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修行功德力, 普能遍滿大慈力。
普遍賢善福德力, 無有滯礙大智力,
般若方便靜慮力, 大菩提力皆引發。
第一力者:道中趣進,七地已後,至極速疾,剎那剎那依于神境,于諸佛土作供養等速疾能達,安立有情成熟解脫力至速疾,是名「普遍速疾神境力」。
第二力者:非唯叁乘爲所共許,于其所有無量世界無邊有情,隨種種界,隨種種根,種種意樂,以其所有如海種種諸乘,從一切門令諸有情安處大乘,是名「乘力」。
第叁力者:如菩薩行境清淨經雲:「若諸菩薩居舍宅時,發如是心:我當不爲舍宅暗蔽之所障蔽。」是謂叁門一切所作,一切動轉,皆爲利益一切有情。又複能以神境威力、叁摩地力,真實如是成就利益,是名「普遍修行功德力」。
第四力者:如于熱那落迦〔即熱地獄〕,化現慈叁摩地雲,降澍雨流,安處于樂,如是能于十方世界普遍發放慈叁摩地,是名「普能遍滿大慈力」。
第五力者:梵天、自在天等一切福德,不能敵其一毛孔許所有福德,故其福德抑蔽一切,剎那剎那攝受無量福德聚積,是名「普遍賢善福德力」。
第六力者:于諸工處、巧處、業處、世間諸論、菩薩學處,一一剎那無滯無礙而能趣入,是名「無有滯礙大智力」。
第七力者:諸法本際真實性中,遮止滅除所余粗識遊行,于真實際,一剎那間能平等入,能平等出,是名「般若力」〔即勝慧力〕。
第八力者:此中有如極粗欲心,亦能長養無漏道體;其身語中最極不善(107),亦能轉變爲最勝道。于不思議成熟有情方便異門,皆能善巧,是名「方便力」。
第九力者:謂能獲得若于一一剎那,更相間雜最極寂靜及未寂靜之邊際心,若于一一剎那,更相間雜諸有漏心及無漏心(108),若首楞嚴(109)、若虛空藏、若無垢等(110)諸叁摩地,是名「靜慮力」。言靜慮者,謂叁摩地。
第十力者:依止如前所說諸事,便有無上菩提之力,謂自相續能速成就諸佛難思功德之力,是名「大菩提力」。
如是十力,于自相續,一切皆能真實引發,是故說雲:「皆引發」。其神境等十種功德,即此中力。得上地時,漸有威力,諸違逆品不能爲害,故名爲力(111)。
戊叁、修習對治(第一四九至第一五二句)
善能清淨諸業力, 普能損伏煩惱力,
一切魔力令無力, 善能圓滿賢行力。
謂能淨治生死所攝有漏業力,普從根本而能損伏根本煩惱、隨煩惱等諸煩惱障。若蘊魔等四魔(112)魔力,令其無力,謂能滅絕彼等力能,由修對治諸違逆品殊勝力故,有善(能)圓滿普賢行力。佛護、吉祥月二師,謂得八地時,便能斷除煩惱障根。是故斷除業與煩惱二種過失,應是八地。四魔無余悉能斷者,爾時即是佛薄伽梵(113)。然亦獲得大乘不退轉相者,已能遠離諸天子魔;得八地時,于余叁魔能斷粗者。故此中義,應如是解(114)。
戊四、菩薩作業(第一五叁至第一六○句)
善能淨治剎土海, 善能解脫有情海,
善能觀察諸法海, 善能通達于智海,
善能清淨諸行海, 善能圓滿諸願海,
善能供養諸佛海, 修行無倦經劫海。
所言「海」者,謂是無邊,無可推算之義。自于彼處當來成佛諸佛土海,善能修治其中器界、情界過失,令得清淨,有如極樂佛淨土等。由叁神變(115),善能解脫諸「有情海」有寂怖畏(116)。善以慧眼,別別觀察證悟教法、證法所攝諸法。善能通達,頓時趣入無量無邊盡所有相廣大智海。言「通達」者,謂能現證。善能清淨若智資糧,即菩提行;若福資糧,即諸賢行;二中所攝菩薩「行海」。言「清淨」者,謂能淨治,不染垢穢。善能圓滿十無數洛叉大願等菩薩願海,善能興起普賢供雲,恒時供養十方佛海。又複于上七種事業,乃至劫海中間無有厭倦,以精進波羅密多力而勤修行。如是八種如海事業,一一剎那修行無阙,此名「畢竟圓滿」十地經中所說菩薩十自在(117)及十力等,爲得十地法雲地時主要事業。然其同分,十地以前亦有現者。
上來所說聖者地願,今于初業誦願文時,令其作意聖者菩薩事業行相,起猛(利)勝解。從淨治門而發願已,名從今始于高地道,令其修習趣進熏習殊勝法門。所余多種甚深共許教授,亦不能及隨一少分,故于此中當勤勵力。
戊五、隨學有二:(己一、隨學如來。己二、隨學菩薩。)
己一、隨學如來(第一六一至第一六四句)
所有遊于叁世佛, 菩提行願廣差別,
爲依賢行現菩提, 一切無余我圓滿。
所有遊于叁世諸佛,彼等爲證無上菩提故,行菩提行。爾時所發有如大海廣差別願,于彼一切,我依普賢行願之力,爲現菩提而得佛位,即今爲始一切無余畢竟圓滿。此是純一自內,畢竟圓滿一切叁世佛願無余願。
己二、隨學菩薩(第一六五至第一七六句)
一切如來有長子, 彼名號曰普賢尊,
爲與善巧同等行, 回向今此一切善。
身語意業皆清淨, 諸行清淨剎清淨;
賢巧雲何善回向, 願我與彼皆同等。
爲行普善賢行故, 修行文殊師利願,
盡未來劫無厭倦, 滿彼事業盡無余。
一切如來長子菩薩,彼何所名?謂彼十方諸佛菩薩異口同音,號曰「普賢」,名聞昭示一切剎土。爲學與彼善巧方便摩诃菩薩同等廣行,故今回向此一切善。以雲何相而能同等?謂身清淨,語清淨,意清淨,行清淨,剎土清淨。如是五種,其清淨相皆能同等。釋迦知識雲:「身清淨者:顯示自身調伏色相,顯示于彼一一微塵佛剎土中爾許數身,顯示一身引滿一切佛剎,顯示親近不動諸佛足下。語清淨者:謂如一音中圍,善能顯示一切言音。意清淨者:剎那剎那菩薩行海皆現在前。行清淨者:謂波羅密多行、靜慮行、叁摩地行,一一剎那無余清淨。剎土清淨者:依止如前四清淨已,其佛土中器界、情界廣大豐盛,一一剎那亦令清淨。」即依如是等相,雲何賢妙善巧普賢菩薩行回向法,我亦于是五種皆能同等。又爲正行普極微妙初、中、後善(118)深廣(119)賢行故,修行聖者文殊師利之願。此聖文殊,名虛空王,謂彼菩薩起如是誓,發如是願:于流轉中,無始無終,最後乃至遍虛空界一切有情,普爲成就無量利益。是名:願與普賢、文殊二大菩薩同等行,同等回向,及同等願。又令中間不退、不舍到究竟故,普于未來一切劫中,永無厭倦,勵力精進于彼諸事業。「彼事業」者,謂彼諸行。于一切行皆能圓滿,是名「滿彼事業盡無余。」如是起誓,如是發願。此中正明二大菩薩善巧方便波羅蜜多力、般若波羅蜜多力,望彼所余諸大菩薩(120),至極勝出(121)。
戊六、總結事義(第一七七至第一八○句)
所應修行無有量, 一切功德亦無量,
安住無量諸行已, 曉了彼等諸神變。
如上所說一切菩薩廣大之行,無不圓滿,所應擔荷實「無有量」,謂非算數譬喻所能取量,廣大無邊。而其功德無量亦爾,謂能獲得菩薩難思身語意密一切功德。安住如是無量行已,于彼十方諸佛菩薩無量神變皆能曉了。言「曉了」者,謂能現證。
有一類疏說此頌文,合于廣大補佛(122)〔亦名補處〕之地。謂前所說諸菩薩行及諸功德,于此地中畢竟能滿邊際之相,不久時中,獲得十方一切如來放廣大光爲灌頂等,曉了彼等一切神變。如是說者似極善通。
丁叁、感得願果之量(第一八一至第一八四句)
虛空豈是爾許邊, 無余有情邊亦然,
豈業煩惱邊爾許, 我願亦豈爾許邊。
謂如「虛空」無爾許方,或爾許時邊際之相可能執取。「無余有情」其邊亦然,無有邊際可執取故。以是義故,一切有情業界、煩惱界,無有若數、若量可能執取,唯是無邊。如是,有情及有情業、有情煩惱皆無有邊。我若發起上說諸願,此一切願決定亦無一一唯有「爾許邊」際。謂于虛空盡際一切有情,雖一有情不令遺余,普令彼等一切業盡、一切煩惱盡,安處無上菩提大樂,故應成就如是大願。由此相故,名爲感得彼願之果。此如現證法王如來正覺位時,由彼往昔發心之力及與願力,乃至安住虛空處中無功用行,亦複無有少分分別,盡虛空際一切有情,如其所應,悉令安處無上菩提。如是事業恒常無間,任運成就(123)。
上來廣說願正行竟。寂天菩薩雲:「此賢行願,與菩薩十無數洛叉大願經(124)中所說相合。」彼經所說十大願者:一、以一切種上妙供具,供養無邊一切如來願。二、攝受防護一切正法願。叁、十方諸佛一切有作十二種難思事業者,以無礙身我詣其前,作勝事業願〔謂頂禮、敬事、供養、勸轉*輪等〕。四、恒行一切菩薩行願。五、我能成熟一切有情願。六、引發無邊世界,令作當來成佛剎土願。七、諸所引發一切土中,亦有無邊不可思議所行境界諸大菩薩所充滿等,淨治純一清淨無邊願。八、一切菩薩與己同一意樂加行願。九、修一切行唯爲成就無邊上義願。十、普于一切虛空邊際,示現無邊如來事業之相,現證圓滿菩提願。十地經(125)雲:「菩薩如是安住菩薩歡喜地,發諸大願,起如是大方便、如是大行成就。所謂無余一切諸佛,一切供養一切恭敬故,一切種具足,上深信清淨。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一切佛成道數,大供養恭敬無有休息(126)。」
又發大願:所謂一切諸佛所說*輪皆悉受持故,攝受一切佛菩提故,一切諸佛所教化法皆悉守護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一切佛成道數,攝護正法無有休息(127)。
又發大願:所謂一切成佛無余一切世界住處,從兜率天來下,入胎,及在胎中,初生時,出家時,成佛道時,請轉*輪時,示入大涅槃。我于爾時,盡往供養攝法爲首,一切處一時成一時轉故。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數…
《聖者賢行願王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