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賢行願王釋義▪P6

  ..續本文上一頁大願中所說,叁佛菩提。)

  既供獻已,得令彼等成佛順緣,圓滿無阙。所言「意樂」者,謂其意趣。畢竟圓滿彼意趣已,依次得到佛地究竟。如是發願,是名于彼趣入道中有學、無學施舍善根之法。其余生中,亦能如是施舍之願,當知如後所說諸願。

  己二、修治佛土意樂(第五十叁至第五十六句)

  所有十方諸剎土, 願皆廣大極清淨,

  于中菩提樹王下, 諸佛佛子鹹充滿。

  此亦如前,能以自身、資財,及諸善根,施舍十方諸器世間,願諸剎土所有礫石、荊棘、磚瓦、株杌、殘椿、及谷坑等一切過失,令其清淨。大地成爲摩尼自性,諸隨欲樹以爲林苑,八功德海,七寶爲山,無量宮殿,摩尼座等,尊貴豐足,有如極樂莊嚴淨土。于其中間菩提樹王之下,有諸如來及諸佛子一切菩薩之所充滿,此以施舍器世間法爲其主要。

  

  己叁、修治一切有情安樂增上意樂(第五十七至第六十句)

  

  十方所有諸有情, 願無疾病常安樂,

  衆生法利悉順成, 所有意望亦成滿。

  此亦如前,能以自身及資財等,施舍十方世界六趣所攝盡其所有諸有情已,願令彼等無有疾病。言「無疾病」者:謂如契經多處所顯,或雲疾病、或雲愁憂、或雲惱壞,皆是總標生死之苦及彼苦因、業與煩惱。故今願令離生死苦及其因已,身心成就圓滿安樂;複願衆生成辦所求合法義利,一切順緣如意成就;又願衆生當來獲得佛位意望亦能成滿。此以施舍有情趣入多種道法(50)爲其主要。又此亦是修治慈所緣(常安樂)、修治悲所緣(離憂苦)、修治希求利他意樂方便(51)。(第叁句、第四句)。

  戊二、不忘菩提心之道,有五:(己一、憶念本生,常得出家。己二、不毀壞戒。己叁、隨各別有情言音而爲說法。己四、相續調柔、勤修六度。己五、斷除罪障。)

  己一、憶念本生,常得出家(第六十一至第六十四句)

  我爲修行菩提行, 一切趣中念本生,

  諸余生中受生死, 願我常得趣出家。

  若如上說,爲令成辦他有情利,自應證得正等覺位。此最勝因:由我修行發菩提心,增長菩提心所有賢行。爲修行故,人天等趣,在在所生,爾時獲得如念宿住(52),能念一切轉受余生(53)。以此力故,一切生中,展轉領受諸生死時(從生至死,于其中間),憶念處在居家過患、出家勝利,恒趣出家。是謂有如不動苾刍,發如是心:我行一切菩薩行時,乃至尚未成正等覺,唯一求得苾刍(即比丘)依身。此中主要,乃至未得大地中間(未登地前),多分能由在家過失障菩提心,故其中間一切余生,願常出家,此爲不忘菩提心第一因。

  己二、不毀壞戒(第六十五至第六十八句)

  我隨一切如來學, 畢竟圓滿其賢行,

  戒行清淨無汙垢, 恒不毀犯無過行。

  一切余生受持願心,及趣入心(54)。

  初謂隨學叁世一切如來,後謂畢竟圓滿普賢之行,此所依者,謂叁種戒(55)。

  思惟自利而不毀犯不染、有染諸罪過失,而行正行如是菩提趣入律儀清淨願者,爲不忘菩提心第二因。

  己叁、隨各別有情言音而爲說法(第六十九至第七十二句)

  天語龍語藥叉語, 鸠盤荼語及人語,

  所有諸趣一切語, 我以諸音爲說法。

  謂以天、龍、藥叉(56)、鸠盤荼(57)、人等各別趣中,各自語言爲說法願;又複于自所生趣中,以其語言而爲說法。如受一種人天依身,複以各別國土,各別種姓,諸種言音爲其說法。言「說法」者,謂說大乘法。以要言之,願善顯揚大乘法者,爲不忘菩提心第叁因。

  己四、相續調柔、勤修六度(第七十叁至第七十四句)

  淳善精勤修諸度, 恒不忘失菩提心。

  言「淳善」者:謂相續調柔,此即安住種性功德願。當知大乘種性雖有多說,然如經言,要以上品慈愍爲性,相續調柔。言「精勤修諸度」者:謂六度行,未知今知,已知不壞,複令展轉向上增長,名精勤修。以要言之,願常安住大乘種性修學其行,爲不忘菩提心第四因。自此已上叁頌有半,名爲成就發菩提心順緣能治品願(58)。

  己五、斷除罪障(第七十五至第七十六句)

  

  所有諸罪能爲障, 願皆清淨悉無余。

  所言「罪」者:謂四黑法等諸隕墜罪。所言「障」者:謂謗大乘等(59)諸種業障,邪見、我慢等諸煩惱障。以要言之,願勤清淨障礙生起大乘正道一切罪障,名爲斷除發菩提心所治品願(60)。

  戊叁、不染加行(第七十七至第八十句)

  業與煩惱諸魔事, 世間趣中得解脫,

  猶如蓮華不著水, 日月經行不滯空。

  謂如有漏善與不善諸不動「業」(61),愛、取、有等諸種「煩惱」,貪著愛味五妙欲味(62),或複由他能作障礙利益自法諸種「魔事」(63)。

  

  如是叁事,受生流轉爲牽引因,(如何于)諸世界中,隨生何趣亦能解脫此叁過患:一者、令此叁過無有氣力堪能障道。二者、非唯令此叁過不能障道,便自喜足。愍有情事,願增上力數數受生,于生死中,不希酬報(64)。

  前者有如蓮從水生,而不著水,名爲不染;後者有如日月除世間暗,無有厭倦,經行虛空,不滯虛空。

  勝解行位,雖無力能斷叁過根,然應受生于生死時,令其不堪能障礙道,此亦小乘聖者所能,不應喜足。故于此中,又複應有爲利他故,受生生死無厭倦願。

  戊四、利益有情(第八十一至第八十四句)

  盡剎土量諸方所, 息滅惡趣一切苦,

  善能安處有情樂, 一切趣中行利益。

  謂盡所有虛空盡際,剎土量中,豈唯一方?所有十方一切有情,以惡趣苦(65)而爲上首。一切生死之苦亦令息滅。複善安處一切有情具足人天增上生樂,非唯爾所便自喜足,一切趣中各隨所應,各依所宜,方便引入于大菩提,成就有情究竟利益。此與上文(即第五十七至第六十句)所說略異。前者,唯是現在信樂諸余生中如是行願,此一頌文義雖如前,然由慈愍與願增上力故,故思受生衆多趣中,成辦有情諸義利願。又此亦是勝解行位,與諸已登大地菩薩得生自在,于世界中示現種種生死不同。

  戊五、被服铠甲(第八十五至第八十八句)

  畢竟圓滿菩提行, 趣入隨順有情行,

  極善開演其賢行, 盡未來劫普修行。

  爲令證得無上菩提,自內圓滿二資糧(66)行。「隨順一切有情」根行(67)、界行(68)、及隨眠行(69)而開發之,令諸有情趣入大乘。「極善開演」:表普賢行一切理趣大乘正法。如是叁行,于盡未來一切劫中,無有厭倦而普修行,是即名爲「被服铠甲」。

  又此經文多次顯現,若菩提行,若賢行,所訓釋義衆多不同。要隨各自所在分位,別釋其義,此亦依據梵土智者所造釋論,當知此中訓釋經文,與此相同尚有多處(70)。

  戊六、會遇同分菩薩(第八十九至第九十二句)

  所有與我等行行, 願得常與彼共住,

  身業口業及意業, 同行同願而修行。

  與我修行菩提之行,同分等行一切菩薩,乃至證得上位中間,一切生中常與會遇。既會遇已,身口意業至極清淨,互友互助,歡悅親附,以大殷勤同普賢行,或複同願而正修行,是名會遇修大乘道勝助伴願。

  戊七、令善知識歡悅(第九十叁至第九十六句)

  所有益我善知識, 爲我顯示其賢行,

  我願常與彼會遇, 于彼從不拂其心。

  言「益我善知識」者,謂依悲愍,以無染心(71)爲我顯示大乘正道諸善知識,彼善知識爲我開示、講演、教授普賢行法,乃至未證菩提中間,我常得與彼等會遇。既會遇已,從不暫一拂逆其心,亦不暫發不悅意語,專一成辦意樂加行,令其歡悅。此中專明永不離失如理依止大乘功德勝善知識,義至切要。

  戊八、一切如來皆現在前(第九十七至第一百句)

  佛子所繞諸世尊, 我常現前親面對,

  盡未來劫無厭倦, 皆爲興起廣大供。

  謂菩薩衆所繞世尊,即十方佛最勝化身。我由淨眼(72),于彼一切能爲現前所行境界,以清淨心矚見諸佛土。言「盡未來劫」等者,謂于一切,乃至當詣菩提道場諸佛世尊,我無厭倦,發勤精進現前供養(73)。

  又複能以陀羅尼力、叁摩地力、及神境力,興起廣大不現前供,令其歡悅。如前所明二頌文義:初爲顯示如理依止演大乘道諸善知識,其等流果得法流定(74);次爲顯示親面參觐最勝化身,便能獲得受教授等,故極切要。

  戊九、攝持正法(第一○一至第一○四句)

  攝持一切佛正法, 普能光顯菩提行,

  極善淨治其賢行, 盡未來劫常修行。

  謂于佛說十二分教(75)所有法蘊、(76)文句義理,獲得不忘陀羅尼門(77),悉能攝持。于其無上菩提行中大乘教法(78),普能爲他光顯開示。普賢行中大乘證法(79),自他相續皆能長養,極善淨治彼違逆品,令其清淨。盡于未來一切劫中,修行無厭。陳那釋雲:「此文初句:謂自攝持正法文義。其第二句:謂是爲他開示教法。其第叁句:謂于相續長養證法,而正加行。」

  此密意說:資糧道位(80),獲得法陀羅尼、義陀羅尼、忍陀羅尼、咒陀羅尼已,總持不忘諸法文義,便有攝持佛法力能(81)。

  戊十、得無盡藏(第一○五至第一○八句)

  亦能流轉諸有中, 所獲福智皆無盡,

  方便勝慧定解脫, 成諸功德無盡藏。

  謂于一切欲有、色有、無色有中,(82)流轉(83)受生,亦能獲得福智資糧,無邊無盡。又于種種教化有情方便(84)、種種悟入真性勝慧、種種功德所引發定、種種如幻解脫,巧練磨已,當證無邊一切功德無盡寶藏。此中密意,謂于初一無數大劫,至加行道世第一法(85)資糧圓滿。數數能于無余大乘正道行相,巧練磨已,自在純熟,自內無間,從此證得大乘見道(86),畢竟獲得當證真性現觀獅子奮迅等叁…

《聖者賢行願王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