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菩薩聖誕開示(黃念祖)▪P2

  ..續本文上一頁障礙」,障礙都除了,「願見阿彌陀」,我們願去見到阿彌陀佛,「往生安樂國」。你看每個地方少兩個字,意義一樣。這個世界上的釋迦牟尼佛左輔右臂,文殊和普賢,都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就像我們剛才一舉手,還是淨土宗的人多。文殊只有這個願,他這個願我們要重視啊,「願共衆生」啊,我要同衆生啊,一切的衆生啊,六道的衆生啊,同生極樂啊,不僅是我生,大家都要生啊。所以極樂世界是一個大乘的法門,是利他的法門。要求生淨土,都要發一個利他的心啊,願一切衆生都能夠生到極樂,所以他這個願非常的殊勝。我們往生極樂的好處,在于你往生後,最快地實現度衆生的願望。人都有度衆生的願望,你只是嘴裏說或者寄托于幾萬年以後,就沒有多大的意思了。應該是積極爭取,我要很快的度衆生,怎麼才能很快的度衆生啊,那你就得往生極樂,見佛聞法,在各個世界分身塵剎,分身到無量的世界當中去度衆生啊。見到彌陀之後,已經聞到彌陀說的法,也開悟了,你所給人講的都是正確的,最好的方法啊,會勸導他們都往生到極樂世界啊。一切衆生同生極樂,就是把人生,一個大悲劇變成了喜劇,把一個永別離變成了一個大團圓的開始。不然人人到了最後,最苦痛的時候,生離死別嘛,是個悲劇呀,將來變成喜劇啊,真正生到了極樂是永生了。而且有一個人去了極樂,他在那兒修持,加持他的眷屬,可以使得他的眷屬一個一個都得往生,實現在極樂世界大團圓啊。不然今生一切墜心的眷屬,一分手之後,將來誰認得誰啊,不會再認識了。

  古人說,「多生舅母肉,鼓打外婆皮」嘛,結婚哪,結婚辦喜事請客,鍋裏煮的剛殺的豬,是舅母的肉啊。結婚打的那個大鼓,鼓是外婆的皮,外婆所變的牛,牛皮扒下來,誰認識?誰都不認識了。永無相見之期,不但無相見之期,還在那吃她的肉,打她的皮。往生以後就不一樣了,你可以輾轉度脫啊,都度到極樂世界啊。善導大師是彌陀的化身啊,他說:「如來所以出興于世」,佛爲什麼要出現到世間呢?「唯說彌陀本願海」。他唯一要說的,就是阿彌陀佛發的大願海呀。現在《無量壽經》在海外得到了提倡,當然有不少人在念,這個很殊勝啊。佛就是要說彌陀大願之海,真正講彌陀大願的只有《無量壽經》啊。阿彌陀佛在世自在王如來住世時,是國王,是世饒王,然後出家了,發願,怎麼發的願?如何成功的?在《無量壽經》裏講的最清楚啊,這個經非常重要啊。那麼四十八願裏的第十七願,諸佛都要稱贊彌陀的大名,衆生聞了名之後,他們就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乃至只念十念,至誠心念十念,都可以往生。彌陀大願啊,是大願之王啊!

  佛號爲什麼有這麼大的功德呢?藕益大師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在你念的時候,名就召德啊。我們要修房子,上面有一個師傅,下面有一個徒弟。師傅喊:「我要水」,徒弟就把水給拿上去了。「我要瓦刀」,瓦刀就扔上去了。「我要灰」,灰就上去。只喊個名字,東西就來了,實物就來了嘛。道綽是淨土宗的叁祖,他講得最有意思,他說腳筋崴了,要治的話用木瓜,木瓜南方有,木瓜烤了之後來揉。過去中國的交通不方便,有的地方就沒有這個藥,怎麼辦呢?用自己的手在那兒揉,嘴裏念「木瓜,木瓜,木瓜」,好了。這不就是念個名字,就起到木瓜的作用嘛,這就是念的作用。念佛號「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這是從果上起修,淨土法門殊勝啊!因此,十念都可以往生啊。文殊菩薩也是同樣的「願共衆生,同生極樂」,這是度衆生最好的方法!!!

  底下這一段是文殊特殊的「一行叁昧」。文殊般若經講「一行叁昧」,是這樣講的,衆生只要「系心一佛」,把心就專門注意到一尊佛。有的人喜歡什麼佛都念一遍,什麼菩薩都要念一遍。今天是某個人過去的忌辰念點地藏菩薩吧,生了病念點藥師佛,有時有點事求觀音菩薩,有的時候念念佛求往生,什麼都要念一念,念得很雜呀。當然是有功德的,但是不專哪。文殊講的「一行叁昧」,就是叫你集中在一尊佛上,「專稱名號」。不要像密宗做觀,像禅宗去參念佛是誰啊,都不要去管。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學密的人就念一句咒,其實都是一樣的,名字跟咒嘛,名字是佛的名號,咒是佛的心印,都是同等的。我們不要淨說淨土宗,就好象密宗不好,淨土宗是密教的顯說,都是平等的。專稱名號,即于念中得見彼佛,在這一句一句念裏頭,你就見到彼佛,見到一切諸佛,這個把全文都引出來了,這是文殊大士的「一行叁昧」。

  什麼是一行呢?就是專心在一尊佛上。「大智宏深」,文殊是大智呀,這樣的「一行叁昧」,願共衆生往生極樂呀,大智宏大,很深奧啊。「文殊師利菩薩」,這一段就是拜文殊師利菩薩,贊歎文殊,觀想文殊特殊的功德。我們今天講文殊,當然他有很多很多的教化。比如「法華」裏頭,他度龍女,很快就把龍女度成佛了。七歲的龍女就在法華會上成佛,這都說明他有大的智慧啊。這段簡短的,把文殊主要的功德包括在裏頭了,我們進行了贊歎。這裏頭指出了自心和般若的重要,般若就是自心中所現出來的。自身像珠子,般若就是自己心放的光,珠子放光了,光出來先照誰?先把珠子照亮了嘛!所以我們修行者心放光,光又照本性,這就是修法上最大的,最直接的!不管是禅宗、是密宗、是淨土宗,禅宗就是開悟了,密宗就是開大圓滿成就啊,淨土宗就是證理一心啊,理一心也是如此啊,所以都是相通的。

  今天這段話呢,一方面是說我們紀念文殊菩薩,跟文殊菩薩結一個緣,從這裏頭,談到念佛,談到求生淨土。我常說的,修什麼都可以,都是好的,很少勸人家去改變,你這個不要修了,換一樣。如果老換來換去,就很麻煩了,你也不能安心修下去。最終一無所成,專心的修下去,修什麼都好。但現在已經是末法,五濁惡世,這個時候咱們衆生只有求生,不能不求生淨土!所以我在密宗道場,蓮花精舍,不是求其它世界呀,還是求生極樂世界,參禅也是一樣,大家都是求生極樂。不管修任何法門,不要換來換去的,而且要求生淨土。文殊都這樣嘛,「願共衆生同生極樂」,「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國」嘛。文殊菩薩都這麼發願,我們也應該發願。這裏頭我們知道般若的重要,知道往生的重要,今天紀念文殊菩薩啊,很積德。

  你們從五臺山回來,聽說這件事情沒有,在文革之前,一個福建和尚在五臺山碰見文殊菩薩,你們聽見沒有?你們到五臺山回來,今天又是文殊聖誕,我們談文殊菩薩。福建一個和尚,上了山之後,他就叁步磕一個頭,很虔誠,看見廟就進去,就禮拜。拜來拜去,拜到中間,看見一個地方,有一個小的圓門,寫著叁個字「金剛洞」。他就跑進去了,裏面很大,有大殿,有藏經樓,很多和尚,很多喇嘛,有七八百人,都在那很忙。他說先到大殿去看看吧,到大殿一看哪,大殿上只有佛的座,但是沒有佛。這倒很奇怪,有佛的座沒有佛,他就沒有頂禮,因爲他沒有看見佛嘛,就圍著佛的座繞了叁圈,也是禮貌。繞了之後,再去看看藏經樓,剛要出門,後面跑出一個小沙彌,就喊他「什麼什麼師先別走」,他很奇怪,怎麼這兒會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我師傅找你談談」。他就跟小和尚到後面去了,看到一位很老的人坐著在那兒,一看很有德,就很恭敬的頂禮。老人說:「叁步一個頭,你很辛苦了,到上面坐一坐,倒茶來給他喝」,這地方很好,他就請求:「我不想走了,在這裏挂單行不行?」老和尚說:「不行,你得回去」。他就問:「你們大殿上怎麼沒有佛啊」,「我這裏用不著」,這就是法身了,法身就離一切相了,到了法身境界,就不一定用形象來表示了,說「我這裏用不著」。後來就請老人做開示,告訴四句話,當時覺得普普通通。告訴他:「將來不久啊,廟裏頭沒有僧」啊,文革以前,「佛前沒有燈啊」。後來就出來了,他一心在拜,還差一點就拜完,天已經黑了,不能往前走了。

  正好呢,有一個西藏的在家人,住在上面,他就到了那個地方。藏人說:「正好你在我這吃,我招待你」,就供養他吃飯。兩人做飯的時候聊天,他就問:「你們五臺山有多少人,有沒有一千人?」藏人說:「哪裏有一千人哪,有人來打千佛齋,我們到各方面去湊,把所有地方的人都挖出來,只有七八百人哪」。福建的和尚說:「不對,我到了一個地方,它那兒就有七八百人,再湊上不就夠了」,藏人說:「哪有這個地方,沒有這個地方?」他說:「我都去了,叫金剛洞」,藏人就把旅遊導遊圖,還有古代的那些圖,都翻給他看,他看是沒有金剛洞,真查不出來,那兒有幾百人,廟很大呀,不能不標出來呀,沒有啊,這是怎麼回事?「你呀,我看你是碰見文殊菩薩了吧?」這句話一說,他坐不住了,本來很冷,預備吃飯睡覺了,覺也不睡了,飯也不吃了,連夜起來又去拜,大哭,感動了,真是見到文殊菩薩了。拜到天亮了,又拜到金剛洞那個地方,再找找不到了,後來他就下山了。

  臨走之前他到廟裏頭,跟他同鄉說了這件事情,就下山了。他福建同鄉就告訴了圓徹法師,圓徹法師現還在南方,這件事圓徹跟我說過,一個很有名的比丘也跟我說過,是真有其事。一看他寫的那幾句話,只有文殊才寫的出來呀,那四句話,我不記得了。這四句話一種意思呢,講的是普通佛教這些事,你橫著、豎著都能看,直著看也成文,直著看是說文革的事,未來的事。後來圓徹師知道後,去追那個和尚,沒追著。這些事就證明,確確實實文殊菩薩在那個地方。唐朝有一個人遇見金剛窟,現在還知道那個地方。也是在那兒遇見文殊菩薩,那個大概是金剛洞,見到文殊菩薩後進行了一些談話。就是現在你們去了之後,文殊還是有接,還是有送,但是往往不認識,不讓我們看得出來,看不出來也都結緣了。

  …

《文殊菩薩聖誕開示(黃念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