛弟子已经无法分辨什么是“陀罗尼”、“密咒”、“真言”,会以为所有咒语就是密续。而《沙门果经》所代表的佛陀在晚年所言示的修行次第,也在斯里兰卡的菩提比丘所释的内容中发现,与咒藏之间有冲突,佛陀到了晚年仍然禁咒。这与后来密教发展是就杆格不入,值得深入去了解。

  要理解释迦的真谛,更应该从佛教确立的体系去认识。[3] 释尊所倡道的教法,称为达磨,意译为“法”。法的本义,是“持”,有确定不变的意味,引申为秩序、条理、轨律。佛教中,凡事理的真相,行为的正轨,究竟的归宿,都叫做法。依佛法,维持人类的现状,或进步的净化世间,到达解脱,都不可不依事理的真相而了解,依行为的正轨而进修,以究竟的归宿为目标:“法”是人生向上的指针。事理的真相,是理智的真;行为的正轨,是道德的善;究竟的归宿,是理智与道德的最高实现,称为“正觉”。

  依此《沙门果经》所示修行次第,是为“正觉”之路。是巴利圣典五大部之一《长部》的第二部经,是紧随《梵网经》开路之后叙述法教内涵最完整的经[4]。根据圣典的用词,这是“渐进学”(anupubbasikkhà),在《长部》里渐进学被解释为令人成为“人天最胜者”的智慧:明(vijjà)与善行(caraõa)两种美德。由于这样的修行次第,被后人认为是“开显组成佛法心要的次第修行第一部经。”[5]

  对于佛陀在修行次第上的开示,步上“正道”的第一部,就是先对如来“产生信心”,虽然广为在家及出家弟子说法,而且说在家居士能够证悟前三个圣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但也在此经说明出家生活最适合不受拖延与阻碍,直达解脱一切苦的生活方式,所以佛陀才把出家果德当作开示的起点。

  《沙门果经》的开示及修行次第列表如下:

  

  

  沙门果经章节

  

  

  修行次第

  

  

  备注

  

  

  一、群臣之言

  

  

  

  

  

  阿阇世王因杀父的懊悔;此处是四种布畏之一:心布畏。(心布畏、智布畏、所缘布畏、愧布畏)

  

  

  二、耆婆之言

  

  

  清净修行者可安宁布畏

  

  

  三、沙门果之问

  

  

  以杀父及派刺客刺杀佛陀的罪还可得清净果德提问。沙门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四、外道六师及其教理

  

  

  叙述当时外在修行环境

  

  

  五、第一、二种可见沙门果

  

  

  从世俗、出家的可见果德;佛陀开示从布施开始共十四种渐次增上的沙门果

  

  

  六、更殊胜沙门果

  

  

  从出世角度开示了十二种更殊胜的沙门果。四种禅那与八种更高的智慧。

  

  

  七、戒律章节

  

  

  1. 学戒(戒学)

  

  

  以下为十二种更殊胜沙门果的先决条件。让修行者在身行及语言方面能够自制。这章节大分戒有与《准提经》念咒相违的说法。

  

  

  八、守护诸根

  

  

  2. 守护根门(六根)

  

  

  了知贪欲与嗔恨、爱取有,在生活中念念分明。

  

  

  九、正念与正知

  

  

  3. 生起正念正知

  

  

  种种身行及内心的正念正知;有益正知、适宜正知、行处正知、及不痴正知,保护内心安宁。

  

  

  十、知足

  

  

  4. 知足

  

  

  如小鸟一样只带著双翼就可自由在去任何地方。

  

  

  十一、弃除五盖

  

  

  5. 弃除五盖[6]

  

  

  弃五取蕰;因身处寂静处,省察自己戒行生起喜悦,一个健康无病的沙门,生起“继起喜”[7]。

  

  

  十二、禅那

  

  

  6. 正身正坐禅修(定学)

  

  

  脱离了烦恼与诸盖,生起禅那所生喜乐。进而进入第四禅更高的专注层次,入舍的喜乐。《凊净道论》中提到御心十四法[8]。

  

  

  十三、观智

  

  

  7. 观智(慧学)

  

  

  智见:指的是道智、果智一切知智、智察智或观智;透过产生适当的色身而获得正常的形状,…

《《沙门果经》与“准提法”修法次第关系初探(常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