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及清净国土,当我一切与彼普贤菩萨同等时,我就可以被号称为普贤,故言:「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此三偈颂是双同二圣。因为文殊表解,普贤表行,以能行故言:「我为遍净普贤行」;以能解故言:「文殊师利诸大愿」。普贤菩萨说:凡是发心修菩萨道的我等行者,不但愿普遍修持普贤的种种大行,亦愿普遍实践文殊的种种大愿,并且使所修的大行及所实践的大愿,悉皆圆满无缺,犹如彼普贤、文殊二圣的事业,同等无余,同时经未来际,永劫修行,不生疲倦,故言:「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既发心愿修持普贤的大行,及文殊的大愿,则我所修行的法门,应该无有限量。由于所修的法门无量,所获得的功德,当然亦无限量,故言:「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由于修无量法门,得无量功德,当然要安住于无量无边所修诸行中,全心全意,继续进修,不使中断。于其中间,所得到的神通境界,自己能了达确知无疑,故言:「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以下四句,正是结归二圣。因为在一真法界中,就能起诸法义边说,名为普贤;在能照法界义边说,名为文殊。普贤当法门是所入,文殊当般若门是能入;普贤三昧自在,文殊般若自在;普贤明广大义,文殊显甚深义,二皆不离智慧,般若之智利如金刚,故言:「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之行能断惑降魔,故言:「普贤慧行亦复然」。是以修学菩萨道,必须依文殊的智慧胜解,以求普贤的广大胜行。以普贤的殊胜行,发掘文殊甚深的智慧;以文殊甚深的智慧,推动普贤广大无尽的行愿,使解行相扶,智愿合一。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是将过去在菩提道上修行的过程中,所积集的一切善根功德,悉皆回向于普贤文殊二大士,以期随彼二大士所修习的一切法门而修学,常修学二大士的大智与大行。其实,初发心的菩萨,不但要学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更要学弥勒的大慈,观音的大悲,以及地藏的大愿,不过此经是华严经之一品,华严经是说华严三圣的境界,因此,特别推荐初发心菩萨,要学文殊普贤二大圣的大智大行而已,今此颂文,正是结归二圣。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此颂结归回向:「如是最胜诸大愿」,通指前文所说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以及孤起颂中,特别显示的菩萨十大愿,二皆属于最胜之愿,故为「三世诸佛所称叹」,是值得每个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修学,但修学如是最胜诸大愿,所得的功德,不应据为一己所有,应该毫无保留的回向一切众生,回向菩提,以及回向实际真理,其目的是为得到普贤菩萨所有的一切殊胜行,以及所得的一切殊胜功德,故言:「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二)颂显行愿功德
(1)超颂极乐果胜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以下共有十二偈颂,都是显示本经所说行愿的功德殊胜。今此四颂,是超颂极乐果胜。以普贤胜行之因,不导生华藏而导生极乐,其原因有四:一弥陀愿重,偏愿接引娑婆世界苦恼众生。二虽十方佛土皆妙,但初发心者无所依凭,故方便引归极乐,使众心归一。三极乐不离华藏,亦华严世界之一,故导归极乐世界,等如导归华藏。四阿弥陀佛,即是本师,如密宗说:阿弥陀佛是大日如来五智之妙观察智所现,是以密宗在大日如来外,不说阿弥陀佛成佛因果。
普通人临命终时,诸多牵挂,万般无奈,加以孝子贤孙哭哭啼啼,更不能放下,欲生西方,真是障碍重重,谈何容易。何况一生所作善恶业因,于临命终时,悉皆现前,一口气不来,便被业所牵,轮转六道。今修持普贤十大愿王的人,临命终时,愿王相随,能「尽除一切诸障碍」,得「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一生极乐,助缘殊胜,不但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且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很快就能修学圆满,成就此十大愿行,故说:「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当二利究竟,「一切圆满尽无余」时,便可以进而「利乐一切众生界」,到十方世界去广修菩萨行,广利诸众生,或回到娑婆世界来,巧把尘劳作佛事,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彼佛众会咸清净」,是指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处于清净海会诸大菩萨围绕中,「我时于胜莲华生」,即是上品上生,「亲睹如来无量光」,即是亲见阿弥陀佛。「现前授我菩提记」,是蒙佛授记。「蒙彼」阿弥陀「如来」为我「授记已」,就可以「化身无数百俱胝」,「俱胝」译言亿,即一千万,「无数百俱胝」,即是化成无量无数的身,加上广大无边的智慧力量,周遍到十方世界,普遍利益一切众生界,使一切众生咸皆离苦得乐,故言:「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正是显示极乐果胜。
(2)结颂行愿无尽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通则总括本经所说,普贤菩萨十大行愿,即是十大愿王;别则指普皆回向中,统摄一切菩萨行的十种别愿。若总若别,皆愿力无尽。即使「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我此行愿亦无尽。何况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不可穷尽,所以我此普贤行愿,是究竟永恒无有穷尽。故说:「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3)追颂校量功德
十方所有无边剎,庄严众宝供如来,
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剎微尘劫。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
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此八句是追颂校量闻经功德,前长文中说: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虽大,但不及一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之一。今颂文说:假使有人以堆满十方所有一切无量无边剎土如是众多又庄严,又珍贵的众宝,来供养一切如来,又以最胜安乐施于人天,并且经过一切佛剎极微尘数劫的长时间,其所得功德,自然是非想象可及,更非算数臂喻可尽,故言:「十方所有无边剎,庄严众宝供如来,最胜安乐施人天,经一切剎微尘劫」。
但假若有人,能于此普贤菩萨所说的最极殊胜的十大愿王,偶然得闻,一经于耳,即能对此十大显王,生起清净信心,并进而如法修行,实践此十大愿王,以求实现众所渴仰的佛果菩提,则其人所获得的殊胜功德,实过于彼前以众宝供养诸佛,及以最胜安乐,施于一切众生的人,可见愿王功德殊胜无比。
(4)追颂诸行胜德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
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以下五偈,是追颂增上等五果胜德。善知识能为修道的增上缘,反之,恶知识则为障道因缘,亦即是恶增上缘,如涅槃经德王品言:「菩萨摩诃萨,观于恶象及恶知识,等无有二,何以故?俱坏身故。菩萨摩诃萨于恶象等,心无恐怖,于恶知识,生畏惧心。何以故?是恶象等,唯能坏身,不能坏心;恶知识者,二俱坏故。是恶象等,唯坏一身,恶知识坏无量身,无众善心。是恶象等,能破坏不净臭身;恶知识,能坏净身及净心。是恶象等,能壤肉身;恶知识者,坏于法身。为恶象杀,不至三恶道;为恶友杀,必至恶趣。是恶象等,但为身怨;恶知识者,为善法怨。是故菩萨,当远离恶知识。」
恶知识,既然是为患无穷,凡是修行人,必当远离。今因得闻十大愿王,并对十大愿王起信心,受持读诵,即可以常远离恶知识,摆脱恶友牵连,摆脱恶劣环境困扰,不致误入歧途,不致障碍进德修业,是以善根增长,恶业消灭,不但永离一切诸恶道,且临命终时,获得上品上生,迅速面见如来无量光。无量光如来,即是阿弥陀佛。古人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在阿弥陀佛及诸大菩萨教化下,在与诸上善人聚会中,很快开发本具智慧,迅即具足普贤菩萨最胜的行愿,正是增上缘最胜。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
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此四句追颂等流果胜。人的寿命,皆随各人宿业所感,长短不一,此中言:「胜寿命」,非关寿命之长短,而是以能修胜行,不虚度岁月,不浪费生命为胜。否则,恣情纵欲,荒废善行,恶业转增,将招致苦果无量,即是百岁亦非胜寿命。
法句经言:「人寿百岁,悭贪逾盛;不如一日,割舍财色。人寿百岁,乐不持戒;不如一日,净心守戒。人寿百岁,多忿不忍;不如一日,念喜不瞋。人寿百岁,怠惰不勤;不如一日,策励身心。人寿百岁,不起善愿;不如一日,发行四弘。人寿百岁,不生一智;不如一日,慧性聪利。」故知人的寿命是否殊胜,不是在于人寿的长短,而是视其能否把握有限的生命,作无限利益众生的事业而定。今此人由闻愿王,即信解受持的功德,不堕恶道,而且世世生生,善来人中生,借假修真,不虚度岁月,故说:「此人善得胜寿命」。此胜寿命之人,不久当可以成就如彼普贤菩萨的种种胜行。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行,一念…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文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