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回因向果,亦是回向菩提。菩萨将所修功德,回向无上菩提,更愿担当一切众生,由恶业所感的一切极重苦果。因为一切众生,自无始来,从迷积迷,所作恶业,感报三涂,极重苦果,无由出离,今菩萨愿将自己所修功德,分予众生,甚至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彼众生,因菩萨功德,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之乐。
或问因果定律,自作自受,菩萨如何能代众生受苦?又既然众多菩萨,皆愿代一切众生受苦,因何一切众生,仍然沉溺苦海,求出无由?澄观国师以七义释之。
一起大悲心:菩萨因观众生苦,生大悲心,愿处恶道,为说正法,令彼解脱,是名代受。
二修苦行:菩萨为利益众生,而修种种苦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是名代受。
三留微惑:菩萨成就自利,断惑证真,但为救度众生,留惑润生,受有苦之身,恒居六道,摄化有情,是名代受。
四自舍命:菩萨若见众生,造无间罪,当受大苦,如无其它方便,止其恶行,唯断其命,令息恶因,免堕地狱受苦,宁可自负,杀业恶因,及接受堕落恶道之苦果,是名代受。
报恩经说:「菩萨知恩报恩,修大方便,利益众生,应识随宜,显示方便。过去无畏王,如来灭后,正法之中,有婆罗门子,聪明黠慧,受持五戒,受持正法,因有缘事,远行余国,五百人伴,前至险路,五百群贼具欲劫行伴,其中一人,先与婆罗门子亲善,先来告语,于初夜时贼发,汝密舍去,勿令伴知,婆罗门子闻已,譬如人噎,既不得咽,又不得吐,欲告语伴,惧畏诸伴害此一人,伴堕恶道;若默然者,贼当害伴,贼堕恶道。思惟是已,即便持刀,断此贼命,三恶道报,是我所宜。众伴皆言,卿是胜人,云何作恶,婆罗门子,具说上事,诸伴发菩提心,群贼亦然。」
五由初愿:菩萨自初发菩提心,即愿为众生受苦,故常居恶道,愿救众生苦,如地藏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乃至饥荒之世,身为大鱼,令众充饥,或放光加被,令众生脱苦等,名代受苦。
六同真性:愿是修善,苦由恶因,若善若恶,同是真如性具,菩萨据真如自性所起之大愿,恒至真如性具之苦处,悲心救苦,是名为代。
七法界身:菩萨证得实相理体,以法界为身,自他无隔,物我一如,观众生苦,犹如己苦,恒思救济,是名代受。
虽然,菩萨以平等心,愿意恒代一切众生受苦,但必须有缘,方可沾益;无缘众生,是无法代受。因此,现实世界,苦恼众生仍然无量。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总结回向行愿无尽。即使「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普贤行愿普皆回向无有穷尽,且尽未来际」,念念相绩,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热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
此总结三处回向。以上所说十大愿王,是地上菩萨,或十地后心法身大士,所圆满具足的愿行。故言:「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初发心菩萨,应该于此十大愿王,一一发愿,努力实行。若能依愿起行,随顺趣入,十大愿王,则不但能下化众生,「能成熟一切众生」,且能上求佛道,「随顺」趣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能一一实践十大愿王,成熟一切众生善根,而令自己趣向无上菩提的人,则必然「自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
自己随顺十大愿王,又「能成热一切众生」,便是回自向他,亦即是回向众生。因行此十大愿王,而「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回因向果,亦即是回向菩提。由随顺趣入,具足圆满十大愿王,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就是回事向理,亦即是回向实际。
回向众生,是饶益有情戒;回向菩提,是摄善法戒;回向实际,是摄律仪戒。
又回向众生,是缘因佛性;回向菩提,是了因佛性;回向实际,是正因佛性。
又回向众生,得方便菩提;回向菩提,得实智菩提;回向实际,得实相菩提。
又回向众生,能成就解脱德,证方便净涅槃;回向菩提,能成就般若德,证圆净涅槃;回向实际,能成就法身德,证性净涅槃。
故知菩萨,若能于此十大愿王,随顺趣入,圆满具足,则能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回向实际;即可摄三聚净戒,可显三种佛性,可得三种菩提,可成就如来三德秘藏,可证三净涅槃,其功德之大,实在不可思议。以是之故,一切善男子,及汝善财,于此十大愿王的种种义理,及其功德利益,应如是知,故言:「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正是结劝善财,及华藏海会诸大菩萨,应知十大愿王的功德利益,微妙难思,应该发心学习。
(2)行愿功德殊胜
1.校量闻经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初句是出能校量的人,包括比丘、比丘尼、式又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七众佛弟子。次两句是显所校量物品之多而且胜。「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是明受施者之多,「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是供养福田胜,「经尔所佛剎极微鹿数劫,相续不断」,是显布施时间之长。
普贤菩萨说:七众佛弟子中,假如有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如是众多美妙而且殊胜的供养具,于如是长时间布施供养殊胜的福田,所得功德,当然广大难思。但若复另外有人,仅于短暂的时间,听闻此愿王,一经历其耳根,所得功德,比前以众多上妙七宝及人天安乐,经无量劫布施无量众生,供养无量诸佛的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此正显闻法功德的殊胜。因为七宝布施,是有漏法,功德虽多仍然有尽;闻经功德,是无为法,能出生佛果菩提,故虽少而利益无穷无尽,其胜劣之分,不言可知。
2.总明诸行胜用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
前文已经简单说明:得闻十大愿王的功德难思,今再详细说明受持,读诵,书写此十大愿王的功德更胜。「或复有人」,是明受持之人,「以深信心」,明能受持之心胜,「于此大愿」是明所受持之法胜。受持有十种:
一书写:即是亲手抄写经典,或出资印经,流通正法。
二供养:以香花等物供养经典。
三转施:自己所写所印的经典,转赠他人阅读,或以自己读诵经典功德,回向施与法界众生。
四听闻:常往讲经法会,多闻佛法。
五披读:披览阅读,大乘经典。
六受持:信解受持经中所诠的义理,恒不忘失。
七开示:将自己所理解经中的义理,开示教导,其它众生。
八讽诵:记忆经文,常自背诵。
九思惟:闻教或读诵经典,常自思惟,经中要义,求生慧解。
十修习:依所了解的义理,如法修行。
今经文中但举受持,读诵,书写,兼前听闻共五种,「乃至」二字,是该摄其余五行。「以深信心」,是以深刻而坚固的清净信心,「受」是领受,「持」是忆持,对经本曰读,离经本背念名诵。书写,是抄写。古人欲想辗转流布佛经,唯有抄写,现代科技发达,由石刻木雕,铅版印刷,演进为计算机打字,甚至影印;只要发心出资,便可以大量出版佛经,无需要自己抄写了。
「四句偈」,明受持法之少,「速能除灭」以下,显得益之多。「五无间业」,指弒父,弒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等五种恶行,是最重的罪业,能招致五无间地狱的果报。五无间狱是:
一趣果无间:犯五逆罪的人,死即直趣地狱,无中阴身,亦无间隔他生的时间。
二寿命无间:从初堕入地狱起,至百千劫,日夜受罪,无有间断。
三身形无间:罪人看见自己的身形,遍满整个地狱。
四受苦无间:地狱中种种刑具叉棒,日夜相加,苦楚相连,从年竟劫,无有间断。
五受报无间:日夜受罪,死已复生,生又复死,经无数劫,如是无时间断。
地藏经观众生业缘品中,地藏菩萨告摩耶夫人言:「又五事所感,故称无间。何等为五:一者日夜受罪,以至劫数,无时间绝,故称无间。二者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故称无间。三者罪器叉棒,鹰蛇狼犬,碓磨锯凿,銼斫镬汤,铁网铁绳,铁驴铁马,生革络首,熟铁浇身,饥吞铁丸,渴饮铁汁,从年竟劫,数那由他,苦楚相连,更无间断,故称无间。四者不问男子女人,羌胡夷狄,老幼贵贱,或龙或神,或天或鬼,罪行业感,悉同受之,故称无间。五者若堕此狱从初入时,至百千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求一念间,暂住不得,除非业尽,方得受生,以此连绵,故称无间。」
现在,普贤菩萨说:得闻十大愿王的人,若能受持,读诵,书写,甚或少至一四句偈,所得的功德,便能迅速除灭五无间的罪业,即得免堕五无间地狱受苦。
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剎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
世间众生,身有老、病、死,心有贪、瞋、痴,故说:「身心等病」。依涅槃经说:人身致病的原因有五:谓因水,因风,因热,四者杂病,五者客病。客病可分四类,一非分强作致病,二忘误堕落致病,三刀杖瓦石所击致病,四鬼魅所着致病。至于心病发生,亦有四缘,一踊跃,二恐怖,三忧愁,四愚痴。无论…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文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