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法門的圓頓與漸次
--以《維摩诘經》與《諸法無行經》兩部經典爲討論範圍
遊祥洲
世界佛教友誼會 ( 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 ) 執行理事
前言
印順法師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中,曾將「文殊法門」單獨提出來討論。印順法師對于「文殊法門」的陳述,將是本文主要的討論基礎。雖然大乘佛教與「文殊菩薩」有關的經典相當多,但印順法師則明白地列舉了《維摩诘經》、《諸法無行經》、《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文殊師利問經》、《持心梵天所問經》、《文殊師利問菩提經》等多部經典,歸類爲「文殊法門」。1的確這許多部經典,它們都有一些共同的思想特色,有別于其它大乘經典。對于這些經典的思想特色,印順法師所陳述的重點,至少包括下列七項。2印順法師並且認爲,文殊法門具有梵天的色彩。3
在「文殊法門」所涉及的衆多經典之中,本文擬以鸠摩羅什所譯《維摩诘經》與《諸法無行經》兩部經典爲主要範圍,就下列十個重點,加以探討:
1. 從「深觀法性」切入。
2. 以正念爲修行的根本。
3. 空與業報並存的生命觀。
4. 藉假修真的理念。
5. 不二法門的契入。
6. 即煩惱而證菩提。
7. 即生活而修行----入音聲法門。
8. 善用方便。
9. 入一切諸佛法門。
10. 不動相法門。
本文將藉此逐層探討文殊法門的圓頓義與次第義。就筆者個人的研究而言,在文殊法門中,往往圓頓義與次第義交叉出現,有時圓頓中自有次第,而次第中亦不離圓頓。茲分述之。
1. 從「深觀法性」切入。
筆者以爲,文殊法門的根本特色,就是看任何事情,都要從「深觀法性」切入。在文殊法門的衆多經典中,處處可以看到這個特色。甚至于可以說,「深觀法性」是文殊法門的方法學基礎。
所謂「深觀」,當然有別于「淺觀」。看一件事情,如果只看表象,只從肉眼上去看,只在文字上做功夫,只繞著人類有限的世俗經驗打轉,對意識型態的型塑過程缺乏透視力,對「童年自我」的局限性缺乏反省力,這就是「淺觀」。相反地,「深觀」則是突破這一切的膚淺思惟,凡事透到裏子裏去觀察,也就是徹底地觀察到萬法的本質。
例如一般佛教徒,一談到貪、瞋、癡,第一個反應就是「叁毒」。事實確乎如此。因爲貪、瞋、癡,所以有種種煩惱,稱之爲「毒」,並不爲過。但這是表象。《諸法無行經》說:
貪欲之實性 即是佛法性 佛法之實性 亦是貪欲性
是二法一相 所謂是無相 若能如是知 則爲世間導4
這就是「深觀」。也就是從貪、瞋、癡的本質上來觀察貪、瞋、癡的生態。表面上「貪」是不善的,它是種種不善法的根源之一。但從本質上去看,「貪」其實是「匮乏經驗」的潛意識反映。從這一點來看,人的貪心起來的時候,其實是不由自己的,人在這個時候,其實是在對他自己的「匮乏經驗」做出不自覺的反應,換句話說,人在這個時候,還沒有從「匮乏經驗」的傷害中痊愈過來,因此,貪心生起之時,也就是「匮乏經驗」的傷痛複發之時。簡單地說,你是貪心的奴隸。這樣的人,是不是很值得同情呢?這是世間凡夫的常態。聖者所要覺悟的,,也就是覺悟這個真相。從這個角度來觀察貪心的煩惱生態,不但智慧增加了,慈悲心也增加了。這就是「深觀法性」。
《諸法無行經》又說:
雲何諸法性 畢竟無有礙 其性如涅槃 亦同于解脫5
這也就是說,唯有真正地深觀法性的內涵,才能夠達到無所挂礙的解脫境界。《諸法無行經》又有一段經文談到通達法性的重要: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滅業障罪,雲何滅業障罪?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見一切法性,無業無報,則能畢滅業障之罪。又文殊師利!若菩薩見貪欲際即是真際,見瞋恚際即是真際,見愚癡際即是真際,則能畢滅業障之罪。又文殊師利!若菩薩能見一切衆生性,即是涅槃性,則能畢滅業障之罪。6
在這一段經文中,明白地指出了,「見一切法性」是徹底消除業障的快捷方式。反之,如果不能通達法性,就會生起種種無謂的虛妄分別,然後造作種種業障。《諸法無行經》雲:
所以者何?若人自有所見,即能起業,無知無聞。凡夫愚人不知諸法畢竟滅相,故自見其身,亦見他人。以是見故,便起身口意業。是人妄見憶想分別,作是念:我是貪欲、瞋恚、愚癡。如是分別故,于佛法中出家學道。
複作是念:我是持戒修梵行人,我當越度生死,得于涅槃免諸苦惱。是人分別諸法:是善是不善,是應知、是應斷、是應證、是應修。所謂苦應見、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而複分別:一切諸行皆悉無常,一切諸行皆悉是苦,一切諸行皆叁毒熾然,我當疾舍此有爲法。常作如是思惟。于諸行中種種取相而生厭心,爾時便作是念:見諸行如是。是名見苦,惡厭諸行。是名斷集,分別諸行。見于滅谛,即作是念:我今見滅,是名證滅。我當修道,便至靜處,念如是法。作是念已,攝心定住。
是人先得厭心,今得定心,故于諸行中心便舍離,而自愧厭,不喜不樂。複作是念:我今于一切法中已得解脫,更無所作;我身已得阿羅漢道。是人命終之時,見受生處,即菩提中心生疑悔。以此疑故,命終之後,墮大地獄。何以故?是人于無生法中而分別故。7
這一段話是非常深刻的。因爲不明白法性,不明白一切法畢竟不生的本質,于是在種種無謂的虛妄分別中打轉,結果轉出一大堆自以爲是的「所知障」來。自以爲是大修行人,卻不自知這個念頭本身就是大障礙。佛法本來只是法藥,卻因爲不明白法性,結果法藥反而變成了「法執」,甚至于是另外一種鍍金的叁毒。
「深觀法性」的切入方式,貫穿了整部《諸法無行經》。一旦通達法性,整個佛法都活過來了。《諸法無行經》還有一段經文談到修持「四聖谛」的要領,經雲: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今雲何應觀四聖谛?
佛告文殊師利:若行者能見一切法即是無生性,是名見苦。若能見一切法不集不起,是名斷集。若能見一切法畢竟滅相,是名證滅。若能見一切法無所有性,是名修道。文殊師利!若行者能如是見四聖谛,是人不作如是分別:是法善,是法不善;是法應見,是法應斷,是法應證,是法應修,所謂苦應見、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
所以者何?凡夫所行貪欲瞋恚愚癡,行者見是法皆空無生無所有,不可分別。但積集虛妄,爾時于法無所取無所舍,于叁界中心無所礙,見一切叁界畢竟不生,見一切善不善法虛诳不實,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焰。行者見貪欲性即是涅槃性,瞋恚性即是涅槃性,愚癡性即是涅槃性。若能見一切法性如是,便于一切衆生之中不起憎愛。
所以者何?是行者不得是法,若生愛處若生憎處,安住虛空心中,乃至不見佛、不見法、不見僧,是則不見一切法。若不見一切法,于諸法中則不生疑,不生疑故則不受一切法。不受一切法故,則自寂滅。8
這段話說明了,即使是貪瞋癡叁毒,從法性上去看,也是空無自性的。空無自性的東西,你爲什麼要對它做出反應?你爲什麼要對它生起愛憎之心?修行修行,不是叫你跟自己的影子戰鬥,而是看清楚影子的真相。影子既然只是影子,所謂真相也就不必把它想成是什麼的東西了。了解一切法的本質都是空無自性的,當下就是涅槃,當下就是佛。行住坐臥、著衣吃飯,只要這一念心與空相應,當下四谛現前,你已經坐在金剛座上呀!
《維摩诘經》〈弟子品〉也有一段話談到了「法」的本質,其中特別強調「法無戲論,畢竟空故」。9法的本質是「畢竟空」,因此法無定法,也無有一法可得可說。任何世俗的言說,都只是方便說。如果在語言文字上起了執著,那便是「戲論」。唯有深觀法的本質,在正覺之路上,才能夠避免一切的錯謬顛倒。也唯有隨時隨地保持這種「深觀法性」的態度,才能夠真正安住于「叁叁昧」之中。究竟處,甚至于連「一切觀行」都要放下,如此才能夠得大自在。
《維摩诘經》〈菩薩品〉中還有一段話談到了「如」的理念。10「如」是「法性」的異名。經中以「如」來說明彌勒菩薩得到授記的本質,既是「如」,則彌勒與衆生無二無別。因爲彌勒也好,衆生也好,本來就具有覺悟的能力,在這一點上,二者是毫無差別的。如果把菩提當做是一種外來的東西,那根本就不是菩提。因此,從彌勒與衆生一如無二的角度來看,任何一位菩薩得到授記,都不應該生起「有所得心」,也就是「增上慢」。如果一個人成爲大菩薩,或是成佛,在心態上有任何「優越感」,那麼這個「優越感」的本身,豈不就是另外一堆貪瞋癡的精致結晶嗎?
這就是「深觀法性」的妙用。整個文殊法門的圓頓要義,必須從這裏切入。
文殊法門「深觀法性」的內涵,與阿含聖典所發揮的「緣起」,本質上並無差別。從某一方面說,「緣起」乃是甚深甚深法性之根本原理。大乘經典如《華嚴經》,廣明法界緣起觀,把「一多相即」的深義發揮無遺,這與文殊法門「深觀法性」的精神亦無二致。
2. 以正念爲修行的根本。
文殊法門的圓頓要義,固在于「深觀法性」,而其平實淺易的入手處,則在于修持「正念」。《維摩诘經》〈觀衆生品〉雲:
又問:欲度衆生,當何所除?答曰:欲度衆生,除其煩惱。
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答曰:當行正念。
又問:雲何行于正念?答曰:當行不生不滅。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又問:善不善孰爲本?答曰:身爲本。又問:身孰爲本?答曰:欲貪爲本。又問:欲貪孰爲本?答曰:虛妄分別爲本。又問:虛妄分別孰爲本?答曰:顛倒想爲本。又問:顛倒想孰爲本?答曰:無住爲本。又問:無住…
《文殊法門的圓頓與漸次--以《維摩诘經》與《諸法無行經》兩部經典爲討論範圍(遊祥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