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文珠法师)▪P20

  ..续本文上一页普尽十方诸剎海」,经「一一毛端三世海」,深入诸佛所转的妙*轮,证得法性,念劫圆融,故能普见三世法身真佛,能统摄一切佛国土,自在无碍,名自在净。

  三因净:因净有二,一是生因,指六度万行等妙行,是入佛境界的生因,如维摩经说:「布施是菩萨净土……」等,以六度万行功德庄严佛土,故名因净,二是依因,又有二,一以大圆镜智净识为土所依,是自受用土,二以后得智通慧为土所依,是他受用土,二皆佛境界,佛境界即净土,亦即是相净。

  四果净:果净有二:一所生果,由无漏净识所生起的自受用土,略则含在佛境界中,广则影在后颂承事愿中。二示现果,由于净因净果,应众生机,示现应化身土,普贤菩萨于一念中,普见三世法身佛,常入佛境界,能常入佛境界即是净土。

  五受用净:佛自受用土离过成德,颂文中:「如幻解脱」是离过,「威力」是成德,「如幻解脱及威力」即离众过,能解脱种种烦恼束缚,成就种种功德的清净受用境界,故名受用净。

  六眷属净:亦即是住处众生净,依十地经,在此品有「眷属」二字,眷属净即住处众生净。

  七相净:相指佛境界,摄在果净中,「境界」二字。以此二颂具前七种净义,因此名净土愿。

  太虚大师说:「一念中想到过去无量世界,了了如在目前,一念中想到未来无量世界,亦了了如在目前,但脱离现在一念,并无过去未来,故过去未来无实,依现在一念。此现在一念,缘过去未来无数劫而其前后次第不乱,故曰:一念遍入三世,入如幻解脱威力之佛境界,即佛净土也。」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剎,

  十方尘剎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此二偈颂是说明普皆回向十大别愿中,第九种承事愿,即十地经菩萨十愿中,第六愿。前净土愿中说:念劫圆融互摄,今承事愿中,说尘剎互容无碍。

  初颂明承事之处,「于一毛端」所占极微小的空间中,能够出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有一切清净庄严的佛剎,且毛端不止于一二,而是像十方极微尘数国土,尽碎为尘,一尘一毛端之多,于如是众多毛端中,所有十方三世佛剎土,普贤菩萨悉皆能深入,到每一佛剎土中去,广修六度万行,使所有佛国土更清净,更庄严。故言:「我皆深入而严净。」

  「深入」有智深入,及身深入二种。普贤菩萨,若智若身,皆能深入十方尘剎,严净国土,亲近承事,供养诸佛。「三世庄严剎」是一切相,「十方尘剎诸毛端」是无量相。一切相,无量相,皆不离诸法实相,以其同一实相,故能大小兼容,一多无碍,即华严经所说:事事无碍境界。

  「所有未来照世灯」,诸佛出世以智慧光明,照耀世间,作为一切众生,黑夜中的明灯,故名照世灯。

  「成道转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是说未来诸佛八相成道,「我皆往诣而亲近」,是明能承事之人。以能承事之人,亲近供养承事诸佛,故名承事愿。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着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此三偈是说明普皆回向十大别愿中的第十速成正觉愿,亦是十地经菩萨十愿中第十愿。平常说佛有十力,今于十力中开为十二力,前九力是明七种业用,后三力是结因成果,共成十业,以显佛业力功德殊胜。

  「速疾周遍神通力」,是佛之自在业,以法智神足等神通力,变化自在,能于极短时间中,迅速而又周遍于十方世界,广作佛事,运行无阻,名自在业。

  「普门遍入大乘力」,是正觉业,修习大乘佛法,能不离毛端,而于十方世界,八相成道,故名「普门」,以大乘称理,互相即入,故言「遍入」,大乘佛法,目的在令一切众生,皆成佛道,故名正觉业。

  「智行普修功德力」等三句,是说实谛业,菩萨以智慧力,普修无量法门,解行并进,内满功德,故言:「智行普修功德力」,是实智证理;复以大慈悲力,为众生说法,慈威兼施,普荫有情,故言:「威神普覆大慈力」,是权智鉴机。菩萨自利兼他,令自他皆得离障,故言:「遍净」,二利究竟,智圆福满,名庄严。以福慧二严的福德力,说实谛理,饶益众生,名说实谛业。

  「无着无依智慧力」,是证教化业,菩萨以菩提智,契涅槃理,此理无着无依,说此亲自所证无着无依之埋,令众生了解生信,名证教化业。

  「定慧方便威神力」,是种种说法业,菩萨具足定力、慧力、方便力、及威神力,能以一音演说法,普令一切众生,信解欢喜,名种种说法业。

  「普能积集菩提力」,是不断佛种业,菩萨自己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亦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积集菩提资粮,续佛慧命,令佛种不断,故名不断佛种业。

  「清净一切善业力」,是*轮复住业,佛内证实智,能使一切善业清净,但为度生,复示现种种清净善业,为众生转*轮,教示利喜,从实施权,名复住,令诸众生,成就种种善根,名*轮复住业。

  「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此三句是结成果,亦即摧灭烦恼业,降诸魔怨业,及普圆胜因业。意谓菩萨将成正觉时,内则运用一念相应智,摧毁灭尽心中所有粗细烦恼,外则降伏一切魔军,圆满普贤行愿诸行力,而得成正觉。

  2.结颂菩萨十愿

  普能严净诸剎海,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此三颂是总结普皆回向中,别说菩萨十大愿,由于称性所起诸愿,其境界深广无涯,如大海之深不可测,故一一皆以海而形容之。

  「普能严净诸剎海」,是结第八净土愿,菩萨能遍庄严清净十方三世一切极微尘数佛剎,令所有佛剎,皆成净土。

  「解脱一切众生海」,是结前第三成熟众生愿,即愿成熟一切众生,令诸众生,皆得解脱。

  「善能分别诸法海」,是结前第十转*轮愿,意是愿以智慧,善巧分别一切诸法,善恶,邪正,因果等,令诸众生,辨别善恶和邪正,明因果,由有漏业,进修无漏法等。

  「能甚深入智慧海」,是结前第一受持愿,若能受持一切如来正法,深入经藏,必得智慧如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是结前第二修行二利愿,菩萨广修自利利他诸行,不生执着,无住生心,离相布施,不着于有,不住于空,以解脱世间一切惑业与魔境,使二行清净。

  「圆满一切诸愿海」,是结前第六利益愿,利益众生,是一切菩萨的职责,亦是一切菩萨的志愿;为圆满利益众生的志愿,应尽未来际,修无量苦行,以成就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是结第五供养,及第九亲近承事愿,亲近诸佛时,自当供养承事。

  「修行无倦经劫海」,是结前第四不离愿,菩萨自愿于一切时,一切处,亲近诸佛菩萨,及诸善知识,与诸善知识,同愿同行同修学,精进不懈,无有疲倦,永不舍离。

  「三世一切诸如来」,以下四句,是结成第十速成正觉愿。「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是明修因圆满,「以普贤行愿悟菩提」,是明所证正觉圆满果。

  3.颂归二圣功德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剎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自此以下共有五颂,是结归二圣。二圣,指文殊及普贤。大意是说:欲想完成普贤胜行,必须具有文殊的大智,以智解理,依解起信,因信发愿,因愿立行。是以普贤胜行的完成,当归功于文殊的大智。

  普贤固然真身遍法界,为一切如来的长子;而文殊智慧最胜,位居究竟,周遍十方三世,为诸佛母。今在福城东,庄严幢,娑罗林中,以般若智,启导六千比丘发菩提心已,又开导善财童子,使发菩提心,遍访善知识,寻求大乘解脱道,最后参礼普贤菩萨,依普贤清净行,成就清净愿,然发愿目的,在于成就菩提行。故此以下共有五偈,所说无非是依文殊之胜解,而学普贤的胜行,故名结归二圣。

  长子,即是父母的第一个儿子,在佛经说,佛子可分为嫡子和庶子,嫡子指大乘菩萨,庶子是二乘圣人,而众多菩萨嫡子中,有资格被称为长子的,是一切菩萨的上首,今颂文说:「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普贤菩萨不但是释尊座下的长子,而且是十方一切如来座下的长子,主要原因是:普贤行愿是一切行门中的最胜行,究竟圆满普贤行愿,即成正觉,如世间人的儿子,能继承父业,又犹如国王的长子,能继承王位一样。

  金刚瑜伽顶经言:「普贤真身遍法界,能为世间自在主,无始无终无生灭,性相常住等虚空」。无始即是长义,不舍因行,故名佛子。

  「我今回向诸善根」。善根,通指前十大愿王所积集的一切善根,十大愿王是由智慧而生信生解,然后立愿起行,属于智慧的行愿,因名「诸智行」。「同彼」指一切如来的长子,即是普贤菩萨。意思是:我等发心修学普贤行愿,愿将过去所积聚的一切善根功德,悉皆回向于普贤菩萨的大行大愿中,并愿自己所有诸智慧,诸行愿,悉皆同彼普贤菩萨一样。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剎土亦复然」,不但愿自己身口意三业恒常保持清净,即使是自己所修的一切行愿,及自己所到的一切剎土,亦恒常保持清净,直至成佛所居国土,亦复清净。

  如是智慧,是指前所说甚深智慧,凡是具足甚深智慧的人,皆可号称普贤,然则我愿与普贤菩萨一样,具足甚深智慧,具足清净三业,具足清净诸行…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文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