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圣者贤行愿王释义▪P6

  ..续本文上一页大愿中所说,三佛菩提。)

  既供献已,得令彼等成佛顺缘,圆满无阙。所言「意乐」者,谓其意趣。毕竟圆满彼意趣已,依次得到佛地究竟。如是发愿,是名于彼趣入道中有学、无学施舍善根之法。其余生中,亦能如是施舍之愿,当知如后所说诸愿。

  己二、修治佛土意乐(第五十三至第五十六句)

  所有十方诸剎土, 愿皆广大极清净,

  于中菩提树王下, 诸佛佛子咸充满。

  此亦如前,能以自身、资财,及诸善根,施舍十方诸器世间,愿诸剎土所有砾石、荆棘、砖瓦、株杌、残椿、及谷坑等一切过失,令其清净。大地成为摩尼自性,诸随欲树以为林苑,八功德海,七宝为山,无量宫殿,摩尼座等,尊贵丰足,有如极乐庄严净土。于其中间菩提树王之下,有诸如来及诸佛子一切菩萨之所充满,此以施舍器世间法为其主要。

  

  己三、修治一切有情安乐增上意乐(第五十七至第六十句)

  

  十方所有诸有情, 愿无疾病常安乐,

  众生法利悉顺成, 所有意望亦成满。

  此亦如前,能以自身及资财等,施舍十方世界六趣所摄尽其所有诸有情已,愿令彼等无有疾病。言「无疾病」者:谓如契经多处所显,或云疾病、或云愁忧、或云恼坏,皆是总标生死之苦及彼苦因、业与烦恼。故今愿令离生死苦及其因已,身心成就圆满安乐;复愿众生成办所求合法义利,一切顺缘如意成就;又愿众生当来获得佛位意望亦能成满。此以施舍有情趣入多种道法(50)为其主要。又此亦是修治慈所缘(常安乐)、修治悲所缘(离忧苦)、修治希求利他意乐方便(51)。(第三句、第四句)。

  戊二、不忘菩提心之道,有五:(己一、忆念本生,常得出家。己二、不毁坏戒。己三、随各别有情言音而为说法。己四、相续调柔、勤修六度。己五、断除罪障。)

  己一、忆念本生,常得出家(第六十一至第六十四句)

  我为修行菩提行, 一切趣中念本生,

  诸余生中受生死, 愿我常得趣出家。

  若如上说,为令成办他有情利,自应证得正等觉位。此最胜因:由我修行发菩提心,增长菩提心所有贤行。为修行故,人天等趣,在在所生,尔时获得如念宿住(52),能念一切转受余生(53)。以此力故,一切生中,展转领受诸生死时(从生至死,于其中间),忆念处在居家过患、出家胜利,恒趣出家。是谓有如不动苾刍,发如是心:我行一切菩萨行时,乃至尚未成正等觉,唯一求得苾刍(即比丘)依身。此中主要,乃至未得大地中间(未登地前),多分能由在家过失障菩提心,故其中间一切余生,愿常出家,此为不忘菩提心第一因。

  己二、不毁坏戒(第六十五至第六十八句)

  我随一切如来学, 毕竟圆满其贤行,

  戒行清净无污垢, 恒不毁犯无过行。

  一切余生受持愿心,及趣入心(54)。

  初谓随学三世一切如来,后谓毕竟圆满普贤之行,此所依者,谓三种戒(55)。

  思惟自利而不毁犯不染、有染诸罪过失,而行正行如是菩提趣入律仪清净愿者,为不忘菩提心第二因。

  己三、随各别有情言音而为说法(第六十九至第七十二句)

  天语龙语药叉语, 鸠盘荼语及人语,

  所有诸趣一切语, 我以诸音为说法。

  谓以天、龙、药叉(56)、鸠盘荼(57)、人等各别趣中,各自语言为说法愿;又复于自所生趣中,以其语言而为说法。如受一种人天依身,复以各别国土,各别种姓,诸种言音为其说法。言「说法」者,谓说大乘法。以要言之,愿善显扬大乘法者,为不忘菩提心第三因。

  己四、相续调柔、勤修六度(第七十三至第七十四句)

  淳善精勤修诸度, 恒不忘失菩提心。

  言「淳善」者:谓相续调柔,此即安住种性功德愿。当知大乘种性虽有多说,然如经言,要以上品慈愍为性,相续调柔。言「精勤修诸度」者:谓六度行,未知今知,已知不坏,复令展转向上增长,名精勤修。以要言之,愿常安住大乘种性修学其行,为不忘菩提心第四因。自此已上三颂有半,名为成就发菩提心顺缘能治品愿(58)。

  己五、断除罪障(第七十五至第七十六句)

  

  所有诸罪能为障, 愿皆清净悉无余。

  所言「罪」者:谓四黑法等诸陨坠罪。所言「障」者:谓谤大乘等(59)诸种业障,邪见、我慢等诸烦恼障。以要言之,愿勤清净障碍生起大乘正道一切罪障,名为断除发菩提心所治品愿(60)。

  戊三、不染加行(第七十七至第八十句)

  业与烦恼诸魔事, 世间趣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着水, 日月经行不滞空。

  谓如有漏善与不善诸不动「业」(61),爱、取、有等诸种「烦恼」,贪着爱味五妙欲味(62),或复由他能作障碍利益自法诸种「魔事」(63)。

  

  如是三事,受生流转为牵引因,(如何于)诸世界中,随生何趣亦能解脱此三过患:一者、令此三过无有气力堪能障道。二者、非唯令此三过不能障道,便自喜足。愍有情事,愿增上力数数受生,于生死中,不希酬报(64)。

  前者有如莲从水生,而不着水,名为不染;后者有如日月除世间暗,无有厌倦,经行虚空,不滞虚空。

  胜解行位,虽无力能断三过根,然应受生于生死时,令其不堪能障碍道,此亦小乘圣者所能,不应喜足。故于此中,又复应有为利他故,受生生死无厌倦愿。

  戊四、利益有情(第八十一至第八十四句)

  尽剎土量诸方所, 息灭恶趣一切苦,

  善能安处有情乐, 一切趣中行利益。

  谓尽所有虚空尽际,剎土量中,岂唯一方?所有十方一切有情,以恶趣苦(65)而为上首。一切生死之苦亦令息灭。复善安处一切有情具足人天增上生乐,非唯尔所便自喜足,一切趣中各随所应,各依所宜,方便引入于大菩提,成就有情究竟利益。此与上文(即第五十七至第六十句)所说略异。前者,唯是现在信乐诸余生中如是行愿,此一颂文义虽如前,然由慈愍与愿增上力故,故思受生众多趣中,成办有情诸义利愿。又此亦是胜解行位,与诸已登大地菩萨得生自在,于世界中示现种种生死不同。

  戊五、被服铠甲(第八十五至第八十八句)

  毕竟圆满菩提行, 趣入随顺有情行,

  极善开演其贤行, 尽未来劫普修行。

  为令证得无上菩提,自内圆满二资粮(66)行。「随顺一切有情」根行(67)、界行(68)、及随眠行(69)而开发之,令诸有情趣入大乘。「极善开演」:表普贤行一切理趣大乘正法。如是三行,于尽未来一切劫中,无有厌倦而普修行,是即名为「被服铠甲」。

  又此经文多次显现,若菩提行,若贤行,所训释义众多不同。要随各自所在分位,别释其义,此亦依据梵土智者所造释论,当知此中训释经文,与此相同尚有多处(70)。

  戊六、会遇同分菩萨(第八十九至第九十二句)

  所有与我等行行, 愿得常与彼共住,

  身业口业及意业, 同行同愿而修行。

  与我修行菩提之行,同分等行一切菩萨,乃至证得上位中间,一切生中常与会遇。既会遇已,身口意业至极清净,互友互助,欢悦亲附,以大殷勤同普贤行,或复同愿而正修行,是名会遇修大乘道胜助伴愿。

  戊七、令善知识欢悦(第九十三至第九十六句)

  所有益我善知识, 为我显示其贤行,

  我愿常与彼会遇, 于彼从不拂其心。

  言「益我善知识」者,谓依悲愍,以无染心(71)为我显示大乘正道诸善知识,彼善知识为我开示、讲演、教授普贤行法,乃至未证菩提中间,我常得与彼等会遇。既会遇已,从不暂一拂逆其心,亦不暂发不悦意语,专一成办意乐加行,令其欢悦。此中专明永不离失如理依止大乘功德胜善知识,义至切要。

  戊八、一切如来皆现在前(第九十七至第一百句)

  佛子所绕诸世尊, 我常现前亲面对,

  尽未来劫无厌倦, 皆为兴起广大供。

  谓菩萨众所绕世尊,即十方佛最胜化身。我由净眼(72),于彼一切能为现前所行境界,以清净心瞩见诸佛土。言「尽未来劫」等者,谓于一切,乃至当诣菩提道场诸佛世尊,我无厌倦,发勤精进现前供养(73)。

  又复能以陀罗尼力、三摩地力、及神境力,兴起广大不现前供,令其欢悦。如前所明二颂文义:初为显示如理依止演大乘道诸善知识,其等流果得法流定(74);次为显示亲面参觐最胜化身,便能获得受教授等,故极切要。

  戊九、摄持正法(第一○一至第一○四句)

  摄持一切佛正法, 普能光显菩提行,

  极善净治其贤行, 尽未来劫常修行。

  谓于佛说十二分教(75)所有法蕴、(76)文句义理,获得不忘陀罗尼门(77),悉能摄持。于其无上菩提行中大乘教法(78),普能为他光显开示。普贤行中大乘证法(79),自他相续皆能长养,极善净治彼违逆品,令其清净。尽于未来一切劫中,修行无厌。陈那释云:「此文初句:谓自摄持正法文义。其第二句:谓是为他开示教法。其第三句:谓于相续长养证法,而正加行。」

  此密意说:资粮道位(80),获得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忍陀罗尼、咒陀罗尼已,总持不忘诸法文义,便有摄持佛法力能(81)。

  戊十、得无尽藏(第一○五至第一○八句)

  亦能流转诸有中, 所获福智皆无尽,

  方便胜慧定解脱, 成诸功德无尽藏。

  谓于一切欲有、色有、无色有中,(82)流转(83)受生,亦能获得福智资粮,无边无尽。又于种种教化有情方便(84)、种种悟入真性胜慧、种种功德所引发定、种种如幻解脱,巧练磨已,当证无边一切功德无尽宝藏。此中密意,谓于初一无数大劫,至加行道世第一法(85)资粮圆满。数数能于无余大乘正道行相,巧练磨已,自在纯熟,自内无间,从此证得大乘见道(86),毕竟获得当证真性现观狮子奋迅等三…

《圣者贤行愿王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