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惱,種種過患,而常獲得身心安穩快樂,進而獲得諸佛甚深正法利,以滅除煩惱,使煩惱盡無余。即是菩薩四弘誓願中:「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10)頌普皆回向願
1.別頌菩薩十願
我爲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天龍夜叉鸠盤荼,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衆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頌普皆回向願,共有叁十偈,其中別顯菩薩十願,是長文中沒有的。前長文略,今頌文廣,故多屬孤起頌。回向衆生,願成佛道,非一生一世所能成辦,地前菩薩尚有隔陰之迷,何況凡夫境界,若無願力支持,豈能常行菩薩道,保持菩提心不失。因此,普賢菩薩于重頌普皆回向的大願中,特加孤起頌,說明菩薩的十種別願。
依十地經說:菩薩應發的十願是:「一供養,二受持,叁轉*輪,四修二利行,五成熟衆生,六承事,七淨土,八不離,九利益,十成正覺。今此二偈,是頌十地經所說菩薩十大願中的第二種「受持願」。以其受持佛法,令正法久住于世,故亦名「護法願」。
佛道遙遠,菩薩發心修菩薩行時,欲想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趣中,保持菩提心不失,先決條件,就是獲得宿命智。否則,恐被隔陰所迷,爲塵勞所蔽,無法繼續進修菩提行。故言:「我爲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
「出家」,揀非在家修行。在家菩薩,固有其利生的方便,而出家菩薩的功德利益,又遠非在家菩薩可比。所以佛在心地觀經中,盛贊出家菩薩的功德殊勝,能遠離在家種種過失。因爲出家修行,受持佛的清淨禁戒,能做到「無垢無破無穿漏」。
「垢」是汙垢,垢染,今言無垢,即持戒清淨,無諸垢穢汙染。破是破壞,無破,即不破梵行。穿漏是譬喻,古之交通不方便,欲渡河海,必攜帶浮囊,如無穿漏,必可度過河流,抵達目的,否則浮囊穿漏,何止不能抵達目的,反被洪流淹殁。比喻出家受持佛戒,自然可以度生死海,登涅槃岸,若然犯戒,將永沈生死大海,無法出離。
今普賢菩薩勸導行者,發願受持佛法,生生世世,常得宿命,常得出家修行,持戒清淨,無垢,無破,無穿漏,自可常居人天勝族,成就自利,進而利他,能以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所有一切衆生的語言,音聲爲其宣說佛法,故言:「所有一切衆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這種境界,已經獲得一切衆生語言叁昧了。
十地經言:「願受一切佛*輪,願攝一切佛菩提,願護一切諸佛教,願持一切諸佛法」。今頌文「我爲菩提修行時」,即是十地經的攝菩提願,「一切趣中成宿命」,是十地經的受持佛法願,「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是十地經護諸佛教願,「天龍夜叉鸠盤……」等四句,能以一切音聲語言爲一切衆生說法,即彼十地經所說:「受持一切佛*輪」願。
勤修清淨波羅密,恒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諸惑業及魔境,世間導中得解脫,
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此二偈是頌「修二利願」,即是十地經菩薩十大願中的第四修行二利願。初二句是標諸行體,次二句是明業行用,後四句正明諸行相。「勤修」,顯然是精勤修學,揀非懈怠。菩薩能精勤修學,諸清淨波羅密,必能成就菩提心而不忘失。否則,退失菩提心,而修諸善業,亦成魔業,豈可不慎?
梵語波羅密,譯名到彼岸,彼岸對此岸言,此岸是生死,是煩惱;彼岸是涅槃,是菩提。衆生因無正智力,不發菩提心,不修菩薩行,故住生死此岸,溺煩惱流,起惑造業,輪轉六道,爲四魔所纏,不得自在。今菩薩乘般若智,照見五蘊皆空,修無相行,不失菩提心,故能離生死岸,度煩惱流,到達涅槃的彼岸。自然能滅除昔日的煩惱障垢,而成就一切妙行。
大智度論言:到彼岸有叁義,一以生死爲此岸,菩提爲彼岸;一切如來,無不從生死此岸,到達菩提彼岸,此約果法言。二以有相爲此岸,無相爲彼岸,是約心法言。叁以六蔽爲此岸,六度爲彼岸,是約修行解釋。
要由此岸到達彼岸,必須具足七種最勝之法:一安住最勝:是安住于菩薩種性中。二依止最勝:是依止菩提心,永不忘失。叁意樂最勝:是樂意悲愍一切衆生。四專業最勝:是具足一切菩薩,饒益衆生的事業。五巧便最勝:要以無相,善巧攝受一切衆生。六回向最勝:是回向無上菩提。七清淨最勝:能解脫二障,不爲所纏。具足此七種最勝法,即是清淨波羅蜜。既能「勤修清淨波羅蜜,恒不退失菩提心」,自然可以「滅除障垢無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一切妙行」,指十種波羅密,十種波羅密,能度世間十蔽,究竟登涅槃彼岸,故名妙行。十波羅密是:
一布施波羅密:運心廣大名布,辍已惠人名施。施有叁種,一財施、二法施、叁無畏施。以私人財産,無論是外財或內財,對凡有所求者,無不施與,名財施;見有衆生,受種種憂惱恐怖,菩薩悲闵同情,方便救脫,令得安穩,名無畏施;以佛法真理,爲人演說,名法施。
二持戒波羅密:防非止惡,名之爲戒,于戒不犯,名之爲持。戒有在家優婆塞,優婆夷戒,有出家比丘、比丘尼戒,有菩薩叁聚淨戒。菩薩能斷一切惡法,名攝律儀戒。能修一切善,名攝善法戒。能利益一切有情,名饒益有情戒。由攝律儀戒,建立菩薩行;由攝善法戒,廣集佛法;由饒益有情戒,廣度衆生。
叁忍辱波羅密:他人無理加害,名之爲辱,能安然忍受名爲忍,可分爲叁,一耐怨害忍:由大悲心,不舍有情,于怨害自己的人,能忍受不瞋。二安受苦忍:菩薩修行辦道時,若遇寒暑饑渴等苦逼迫,能安住忍受,不生退屈之心。叁谛察法忍:是運用智慧,審察谛觀一切諸法,原無生滅,而得無生法忍。由于了達諸法無生,自然忍受外來一切怨害,以及內在身心之苦惱,故谛察法忍,是前二種忍之所依,前二忍依此忍而得處之泰然。
四精進波羅密:專心無雜謂之精,勇往向前名進。精進亦有叁種:一名被甲精進,菩薩被精進甲,積極進修菩提行,降伏四魔,猶如猛將身被甲胄,能摧怨敵無退屈心。二攝善精進,菩薩修習善法,進取無倦。叁利樂有情精進,對弘法利生之事,不生疲怠厭倦之心。
五靜慮波羅密:以其攝心不亂,專注一境亦名定。有叁種,一名安住靜慮,是心住定境,輕安悅愉,受用法樂,心無怠倦。二引發靜慮,依此定境,能引發六種神通,諸所思事,皆得成就。叁辦事靜慮,依此定境,能成辦利益衆生的事業,如以定力,止息饑馑等災害。
六般若波羅密:譯名智慧到彼岸,能通達諸法,決斷無疑名智,能斷惑證真,與實相理相應名慧。此亦有叁,一生空無分別慧:以般若智,照見五蘊皆空,四大無我,而證我空之理。二法空無分別智:知諸法緣起性空,而證法空之理。叁俱空無分別慧:是能證人空法空,令我法二執不起的智慧。
七方便波羅密:善巧攝化衆生,能離過止非,應變自在名爲方便。有回向方便,及救濟方便二種,回向方便,是以前六度所積集的善根功德,回向佛道,屬般若德。救濟方便,是善巧救濟,衆生苦惱,屬大悲行。
八願波羅密:意向欲樂謂之願,有求菩提願,及利樂衆生願,即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弘頗,亦即是菩薩的四弘誓願,四事圓滿究竟,名願波羅密。
九力波羅密:能堪重任,不生退屈謂之力。有叁種,能思考決擇,可作、不可作等,名思擇力;能修習一切苦行,不退不屈,名修習力;能起神通變化,降魔製敵,是變化力。
十智波羅密:善能通達了知一切諸法名智,有無相行智,受用法樂智,及成熟有情智叁種。由前般若深達實相,無住生心,離相布施,是無相行智。由修前六度而成就此智,亦由此智策修前六度,運行自在,名受用法樂智。由此智明了布施、持戒、忍辱、等波羅密,可饒益有情,而精進不懈,名成熟有情智。
此智與前般若不同之處,是般若觀空,而智照有。實則由于般若波羅密,而開出方便、願、力、智等四度,故般若是根本智,由根本智證理,而生後得智,便能生方便善巧,以及願力智等,以助修前六度。
別行疏言:「方便善巧,助施等叁,願助精進,力助靜慮,智助般若。」菩薩修此十波密,使二利究竟,到達涅槃彼岸,可度生死苦海,越煩惱暴流,故又名度。以十度可度十蔽故,如布施度悭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瞋恚,精進度懈怠,禅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方便度耽滯,大願度退屈,大力度怯劣,大智度昧事。能以十波羅密,滅除衆生心中十蔽,成就一切功德,故言:「滅除障垢無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諸惑業及魔境」以下四句,是明行相,前二句是法,後二句是喻。惑業及魔境,是世間行,解脫,是出世間行。蓮華喻世道解脫,日月喻出世解脫。蓮華生于汙泥而不染,出于清水而不沾,喻修菩薩道,以十度度十蔽,滅諸煩惱障垢,成就清淨波羅密一切妙行,證諸法性空,不執著于有,故能于世間惑業魔境道中得解脫,如蓮華之清淨無染。菩薩雖然不執著于有,但亦不滯于空,而能入俗利生,坐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如日月不住于空。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
如是經于剎塵劫,十方利益恒無盡。
我常隨順諸衆生,盡于未來一切劫,
恒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此頌成熟衆生願,是十地經菩薩十大願中第五種大願,初句令一切衆生得離苦,是大悲心;次句願平等施與一切衆生樂,是大慈心。第叁句「如是經于剎塵劫」,是豎窮叁世,即時間無盡,「十方利益恒無盡」,是橫遍十方,即空間無盡。「諸衆生」,包括叁界六道,四生五類,「我常隨順諸衆生,盡于未來一切劫」,正顯弘願無盡,「恒修普賢廣大行」是因,「圓滿無上大菩提」,是果,故後一頌是總結長時間所成就之因果。
佛教教化衆生的程序有叁:一是未種善…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文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