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文珠法师)▪P18

  ..续本文上一页恼,种种过患,而常获得身心安稳快乐,进而获得诸佛甚深正法利,以灭除烦恼,使烦恼尽无余。即是菩萨四弘誓愿中:「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10)颂普皆回向愿

  1.别颂菩萨十愿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盘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颂普皆回向愿,共有三十偈,其中别显菩萨十愿,是长文中没有的。前长文略,今颂文广,故多属孤起颂。回向众生,愿成佛道,非一生一世所能成办,地前菩萨尚有隔阴之迷,何况凡夫境界,若无愿力支持,岂能常行菩萨道,保持菩提心不失。因此,普贤菩萨于重颂普皆回向的大愿中,特加孤起颂,说明菩萨的十种别愿。

  依十地经说:菩萨应发的十愿是:「一供养,二受持,三转*轮,四修二利行,五成熟众生,六承事,七净土,八不离,九利益,十成正觉。今此二偈,是颂十地经所说菩萨十大愿中的第二种「受持愿」。以其受持佛法,令正法久住于世,故亦名「护法愿」。

  佛道遥远,菩萨发心修菩萨行时,欲想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趣中,保持菩提心不失,先决条件,就是获得宿命智。否则,恐被隔阴所迷,为尘劳所蔽,无法继续进修菩提行。故言:「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出家」,拣非在家修行。在家菩萨,固有其利生的方便,而出家菩萨的功德利益,又远非在家菩萨可比。所以佛在心地观经中,盛赞出家菩萨的功德殊胜,能远离在家种种过失。因为出家修行,受持佛的清净禁戒,能做到「无垢无破无穿漏」。

  「垢」是污垢,垢染,今言无垢,即持戒清净,无诸垢秽污染。破是破坏,无破,即不破梵行。穿漏是譬喻,古之交通不方便,欲渡河海,必携带浮囊,如无穿漏,必可度过河流,抵达目的,否则浮囊穿漏,何止不能抵达目的,反被洪流淹殁。比喻出家受持佛戒,自然可以度生死海,登涅槃岸,若然犯戒,将永沉生死大海,无法出离。

  今普贤菩萨劝导行者,发愿受持佛法,生生世世,常得宿命,常得出家修行,持戒清净,无垢,无破,无穿漏,自可常居人天胜族,成就自利,进而利他,能以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的语言,音声为其宣说佛法,故言:「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这种境界,已经获得一切众生语言三昧了。

  十地经言:「愿受一切佛*轮,愿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今颂文「我为菩提修行时」,即是十地经的摄菩提愿,「一切趣中成宿命」,是十地经的受持佛法愿,「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是十地经护诸佛教愿,「天龙夜叉鸠盘……」等四句,能以一切音声语言为一切众生说法,即彼十地经所说:「受持一切佛*轮」愿。

  勤修清净波罗密,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导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此二偈是颂「修二利愿」,即是十地经菩萨十大愿中的第四修行二利愿。初二句是标诸行体,次二句是明业行用,后四句正明诸行相。「勤修」,显然是精勤修学,拣非懈怠。菩萨能精勤修学,诸清净波罗密,必能成就菩提心而不忘失。否则,退失菩提心,而修诸善业,亦成魔业,岂可不慎?

  梵语波罗密,译名到彼岸,彼岸对此岸言,此岸是生死,是烦恼;彼岸是涅槃,是菩提。众生因无正智力,不发菩提心,不修菩萨行,故住生死此岸,溺烦恼流,起惑造业,轮转六道,为四魔所缠,不得自在。今菩萨乘般若智,照见五蕴皆空,修无相行,不失菩提心,故能离生死岸,度烦恼流,到达涅槃的彼岸。自然能灭除昔日的烦恼障垢,而成就一切妙行。

  大智度论言:到彼岸有三义,一以生死为此岸,菩提为彼岸;一切如来,无不从生死此岸,到达菩提彼岸,此约果法言。二以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是约心法言。三以六蔽为此岸,六度为彼岸,是约修行解释。

  要由此岸到达彼岸,必须具足七种最胜之法:一安住最胜:是安住于菩萨种性中。二依止最胜:是依止菩提心,永不忘失。三意乐最胜:是乐意悲愍一切众生。四专业最胜:是具足一切菩萨,饶益众生的事业。五巧便最胜:要以无相,善巧摄受一切众生。六回向最胜:是回向无上菩提。七清净最胜:能解脱二障,不为所缠。具足此七种最胜法,即是清净波罗蜜。既能「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退失菩提心」,自然可以「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一切妙行」,指十种波罗密,十种波罗密,能度世间十蔽,究竟登涅槃彼岸,故名妙行。十波罗密是:

  一布施波罗密:运心广大名布,辍已惠人名施。施有三种,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以私人财产,无论是外财或内财,对凡有所求者,无不施与,名财施;见有众生,受种种忧恼恐怖,菩萨悲闵同情,方便救脱,令得安稳,名无畏施;以佛法真理,为人演说,名法施。

  二持戒波罗密:防非止恶,名之为戒,于戒不犯,名之为持。戒有在家优婆塞,优婆夷戒,有出家比丘、比丘尼戒,有菩萨三聚净戒。菩萨能断一切恶法,名摄律仪戒。能修一切善,名摄善法戒。能利益一切有情,名饶益有情戒。由摄律仪戒,建立菩萨行;由摄善法戒,广集佛法;由饶益有情戒,广度众生。

  三忍辱波罗密:他人无理加害,名之为辱,能安然忍受名为忍,可分为三,一耐怨害忍:由大悲心,不舍有情,于怨害自己的人,能忍受不瞋。二安受苦忍:菩萨修行办道时,若遇寒暑饥渴等苦逼迫,能安住忍受,不生退屈之心。三谛察法忍:是运用智慧,审察谛观一切诸法,原无生灭,而得无生法忍。由于了达诸法无生,自然忍受外来一切怨害,以及内在身心之苦恼,故谛察法忍,是前二种忍之所依,前二忍依此忍而得处之泰然。

  四精进波罗密:专心无杂谓之精,勇往向前名进。精进亦有三种:一名被甲精进,菩萨被精进甲,积极进修菩提行,降伏四魔,犹如猛将身被甲胄,能摧怨敌无退屈心。二摄善精进,菩萨修习善法,进取无倦。三利乐有情精进,对弘法利生之事,不生疲怠厌倦之心。

  五静虑波罗密:以其摄心不乱,专注一境亦名定。有三种,一名安住静虑,是心住定境,轻安悦愉,受用法乐,心无怠倦。二引发静虑,依此定境,能引发六种神通,诸所思事,皆得成就。三办事静虑,依此定境,能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如以定力,止息饥馑等灾害。

  六般若波罗密:译名智慧到彼岸,能通达诸法,决断无疑名智,能断惑证真,与实相理相应名慧。此亦有三,一生空无分别慧:以般若智,照见五蕴皆空,四大无我,而证我空之理。二法空无分别智:知诸法缘起性空,而证法空之理。三俱空无分别慧:是能证人空法空,令我法二执不起的智慧。

  七方便波罗密:善巧摄化众生,能离过止非,应变自在名为方便。有回向方便,及救济方便二种,回向方便,是以前六度所积集的善根功德,回向佛道,属般若德。救济方便,是善巧救济,众生苦恼,属大悲行。

  八愿波罗密:意向欲乐谓之愿,有求菩提愿,及利乐众生愿,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弘颇,亦即是菩萨的四弘誓愿,四事圆满究竟,名愿波罗密。

  九力波罗密:能堪重任,不生退屈谓之力。有三种,能思考决择,可作、不可作等,名思择力;能修习一切苦行,不退不屈,名修习力;能起神通变化,降魔制敌,是变化力。

  十智波罗密:善能通达了知一切诸法名智,有无相行智,受用法乐智,及成熟有情智三种。由前般若深达实相,无住生心,离相布施,是无相行智。由修前六度而成就此智,亦由此智策修前六度,运行自在,名受用法乐智。由此智明了布施、持戒、忍辱、等波罗密,可饶益有情,而精进不懈,名成熟有情智。

  此智与前般若不同之处,是般若观空,而智照有。实则由于般若波罗密,而开出方便、愿、力、智等四度,故般若是根本智,由根本智证理,而生后得智,便能生方便善巧,以及愿力智等,以助修前六度。

  别行疏言:「方便善巧,助施等三,愿助精进,力助静虑,智助般若。」菩萨修此十波密,使二利究竟,到达涅槃彼岸,可度生死苦海,越烦恼暴流,故又名度。以十度可度十蔽故,如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方便度耽滞,大愿度退屈,大力度怯劣,大智度昧事。能以十波罗密,灭除众生心中十蔽,成就一切功德,故言:「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以下四句,是明行相,前二句是法,后二句是喻。惑业及魔境,是世间行,解脱,是出世间行。莲华喻世道解脱,日月喻出世解脱。莲华生于污泥而不染,出于清水而不沾,喻修菩萨道,以十度度十蔽,灭诸烦恼障垢,成就清净波罗密一切妙行,证诸法性空,不执着于有,故能于世间惑业魔境道中得解脱,如莲华之清净无染。菩萨虽然不执着于有,但亦不滞于空,而能入俗利生,坐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如日月不住于空。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剎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此颂成熟众生愿,是十地经菩萨十大愿中第五种大愿,初句令一切众生得离苦,是大悲心;次句愿平等施与一切众生乐,是大慈心。第三句「如是经于剎尘劫」,是竖穷三世,即时间无尽,「十方利益恒无尽」,是横遍十方,即空间无尽。「诸众生」,包括三界六道,四生五类,「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正显弘愿无尽,「恒修普贤广大行」是因,「圆满无上大菩提」,是果,故后一颂是总结长时间所成就之因果。

  佛教教化众生的程序有三:一是未种善…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文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