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根者令种,二是已种善根令其成熟,三是善根成熟者令得解脱。今菩萨本乎慈悲心,平等教化众生,拔苦与乐,非限于一时或一处,而是尽虚空,遍法界,平等随顺救度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令种,已种善根者令成熟,善根已成熟者,令得解脱,如是于无限时间及空间中,成熟有情,广修普贤胜行之因,证无上菩提之果,故言:「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此二偈是颂不离愿,即十地经菩萨十大愿中的第八种愿,愿生生世世,不离诸佛,菩萨及一切善知识。凡能助长道业,有益身心的皆名善知识,是以乞取头目手足的恶众生,亦为成就布施忍辱诸波罗密的善知识。
华严经言:「善知识者,长诸善根,譬喻灵山,长诸药草。善知识者,是佛法器,譬如大海,吞纳众流。善知识者,是功德净法生处,譬喻大海,出生众宝。善知识者,能净菩提心,譬喻猛火,能炼真金。善知识者,出过世法,譬喻须弥,出于大海。善知识者,不乐世法,譬喻莲华,不着于水。善知识者,不受诸恶,譬喻大海,不宿死尸。善知识者,增长白法,譬喻日月,色光圆明。善知识者,照明法界,譬喻盛日,照四天下。善知识者,长菩萨身,譬如父母,养育儿子。善男子,以要言之,菩萨摩诃萨,若能随顺善知识教,得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功德等。」
因为亲近善知识,有以上种种利益功德,所以菩萨应发愿与一切善知识,于一切时,一切处,皆共同集会,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共同分担弘法利生的工作,共同修学菩萨的一切行愿。特别是所有开示,使自己在修行过程中,获得利益的善知识,或为我开显指示修学普贤菩萨,十大愿行的善知识,更愿常与我共同集会,且「于我常生欢喜心」。
人与人之间相处,能做到彼此互相容忍,互相赞美,互相悦愉,实在不易。所谓:「日久生厌」,总不肯容忍对方之短,发掘对方所长;反而吹毛求疵,恶意批评。关系如此恶劣,如何同行、同愿、同修学?又如何共同担当如来的家业,完成弘法利生的任务?是以普贤菩萨劝导初发心菩萨,发愿常亲近善知识,恒不舍离,且设法令善知识「于我常生欢喜心」,不致日久生厌,默然摈之。故言:「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此是普皆回向十大别愿中第五供养愿,亦即是十地经中所说,菩萨十愿中的第一供养愿。供养而言广大,其义有六:「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是福田大。「于彼常兴广大供」,是供具大。「尽未来劫无疲厌」,是供养心大。「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是正行大。「究竟清净普贤道」。其中清净二字是因大。普贤道三字是功德大。因普贤菩萨所修的佛道,已达究竟圆满,而获最胜功德故,「尽未来劫常修习」,是时大。
修学普贤行愿的菩萨,除愿常见佛及其弟子,而兴广大供养,常以华香灯涂果乐种种财物供养三宝外,更愿修持诸佛微妙法门,学佛所学,行佛所行,以般若智光,显示一切菩提行,以清净三业,实践普贤行愿,以法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尽未来际,永远勤勤恳恳,无穷无尽的修习,永不疲厌,故言:「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学」。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一尘中有尘数剎,一一剎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此颂普皆回向十大别愿中的第六利益愿,亦是十地经菩萨十大愿中的第九利益愿。菩萨修菩提行时,愿于一切时、一切处、恒作利益众生的事业,永无止息,从不空过,故又名「三业不空愿」。
初偈中前三句,是不空因,后一句,是不空果。「诸有」,指三界二十五有(欲界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四禅天、及初禅天中之大梵天,四禅天中的净居天与无想天,无色界四空处),菩萨历劫修行,于三界二十五有中受生,常福慧双修,或定慧均等,或修种种方便,利益众生的法门,或修八解脱等,结果,「获诸无尽功德藏」。
「无尽功德藏」是:暂见身,则必得佛之法身;暂闻音,必得实智慧;才生净信,必永断烦恼,故名无尽功德藏。如华严经出现品中说:「譬如雪山,有药王树,名曰善见。若有见者,眼得清净;若有闻者,耳得清净;若有嗅者,鼻得清净;若有尝者,舌得清净;若有触者,身得清净;若有众生,取彼土地,亦能作为除病利益。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无上药王,亦复如足,能作一切饶益众生,若有得见如来色身,眼得清净;若有得闻如来名号,耳得清净;若有得嗅如来戒香,鼻得清净;若得得尝如来法味,舌得清净;具广长舌,解语言法;若得触如来光者,身得清净;究竟获得无上法身,若于如来生忆念者,则得念佛三昧清净。若有众生供养如来,所经土地及塔庙者,亦具善根,灭除一切诸烦恼患,得贤圣乐。佛子,我今告汝,设有众生,见闻于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入于涅槃」,是名无尽功德藏。
次偈是说明利益众生的时及处,菩萨愿于一切时,一切处,皆能见佛闻法修行,事实上无论任何时处,无不皆有佛。「一尘中有尘数剎,一一剎有难思佛」。是说明于一粒微尘中,充满像极微尘数众多的佛剎土,而每一个佛剎土,皆有不可说不可说极微尘数如是众多难以思量的诸佛,众多诸佛,一一皆处众会中,为广大会众之围绕,为广大会众开演菩提妙行。
「我见」,指普贤菩萨及修学普贤行愿的人,于一切时处,皆恒见无数难思众多诸佛,演说菩提道,皆愿参与一一佛处众会,皆愿闻法修行,三业精进,广修福慧,利益众生,以达到利益众生的愿望,故言「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普尽十方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此三偈是颂普皆回向别十愿中,第十转*轮愿,亦即是十地经菩萨十大愿中第三愿。法指诸佛的正法,轮是譬喻,车轮,有回转及摧辗二义,佛说法能回转众生舍恶向善,能摧破众生烦恼惑业,是名转*轮。初偈颂是说明转*轮之处,次偈颂说明能转*轮的圆音,后一偈颂中,初句明能转*轮之人,次句明转*轮之语,第三句明所转的*轮,末句是能摄方便。
颂中共有七个「海」字,皆是形容词,用以形容时,处、佛、音、及辩才语言皆无尽,如海之深广无尽。
「普尽十方诸剎海」,是形容十方世界空间中,有无量无边众多佛剎土,是国土无尽。
「一一毛端三世海」,是形容一一极小之毛端,皆经三世的时间,是显时间无尽。意思是说:十方空间所有的佛世界国土,无穷无尽,而无穷无尽的佛剎海中,诸佛亦无穷无尽,而无穷无尽诸佛的一一毛端,皆经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可知时间亦无穷无尽。今普贤菩萨,于无量无边的空间,无量无数的诸佛处,及无穷无尽的时间中,普遍修学一切菩萨行,而经无量无边劫海,故言:「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诸佛如来,凡有所说皆契理契机,真实不虚,故言:「一切如来语清净」。如来所说不仅清净,且于一言中,具备众多的音声海,十方众生,种种不同的语言,尽括在佛一音声中,故佛以一音演说法,能随顺一切众生的意乐而了解得益。如华严经言:「一切众生语言法,一音演说尽无余」。又如维摩经所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起信论亦言:「圆音一演,异类等解」。佛不但一音圆具众音,且一一音声,皆具四无碍辩,能断众疑,令得慧解,故言:「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是明说能转*轮之人,过去一切佛,现在一切佛,未来一切佛,皆于彼十方无尽佛剎中,发出无尽的语言,相续不断,据真如理,称性而说,故言:「恒转理趣妙*轮」。
诸佛所转诠受妙理的*轮,非一般凡夫或小乘根智的人所能理解,故我等应发愿修学普贤行愿,求得高深的智慧,凭借愿王威力深心信解,自可「普能入」诸佛所转的微妙理趣*轮。「深智」是能入,「无边剎海」是所入,以甚深的智慧,深入无边剎海,随从无量诸佛,尽未来际,转妙*轮,利益众生,故言:「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此二偈颂是说明普皆回向十大别愿中,第八净土愿,亦是十地经菩萨十大愿中,第十净土愿,虽然颂文无净土之言,但实含有七种净义:
一同体净:即念劫同体,虽然一念与一劫,其时差距离极远,但念劫之性,同一无二,普贤菩萨已证入诸法体性,能念劫互融。故言:「我能深入于未来」。并且尽未来所有一切劫数的长时间,摄在一念中,不但念劫如是,即使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有一切劫。亦可尽摄在一念中。「我」普贤能于一念之间,便可尽入三世所有一切劫中,同时摄一切劫入于一念,故言:「为一念际我皆入」。此即是华严经所说:「劫念相摄」,劫念时差,虽长短悬殊,但皆无自性,其性同一空寂,是以念劫互融,打成一片,能于三世一念中,净佛国土。
二自在净:由于证入诸法体性本同,故能于一念中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人师子是佛通称,普贤菩萨能「…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文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