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文珠法師)▪P15

  ..續本文上一頁任何因緣致病,無論患上任何病,皆由宿世惡業所感。

  衆生由無始時來,所作惡業,多如佛剎極微塵數,是以招致身心重病,導致種種苦惱。今因聽聞,以及生深信心,受持、讀誦、書寫十大願王的功德,即能迅速消除五無間業,與往昔所作多如佛剎極微塵數的一切惡業。可知離惡業的功德,是可等的殊勝。

  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鸠盤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此說離魔障的功德勝用。焚語魔羅,譯名殺者,因爲魔能殺害修行人的慧命,是生死的根本。「一切魔軍」,是顯魔衆多,今略言有四:一煩惱魔,是生死因。二天魔,是生死緣。叁五陰魔,四死魔,是生死果。又魔軍,指以下所說鬼神,皆屬天魔之軍衆。

  「夜叉」,譯名捷疾鬼,手執兵器,飛行于天空,到處擾亂修行人。「羅剎」,譯名食人鬼,心地凶惡,專食衆生血肉,以養己性命。「鸠盤荼」,譯名守宮神,亦名甕形鬼,以其醜陋難看故名。「毗舍阇」,譯名啖精氣鬼,專吸啖人身精氣,屬于餓鬼中稍勝的鬼類。「部多」,譯爲大身,亦名自生,此類若從父母生者名夜叉,自己化身名部多,此等鬼神,飲人血,食人肉,能禍害于人,屬于惡鬼之類。但對于聽聞十大願王,並能深心信受,受持讀誦書寫的人,此等諸惡鬼神,悉皆遠離,「或時」受願王威力感化,還會「發心親近守護」受持讀誦書寫十大願王的人。

  3.通明五果利益

  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于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于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贊,一切人天應禮敬,一切衆生悉應供養。

  由于受持讀誦書寫十大願王的功德,能滅五無間罪,能除身心等病,能使魔軍遠離,甚至有時或發心守護。以是之故,若果有人讀誦此普賢行願者,將獲得增上、等流、異熟,士用,以及離系等五果的利益。

  「行于世間」以下,是明增上果勝。無所障礙,諸佛所贊,人天禮敬,衆生供養,對于修行人是一種增上的助綠,故名增上果。

  「如空中月,出于雲翳」,是引用譬喻,以顯示功德的殊勝。意思是說:若果有人讀誦此十大願王,則無論行于任何世間,皆可以通行無阻,將不會發生任何人事上的留難與糾紛,或發生其它意外的障礙與阻隔,猶如天空中的明月,透出于雲翳之外,無所遮障,其光皎潔明淨,無所不照,同時爲諸佛菩薩之所稱贊,爲一切人天皆應禮敬,爲一切衆生悉應供養。

  因爲受持十大願王的人,能擺脫一切煩惱,病苦,魔障,行願轉深,德業日隆,如麗日中天,如明月出翳,能成熟衆生,能趣向菩提,能成滿普賢菩薩行願海,不久當成佛道,是以諸佛歡喜稱贊,堪受人天禮敬,及一切衆生的供養。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叁十二大丈夫相。

  此明得等流果勝。等是平等,流是流類。是指其所得的結果,當與其修因平等流類。換言之:作如是因,必感如是果,因果同等流類,因之與果,其性質絕對相同。

  一般衆生心中充滿貪瞋癡等煩惱,所作業因,染淨不等,故其感果,亦苦樂懸殊。今受持十大願王的人,以叁業清淨之因,當得清淨之果,故言:「此善男子,善得人身」,而且是叁業清淨的人身。因爲是人能以清淨的身語意叁業,進修普賢行願,結果,能夠圓滿普賢菩薩,所有功德,而且在不久的將來,必獲得如普賢菩薩一樣,速得成就微妙色身。

  「微妙色身」,揀非凡夫粗俗汙穢的四大色身,非二乘聖人的無漏色身,非地上菩薩所感的實報色身,而是如普賢菩薩一樣于十地後心,惑盡智圖,圓滿具足所有功德而成就相好莊嚴,具足叁十二大丈夫相的微妙色身。叁十二相,是大人之相,因言大丈夫相。具此相者,非限于佛,凡能一一各別修因,內德圓滿,外彰于身,便能具足此叁十二種相好莊嚴。

  涅槃經師子吼品言:「如是叁十二相,一一皆有別因」,今僅以讀誦受持普賢菩薩十大行願的一因,便能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一樣,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足叁十二大丈夫相。可見誦持願王功德的殊勝。

  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

  是說所得異熟果勝。異熟,是說:果報將于異時成熟;一切衆生所作善惡業因,含藏于八識田中,異時成熟,當自受其果。今受持讀誦願王的人,乘其勝因當感勝果。將來或生人道,或生天上,所在之處,無論是人間天上,皆居勝類種族,絕不墮于賤種,或居卑下之處。

  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製伏一切外道。

  是明士用果勝。即是依自己修行功力勝用所得的結果;猶如修行人,由于努力修持的力用,而得證道果一樣。今受持讀誦十大願王的善男子,既善得人身,常居勝族,又能圓滿普賢菩薩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自然會發生殊勝的力用,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製伏一切外道。以後永不再墮落叁惡趣,永不再爲惡友所誘惑,永不再爲邪魔外道所蠱惑,常生善處,常親近善知識,常受持佛的正法,勝解現前,不爲邪說所動。

  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衆生供養。

  此明所得離系果勝。即是由智慧力,遠離煩惱系縛所得的結果。一切衆生爲煩惱系縛,困居叁界,流轉生死,不得自在。今讀誦受持願王之人,能斷除煩惱,了脫生死,不再爲煩惱所縛,不再爲生死所纏,而得證涅槃聖果,是名離系果。

  「一切煩惱」,指根本煩惱及隨煩惱。根本煩惱有六,謂貪瞋癡慢邪見等六種,若開邪見爲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及戒禁取見,則合名爲十,是生死根本,又能生長其它枝末煩惱,故名根本煩惱。隨煩惱是隨從根本煩惱而生起,因名隨。有大隨、中隨、小隨之分。忿、恨、惱、覆、诳、谄、憍、害、嫉、悭等十種,名小隨煩惱。無慚無愧兩種,名中隨煩惱。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等八種,名大隨煩惱。皆通于分別及俱生我執。由分別我執所起的煩惱,行相粗顯,見道位可斷;俱生我執所起的煩惱,行相微細,證果方盡。

  師子是百獸之王,獅子一吼,百獸潛伏,有摧伏群獸的威力。用以譬喻受持誦讀願王的人,既解脫一切煩惱的束縛,證得聖果,自然具足威德神力,降伏魔軍,製諸外道,如獅子之能摧伏群獸;既證解脫道,當然是人天福田,堪受一切衆生的供養。

  4.願王導歸極樂

  又複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前文曾詳說受持讀誦願王的功德勝用,能滅惡生善,能斷惑證真,能獲五果利益,今複說明願王相隨,導歸極樂的功德。此經屬于華嚴境界,重重無盡,修學十大願行,理應求生華藏世界,今言得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意義何在?

  太虛大師提出兩種意見,一是從各種經論得知極樂世界,是初地菩薩所見淨土。因爲凡登地菩薩,當有其往生的淨土,如楞伽經言:龍樹菩薩,初登歡喜地,即往生極樂世界。故知極樂世界,是初地菩薩所見淨土。梵網經所說,千佛臺上所現淨土,則是二地菩薩所見淨土,至于普賢菩薩的淨土,該是十地菩薩所現的淨土。至于地前菩薩,及所有初發心菩薩,與初地菩薩位極鄰近,故地前及初發心菩薩,受初地菩薩感染,而隨之求生西方極樂淨土。

  其次是阿彌陀佛因中,發四十八願,成就淨土,攝受十方衆生,無需靠自力修證至初地,但憑願力,便可往生。今因願王之力,成就往生淨生之果,故言「願王導生極樂」。筆者認爲,極樂世界,非離華藏世界,實是華藏重重無盡世界中的一個世界,然則往生極樂,即等如往生華藏世界。

  「又複是人……無複相隨」,是明有漏果報,「唯此願王」以下,是無漏因。「臨命終時」人所難免,無論是壽終正寢,抑或是意外身亡,當人命終報盡,四大分散,六根停止活動時,有漏果報隨即散失,不但眷屬舍離,即是生前所擁有的名譽、地位、與財富等一切威勢,悉皆退失。就算是貴爲國王,平日追隨的輔相大臣,及所享有的宮殿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亦因個人壽命終止而舍離,無複相隨,所謂:「空手來時空手去」,人生至此,實在可悲!

  更可悲的是:一生所作的善惡業緣,于臨命終時的一剎那間,悉皆現前,若惡多善少,將爲惡業所牽,下墮叁塗,受苦無量,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今因見聞信解受持,讀誦書寫十大願王,臨命終時,雖然諸根散壞,眷屬舍離,威勢退失,一切財寶無複相隨,但此十大願王,卻不舍離。

  「于一切時」,是指人臨命終舍本有時,死有現前時,及中有現前時。人臨命終,必曆叁時,一是第一剎那間,舍本有之時;一是第二剎那,落于悶絕無心之位,即死有現前之時;叁是第叁剎那,依善惡業,得中陰身,即中有現前時。今言于一切時,引導其前,總指本有,死有及中有現前叁時,別指第叁剎那,中有現前時。

  當人死後,中有現前,升沈未定之際,十大願王即于其前,領導此人的中有身,往生極樂世界,不致墮落叁塗,輪轉六道。雖然,極樂離此娑婆世界,相去十萬億佛土,但由于願王威力,于一剎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5.極樂果報殊勝

  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普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此是說明修普賢行願的人,往生極樂世界後,所見的境界,所得的果報,以及今後的行向。臨命終人,隨著願王于一剎那間,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及諸菩薩,海會圍繞。

  「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的教主,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文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