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輯要疏(谛閑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故此總標雲,諸供養中,以法爲供養之第一也。

  子二 別釋

  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問:雲何爲法供養?如文列明七行,皆法供養也。第一如說修行。大論雲:「能行說爲正,不行何所說?若說不修行,不名爲智者。」據此,如說修行,方得佛法。是爲以法供養也。法句經雲:「雖誦千言,色情愈固;不如一解,心境忘懷。雖誦千言,不敬何益?不如一行,欣樂奉修......。」第二利益衆生者,十地品雲:「所修善根,皆爲救護一切衆生。」諸佛出世,本爲利樂一切衆生,故利生名法供養也。第叁言攝受者,經又雲:「諸佛出世,本爲慈悲心,攝受衆生。」故以攝受衆生,名法供養也。所以維摩居士,以善方便,居毗耶離,常以六度行,攝取六蔽衆生,是真供養。第四言代衆生苦者,諸佛世尊,以大悲心,出現于世,故曰爲衆生故,而起大悲心。今言代苦,即是上契佛心,是爲真法供養也。第五言勤修者,經雲:「不舍勤修一切善法,善法若不勤修,便不能利樂衆生,即與佛心相違。」故以勤修善根,是法供養也。第六言不舍菩薩業者,經雲:「若舍菩薩所修事業,是亦不能利樂衆生。」故以不舍菩薩事業,爲法供養也。第七言不離菩提心者,文雲:「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故以不離菩提心,是爲真法供養也。大部經雲:「善男子!汝應如是解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非以世間財寶飲食,名供養也。何以故?如來恭敬尊重法故。

  癸二 正明校量

  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此段經文,必先釋義,而後明正意。釋義者,言如前供養者,即指向所言華雲香雲等多多品物,供養極微塵數如來。能供財大,所供佛多,自然獲得無量功德。若比校之于法供養之一念功德,猶不若也。詳而言之,彼財供養之百分、千分、百千俱胝那由他分,乃至優波尼沙陀分,皆不及法供養之一分也。梵雲迦羅,華言豎折人身一毛,以爲百分;意謂,盡人身之毛,皆爲百分,取數多義。俱胝,那由他,均是大數名詞。梵言優波尼沙陀,此雲近少分;意取碎大塊爲微塵,塵數雖多,亦不及一也。正意者,經中正意。所以設此校量者,唯恐鈍根行者,祇知以能供財多,所供佛多,獲福必多;但著事行,不修理觀;樂著有爲,不信無爲。永嘉所謂:「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非虛語也。如上今解,行者了達一香一華,無非中道,即空即假即中。正供養時,心中作觀,及以發願,則財供,即成法供。維摩所謂:于食等者,放法亦等;于法等者,放食亦等。是爲鈍根人而設此校量,讀者幸勿滯文而害意也。

  壬二 征釋

  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首句征。謂何以如上多多財供,猶不及少分之法供耶?以諸下釋。第一行,標舉。所以謂諸佛世尊,尊重法故。以如說修行七行,俱能出生諸佛故。次一行,結顯法勝。所以財供,校量不上也。

  庚叁 結顯無盡

  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今言最勝二字,顯出前之多多財供;不徒財供,兼有法供。正供養時,作觀發願;即是財法二供,等無差別。事與理稱,所以一一結歸無盡也。

  己四 忏悔業障願

  庚一 牒四願名

  複次,善男子!言忏除業障者:

  言忏除業障者,梵言具雲忏摩,華雲悔過,據此則翻忏爲悔也。前列名爲忏悔者,即是半梵半華也。忏者,陳露先罪。悔者,改往修來。有雲梵語忏摩,華言請忍。下加以悔,意言,請叁寶忍受悔過,興善罰惡,追變往愆也。業障二字,舉中以駭前後。所謂煩惱障、業障、報障。今雲忏除者,一忏俱忏,亦是舉一即叁意也。須知業由惑生,報由業感。惑業報叁,如惡叉聚;生則俱生,滅亦俱滅。今之忏除,豈是僅除中間,而不除前後?無有是處。造罪,必叁業俱來;忏除,須事理雙忏。事是作法忏,以除身口二業;理即實相忏,除意地業也。當此去聖時遙,衆生業重,非事忏不爲功。事忏,須對叁寶前發露首罪,至誠懇禱,五體投地,如大山崩。理忏,如普賢觀經雲:「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宜至誠,忏悔六情根。維摩教觀罪性,不在內外中間,俱理忏也。

  庚二 釋行願相

  辛一 舉所忏罪多

  壬一 正舉

  菩薩自念:我于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

  貪瞋癡是業因,惑也。身口意是業緣,動之,不論善之與惡,均屬于業。作諸惡業,即是業體。唯識論雲:「大乘叁業,皆以思爲體。」動身之思,發語之思,及思當體,皆業也。故知身口意,是造業之機器。動叁之思,名爲叁業。業有叁種:一、善,二、惡,叁、不動。今唯取惡;爲忏除故,故唯取惡;以善與不動,毋須忏故。

  壬二 顯多

  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此段經文,宜引佛名經釋之。經雲:「獨頭無明,爲煩惱種,無始受身以來,經無量劫,則劫不可數。一一劫中,受種種身,則身不可數。于一一身,造種種業,則業不可數。」故文雲:「無量無邊,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所幸無形,不見相貌;設有相貌,無處安容。據理而言,苟能忏之惡業清淨者,所獲功德,亦盡虛空界,不能容受也。如暗室之暗,遍滿一室,經曆千年,其暗如故;須臾燈光照室,其光所遍分量,一須臾頃,便與室中千年之暗,分量齊等。故婆沙論忏悔功德雲:「此忏悔一念之善,如有形色者,大千世界,不能容受。」以敵對相翻,一一即真功德故。

  辛二 辨能忏心相

  壬一 辨能忏相

  我今悉以清淨叁業,

  此明忏罪之機器也。昔因叁業染汙,故無罪不爲;今明叁業清淨,故無罪不忏。亦敵對相翻也。

  壬二 明所忏境

  遍于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衆前,誠心忏悔,後不複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

  首句有二意.一者,叁業俱一思爲體,思體周遍,故昔造罪,盡空界不能容。今忏悔清淨之思,亦周遍也。二者,叁業俱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假中。即空,故盡虛空;即假,故遍法界;即中,故橫豎普周也。次二句正辨所對。昔因親近惡友,違背良師;今于十方諸佛前,誠心忏悔。亦敵對相翻也。誠心句,簡不至心,緩縱情慮,罪不滅也。謂自此已後,不複造惡,恒常安住清淨戒品之中,則自然一切罪滅,一切福生。所謂革故不造新,滅業障如翻大地。

  庚叁 結顯無盡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忏乃盡;而虛空界乃至衆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忏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己五 隨喜功德願

  庚一 牒五願名

  複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

  隨,是隨順,不違逆意。喜,是歡喜,不厭惡意。謂隨其見聞,無問大小,乃至一毫之善,一塵之福,皆歡喜也。大疏雲:然余處隨喜,在勸請後;今之隨喜,是忏中別義。事勢相連,故先明之。

  庚二 釋行願相

  辛一 隨喜諸佛德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爲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密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

  初緣界廣,故雲盡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次言佛多,故雲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叁從因至果,初發心是因,一切智是果,爲一切智。中間拚舍身命,經劫常行。所經之劫,非是少時,故雲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所舍身命,亦非少數,亦有爾所微塵數。舍頭目手足,誠難行苦行也。如我世尊:昔作雪山童子,爲求半偈,拚舍全身;爲薩埵王子,舍身救虎;爲六牙象王,自投獵者;作圓滿福智王,施眼睛;爲金色鹿王,舍身求道;乃至爲最上身菩薩,施頭目髓腦。廣如菩薩本行經說,閱者詳之。波羅密門言種種者,依六度擴充,有八萬四千也。諸度尚圓,況檀度,甯不兼于內財乎?智地言種種者,即心地品之四十地也;是福智齊修,所以能二嚴克備耳。言及般涅槃分布舍利者,謂衆生機盡,佛應雲亡;如薪盡火滅,勢必然也。佛以大悲熏修,遺留舍利,普令衆生,滅罪生福也。末二句,正言隨喜。善根,猶言功德。

  辛二 隨喜六趣善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

  六趣,即六道,舉所依之報也。四生,謂胎卵濕化,舉能依之果也。天上六欲,人間四洲,固然有善可喜。而叁途苦趣,有何善可論乎?今所以雲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彼雖極苦,不得謂無一塵之善也。

  辛叁 隨喜二乘善

  十方叁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

  聲聞,有四向四果,皆超凡入聖人也。初果至四果向,皆居學地,研真斷惑,名有學位;唯第四阿羅漢,真窮惑盡,名無學也。俱是聞佛聲教,故皆稱聲聞。梵語辟支迦羅,華言獨覺,又雲緣覺。出有佛世,聞十二因緣,覺悟真谛之理,故稱緣覺;出無佛世,獨宿孤峰,觀緣悟道,名爲獨覺。此二種人,未得道前,稱有學;了道證真,稱無學。此二乘人,爲自了漢,從因至果,功…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輯要疏(谛閑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