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丁叁、增上意樂清淨地願。丁四、果。丁五、願勝利。丁六、暫一誦持願文善根,回向勝利。)
丁一、願前方便
有十二頌:即第一句至第四十八句。
釋文謂于十二頌後,接誦「普隨一切如來學,善能開演其賢行;善能清淨其智行,畢竟圓滿菩提行。」四句頌文,便能總攝一切願義。
丁二、勝解行地願
有十五頌:即第四十九句至第一百零八句。
丁叁、增上意樂清淨地願。丁四、果
有十九頌:即第一百零九句至第一百八十四句。
〔此合初地極喜地,至第十一地普光地而說。〕
丁五、願勝利
有八頌:即第一百八十五句至第二百一十六句。
丁六、暫一誦持願文善根,回向勝利
有六頌:即第二百一十七句至第二百四十句。
所余二頌,彼疏釋爲亦名回向。又彼疏中,門類總義,與前二疏,多分相同。莊嚴賢師所疏總義,與前二疏亦同。
上來俱是梵土諸疏所說理趣,藏土亦有數種疏釋,唯從上引諸疏所說,刪易字句,不現余文。至尊達喇那答及遍知力熾炎光二師所譯,雖略廣大,前者多專約上地說,有多釋法,不合余論。後者多分沿襲釋迦知識疏義,而以經文分諸章節,強與十地及十度合,亦與一切清淨大論釋法難通;尤以所說和合十地一切道次,當知唯能略等其相,難如實合。今于彼等,亦不意樂廣破廣立,唯由顯說自內宗法,而令了知諸余建立。
乙叁、正釋經義,有四:(丙一、成就願因,積集淨治修學次第(7)。
丙二、正修菩薩願之次第。丙叁、作意思惟此願勝利。丙四、誦持文等一切勝利。)
丙一、成就願因,積集淨治修習次第,有七:
修此願者,應依金洲大師、阿底峽尊者所訂儀軌,謂當淨除所住宅舍,設身、語、意叁種所依(8)。端嚴陳設,以無谄曲隨力所備諸種供物,如理威儀,住安穩座。先當起修觀緣無常、諸惡趣苦、生死過等,及緣有情觀修慈、悲、喜、舍四種無量,調練心已。次修歸依及發心等,決定令與相續和合。若瑜伽人其根慧利,即于此時,應以十方無邊剎中現住諸佛、諸菩薩衆,于其淨土莊嚴之中,各自安住所住本處爲所緣境。諸初業者無此力能,爲于所緣易顯現故,依止菩提道次第所說教授,令其觀想資糧田等,起猛信樂所歸依處,于自周圍所住有情,勵力生起慈心、悲心,即由此中起修七支。此七支者,名爲修習積集資糧、淨治罪障。
(丁一、敬禮支。丁二、供養支。丁叁、悔罪支。丁四、隨喜支。丁五、勸轉*輪支。丁六、請不涅槃支。丁七、回向支。)
丁一、敬禮支,有四:戊一、叁門合禮。戊二、身禮。戊叁、意禮。戊四、語禮。)
戊一、叁門合禮(第一至第四句)
所有十方世界中, 遊于叁世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 遍禮一切悉無余。
此非唯以一方世界(9),或一時分佛爲所緣(10)。謂于所有一切住于十方,過去世中已興于世、未來世中當興于世、現在世中出興于世,人中師子(11)諸佛如來爲所緣已。非是隨逐世間而轉,依于至誠,以「清淨身語意」(12)叁門恭敬作禮。又禮一佛,尚能獲得無量福德!況複緣禮爾許諸佛。
戊二、身禮(第五至第八句)
以彼賢行爲願力, 一切如來意現前,
一身複現剎塵身, 一一遍禮剎塵佛。
「彼賢行」者,謂歸依處一切賢行。言「賢行」者,謂其功德。于彼功德引起信力,所有「願力」以爲等起(13),普于一切方時(14)所攝諸佛如來,「意」緣其境如「現」在「前」(15),爲作禮時,化現自身與諸剎土微塵數等,五輪據地(16),清淨頂禮。又一身禮(17)尚能感得廣大福德,況複能以爾許身禮,得福尤大。
戊叁、意禮(第九至第十二句)
于一塵中塵數佛, 各住菩薩衆會中,
無盡法界亦複然, 我信諸佛皆充滿。
謂于一一極微塵中,有與一切塵數同等諸佛,各自安住菩薩眷屬圍繞中間。如是相狀,爲從與彼法界真性(18)平等安住如來心中,無二智所遊戲示現,盡虛空界無不周遍。故我深信,一切法界亦皆充滿如是之身及莊嚴剎,由是因緣,信受不可思議功德(19)。
戊四、語禮(第十叁至第十六句)
諸功德海贊無盡, 普以音支大海聲,
稱揚一切佛功德, 我今贊歎諸善逝。
諸歸依處一切功德,有如大海。贊美無盡音「支」,謂因;能造音者(20),即舌颚等。化出衆多舌颚等已,出和順聲,普于諸佛稱揚一切無邊功德。「我今贊歎一切善逝」(21):此于音支,釋舌颚等,是依至尊大自性說;釋迦知識疏中亦如是說。余疏有謂是音功德(22)。
丁二、供養支,有二:(戊一、有上供、戊二、無上供。)
戊一、有上供(23)(第十七至第二十四句)
以諸妙華妙華鬘, 伎樂塗香勝傘蓋,
最勝燈明妙燒香, 我悉供養諸如來。
諸妙衣服最勝香, 末香積等妙高峰,
一切最勝莊嚴具, 我悉供養諸如來。
「華、華鬘、伎樂、塗香、傘蓋、燈明、燒香、衣服、勝香」,如是諸名易解不釋。言「妙」、言「勝」者:謂花爲首,一一皆是人天處中,所有顔色、形相、香味、莊嚴、無邊豐足,衆多種類不可思議,如是妙勝,供獻如來。言「末香積等妙高峰」者:謂以妙香爲末,可散可燒,即以此末積爲包等,或與繪造中圍(24),粉色和合,次第高廣,有如妙高峰狀(25)。言「一切最勝莊嚴具」者:謂花爲例,一一皆是種種莊嚴,如以純一花質所編。若傘蓋、若幢幡、若幰帳、若無量宮、若寶座、若彩繸等種種形狀及放光等,化爲衆多,即以如是一切最勝莊嚴具而作供養。如是于花,所余鬘等如應而合(26)。
戊二、無上供(27)(第二十五至第二十八句)
所有無上廣大供, 我悉勝解諸如來,
深心信受賢行力, 頂禮供養諸如來。
若諸菩薩具足神境(28)及叁摩地(29)廣大威力,隨有所供,皆成「無上」。謂能化現(30)衆多勝妙,世間所無一切什物故。有如賢瓶、隨欲妙樹、如意摩尼等,暫一思惟,便有無邊承事什物,又興無邊正法音聲、贊歎音聲,普遍充滿一切佛剎,故名「廣大」。如是,自亦化爾許身而作供養。言「深心信受賢行力」者,謂等起殊勝,于彼一切應供養境,勵力生起深恭敬心,發清淨信,複求現證彼等上位,發深欲信(31)以爲等起,然後爲作頂禮、供養(32)(33)。
丁叁、悔罪支(第二十九至第叁十二句)
我由貪瞋癡增上, 從身語意之所起,
諸所造作惡不善, 一切我今別別悔。
貪瞋癡叁增上力故,以爲其因,身語意叁爲其所依,諸惡不善爲其自性,所作製罪、性罪之相,〔參看戒品纂釋〕或由自作,或教他作,見作隨喜,所有一切應悔除法。謂怖異熟(34),起悔愧心(第一力),護當來心(第二力),信歸依境有從惡果濟拔力能(第叁力),通達罪惡叁輪(35)無性(第四力),由彼四力圓滿無阙,別別悔除(36)(37)。
丁四、隨喜支(第叁十叁至第叁十六句)
十方一切佛菩薩, 獨覺有學及無學,
一切趣中諸有情, 所有福善我隨喜。
十方所住諸佛如來、諸菩薩衆,一切獨覺(38),有學、無學諸聲聞衆,及諸異生(39)。如是五者,于其一切福善聚積,(我)有如貧兒獲得寶藏,以至誠心,熏修隨順,歡喜忻樂(40)。
丁五、勸轉*輪支(第叁十七至第四十句)
十方所有世間燈, 現證菩提得無滯,
我今勸請諸世尊, 轉于無上妙*輪。
十方剎中諸佛世尊,照滅世間一切衰敗,故號爲「燈」。彼諸世尊現等正覺(41),獲得無滯無礙智已(42),經時不久,于彼一切化爾許身,勸轉深廣無上*輪(43)。
丁六、請不涅槃支(第四十一至第四十四句)
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合掌而勸請,
利樂一切有情故, 唯願久住剎塵劫。
十方剎中(諸佛)若有欲示涅槃相者,(我悉)化無量身合掌勸請。普爲生起一切有情未來利益、現前安樂故(44),唯願安住等諸剎土微塵數劫,(請)不般涅槃(45)。
丁七、回向支(第四十五至第四十八句)
敬禮供養悔露罪, 隨喜勸轉請常住,
盡我所積少善根, 一切回向大菩提。
上來所說「敬禮」六支,諸善爲首一切善根(46),共諸有情,以猛樂欲,回向圓滿大菩提因(47)。
又諸罪障,爲能障礙如實成就;後說諸願,此能淨治。一切福善,爲能如實成就諸願順緣,此展轉增,永無窮盡,定應此爲成就願因。如是七支能成叁事:謂淨罪障、積福資糧、增長善根令無窮盡。若能以此爲前行事,便能成就後說諸願,故極切要(48)。
丙二、正修菩薩願之次第,有叁:(丁一、修習勝解行地願之次第。丁二、修習聖者菩薩地願之次第。丁叁、感得願果之量。)
初複有十:(戊一、修治意樂清淨。戊二、不忘菩提心之道。戊叁、不染加行。戊四、利益有情。戊五、被服铠甲。戊六、會遇同分菩薩。戊七、令善知識歡悅。戊八、一切如來,皆現在前。戊九、攝持正法。戊十、得無盡藏。)
戊一、修治意樂清淨,有叁:(己一、修治供養如來,及令如來意趣圓滿意樂。己二、修治佛土意樂。己叁、修治一切有情安樂增上意樂。)
己一、修治供養如來,及令如來意趣圓滿意樂(49)
(第四十九至第五十二句)
供養過去一切佛, 現住十方世界佛,
未來意樂速圓滿, 依次現證佛菩提。
謂以敬禮等善根爲首,乃至自身、資財、叁世善根,供獻往昔過去已興世佛、現住十方世界諸佛。于諸佛前,思惟興起普賢供雲令其歡悅,恒時供養,如是發願。言「未來」者,謂諸趣入叁乘道中,于未來世,當得成佛。
(如後文十地經論第二…
《聖者賢行願王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