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文珠法師)▪P17

  ..續本文上一頁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複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此二偈頌,是重頌第一禮敬諸佛願,初二句頌所禮境,次句明能禮人,第四句明能遍禮的意願,第五句明能遍禮的原因,最後叁句明遍禮之相重重無盡。

  師子是獸中王,其威力能降伏余獸,用以喻佛的威德神力,能摧伏一切邪魔外道,是人中聖,天中天。十方世界中,過去、現在、及未來,皆有無量無數極佛剎微塵數諸佛住世,說法利生。普賢菩薩能以極清淨的「身語意」叁業,普遍禮敬無量時空中所有無量無數諸佛,無有漏余。

  普賢菩薩所以能以一身,遍禮所有一切佛,原因是憑借普賢行願的威德神力。由于普賢行願的威神力,能使修習普賢行願的行者,不但能普現一切如來前,遍禮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同時使修普賢行願的行者,現于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前,每一身體複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之身,如是衆多如極微塵數之身,一一皆能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故言:「一身複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是顯能禮所禮皆無盡。

  (2)頌稱贊如來願

  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此頌十大願王中的第二大願「稱贊如來」。初頌是明所贊境界的廣大,次頌初二句明能贊無盡,第叁句明能贊時長,末句明所說功德深妙。

  「深信」是能贊之因,因爲普賢菩薩以甚深智慧,深信一粒微塵中,有佛剎極微塵數諸佛,而此衆多如極微塵數諸佛,一一皆各處諸大菩薩所圍繞的衆會中,故說:「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

  不但一粒塵中有佛剎極微塵數衆多諸佛,而且于十方無盡法界盡碎爲塵的衆多微塵中,亦一一充滿佛剎極微塵數佛。雖然,未能統計其確數,但在普賢菩薩的深心信解中,確信每一粒微塵中,皆充滿極佛剎微塵數諸佛,故言:「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由于普賢菩薩深信諸佛充滿于盡虛空、遍法界中,所以能于每一佛前,「各以一切音聲海」,及「普出無盡妙言辭」而且「盡于未來一切劫」如是長久的時間,「贊佛甚深功德海」。

  前禮敬諸佛,雖然叁業清淨,但偏于身業;今稱贊如來,亦叁業清淨,但偏于口業。音聲海,妙言辭,是能贊之相,「盡于未來一切劫」是能贊之時間,「贊佛甚深功德海」,是所贊之人及其功德。

  「音聲」言海,功德亦言海,顯示能贊的音聲與言辭,既美妙而且無盡,如海水之多。而所贊的佛功德,亦甚深廣大如海,無法衡量,非在短暫時間中,可以贊完佛之功德;即使盡于未來一切劫,如斯無窮無盡的時間,亦無法稱贊完畢佛的功德,正顯示能贊、所贊皆無盡。

  (3)頌廣修供養願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叁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此叁偈是重頌「廣修供養願」。前二偈中的前七句,是說明供養具之多與勝,末句是正申供養。第叁頌明能供之因,及所供之佛。「華鬘傘蓋」屬色塵,「伎樂」屬聲塵,「塗香」「末香」「燒香」「最勝香」皆屬香塵,「最勝衣服」屬觸塵,用種種香油作燈燭以供佛,是味塵,五塵供養,既勝且妙,堆積起來,一一皆如妙高聚。普賢菩薩說:我悉用來供養諸如來。

  普賢菩薩之所以用如是最多,最勝,最妙的莊嚴具,供養十方諸佛,皆因「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十方叁世佛剎極微塵數世界中,皆充滿極微塵數佛,是以憑借普賢行願的威神之力,便能普遍供養,一切十方叁世佛剎極微塵數世界中,所有極微塵數佛。此總顯供養心勝,供養物勝,及供養境勝。至于供養之道,有事供養,有法供養。而供養之福田,有敬田,悲田、及恩田。前長行已詳述,今謹略頌。

  (4)頌忏悔業障願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初句總標所忏的業,次句明造業之因,第叁句指身語意是造業的根器,末句正申忏悔之意。六道衆生,自無始來,迷真逐妄,追求五欲塵勞的享受,所造之業,惡多善少,今要忏悔的但忏惡業。此等惡業的形成,皆因衆生內心積聚貪瞋癡等煩惱,而策動身口意,作殺盜淫等惡業,不但招致叁惡道苦果,而且能障礙進修佛道。因此,不但「昔往所造諸惡業」要忏悔,而能作惡業的身語意,及策動身語意的貪瞋癡等煩惱,亦要忏悔。故說:「一切我今皆忏悔」。

  由于至誠忏悔,煩惱不起,惡業不生,恒住于諸佛淨戒,自然滅罪生福,積聚功德,疾證菩提。至于忏悔的方法及種類,前面長文中已詳述,今謹略頌而已。

  (5)頌隨喜功德願

  十方一切諸衆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此略頌隨喜功德,初句明隨喜六凡功德,次句明隨喜二乘功德,第叁句是隨喜大乘佛及菩薩的功德,末句「所有功德」四字,總括四聖六凡各各所有的功德。因爲十方世界一切衆生,無論聖凡,莫不皆有其所具功德,學佛人對于他人的功德,應該生隨喜之心,歌頌贊歎,或給予贊助及鼓舞,令一切衆生,速得成就圓滿所有功德,或對已成就圓滿所有功德的諸佛菩薩,稱揚贊歎,故言:所有功德皆隨喜,隨喜功德,能除妒忌障。

  (6)頌請轉*輪願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于無上妙*輪。

  初二句明所勸請之境,廣大殊勝;第叁句明能勸請之人,末句明所請之事。「世間燈」,是佛的德號,因爲佛的智光如空中日月,亦如幽室明燈,無論衆生根性大小,或處于無明暗室中的一切有情,悉皆普照無遺。十方世界所有最初成就菩提,覺悟成佛的世間燈,普賢菩薩,及修學普賢行願的人,悉皆勸請一切諸佛,轉無上*輪,以饒益衆生,使諸衆生,明白真理,止惡行善,共得解脫。

  (7)頌請佛住世願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佳剎塵劫,利樂一切諸衆生。

  初句標所請之佛,及勸請的原因,次句明勸請的誠意,後二句說明請佛住世之目的。涅槃有四種,廣如涅樂經說。今言涅槃,是指衆生機盡,佛示現入滅,歸于無相,名爲涅槃。但若然有人勸請,仍可住世說法利生,如薪盡火滅時,如能及時加薪,火仍不息。普賢菩薩,爲利益衆生,故于諸佛欲示現入涅槃時,皆悉以最至誠之心,而勸請諸佛久住世間,經塵剎劫,使一切衆生,皆得聽聞佛法,獲出世解脫之道,故言:「利樂一切諸衆生」。

  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輪;

  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衆生及佛道。

  前叁句總頌前七願,後一句明回向。所修功德,若不回向,但得人天有漏福,或得二乘無漏果,必須回向衆生,方證菩提。故今總以前七大行願,所成就的善根功德,回向衆生及佛道。

  「禮」指禮敬諸佛願,「贊」指稱贊如來願,「供養福」指廣修供養願,「諸佛住世轉*輪」,是超頌請佛住世,及請轉*輪願,隨喜忏悔諸善恨,是追頌隨喜功德,及忏悔業障二願,總以前七願所修的一切善根,及所成就的一切功德,悉皆回向衆生及佛道,即是回自向他,及回因向果。

  (8)頌常隨佛學願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

  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

  我願普隨叁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初二句總標示常隨佛學願,次叁句正明隨諸佛學,第六句明隨學之因,第七句結成隨學的心願,末句說明常隨佛學之目的。過去有無量諸佛,現在及未來,亦有無量諸佛。如來,天人師,皆佛之通稱。天含多義:一天是晝義:因爲天上晝長夜短故。二天是無愁義:因爲天人常受快樂,無愁惱故。叁天是明燈義:以天人身常光明,能破黑暗故。人亦含有多義:一人能多思慮,二人能破驕慢,叁人之身口柔軟。

  佛能爲天上人間的導師,雖然諸佛出世,九法界衆生皆可得益,但叁聖悟深,叁塗迷重,阿修羅憍大,非主要機,唯天及人,能發菩提心,能修十善業,能證四果,甚至疾得菩提。是以諸佛出世,主要教化的對象,該是諸天及人,以是因緣,佛名天人師。

  「一切」諸佛,無不「意樂皆圓滿」,因此,「我」普賢及一切修學普賢行願的衆生,應該發「願」,「普」皆「隨」從「叁世」一切諸佛「學」,希望「速得成就大菩提」,而獲得「一切意樂皆圓滿」。所以一切意樂皆圓滿,是願常隨佛學的原因,「速得成就大菩提」,是願常隨諸佛學之目的。此即是菩薩四弘誓願中,「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9)頌恒順衆生願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

  衆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衆生,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余。

  此二偈是重頌恒順衆生願,初頌標能益之人,次頌說明所起之願,于初頌中,前二句明剎土莊嚴,後二句明主伴莊嚴。後一頌中,初句明所順之衆生,後叁句明恒順衆生的利益。

  恒順衆生的利益有四種:一離憂患,二常得安樂,叁得正法利,四滅除煩惱。前長文中,曾詳述恒順衆生的意義,今重頌略提而已。「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是形容諸佛所居國土,既廣大又清淨美妙,是依報莊嚴。「衆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佛每會說法,皆爲廣大群衆所圍繞,佛是主,衆會是伴,即是主伴皆莊嚴。

  「十方所有諸衆生」,指長文中所說叁界六道中,四生五類衆生,所謂:種種生類。普賢行願恒順十方所有諸衆生之目的,是願一切衆生,遠離現實生活中一切憂悲苦…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文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