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文珠法师)▪P22

  ..续本文上一页速疾皆消灭。

  此四句追颂离系果胜。「五无间」罪,是一切恶业之极恶,一切众生由无智慧力,愚痴暗蔽,不明真理,不知邪正,不辨是非,狎近恶友,作极恶之重罪,将堕无间地狱受苦。今幸遇佛法,得闻信受持读诵此普贤大愿王,即于剎那一念中,速疾皆得消灭五无间业。远离恶业的系缚,故言:「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是离系果殊胜。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初两句是颂异熟果胜,后两句是颂士用果胜。因信解受持愿王功德,此人不独善来人中生,且生于名门贵族积善之家,五官端正,相好庄严。相好庄严是外在美,智慧庄严是内在美。内外皆美的异熟果,是由读诵受持愿王的功德而生。

  由于发心信受读诵普贤愿王,凭借愿王威神之力,不但诸魔外道不能摧害,反而能摧毁诸魔外道,应受三界众生的供养,如土大夫所发生的力用,故名士用果胜。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伏诸魔众,

  成等正觉转*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此四句是颂究竟果胜,长行文中,但说五果,今颂文孤起颂究竟果,实则,能得前五果之人,结果当然成就佛果菩提。如释尊未成佛前,示现苦行六年,又示现知非究竟,而离苦行林,往尼运河沐浴,复受善生牧女供养,气力平复,即诣菩提树下,降诸魔怨,然后夜睹明星,成等正觉。

  佛于最初三七日,转华严*轮后,便隐实施权,往鹿野苑为五比丘等,三转十二行四谛*轮,继而说阿含、说方等、说般若、最后说法华涅槃,舍权归实,开显本,普令众生,回小向大,觉悟成佛,故言:「普利一切诸含识」。

  「诸含识」指一切有情言,咸令有情,共成佛道,正是究竟果胜。今此偶然听闻普贤愿王的人,便能生起信心,并且实行受持读诵十大愿王,所以能速诣菩提大树王,坐道场,降魔军,成正觉,转*轮,度众生,是以能「普利一切诸含识」。

  (三)结颂受持回向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

  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初二句是颂前诸行,后二句颂显胜益,诸行,包括前长文中所说,听闻,信,乐,受持,读诵,书写,及演说等,于诸行中,或具足众行,或仅能受持一二,其所获功德,诚非一般人心之可思,口之可议,唯有佛与佛能知,结果:「决定获胜菩提道」,是说明自利功德。

  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此颂利他功德。假若有人读诵此普贤愿王,不要说其全部所得功德,但说其少分善根功德,即此「一念」生信受持愿王的少分善根,便可以具足「一切」善根,「悉皆圆」满一切功德。于一切善根功德中,特别是「成就众生」,是普贤行者的「清净愿」,因为受持普贤行愿的人,发菩提心,趣向佛道,目的是在成熟众生,利益众生,故凡能完成「成就众生清净愿」的行者,便能于一念受持之间,即可成就圆满一切功德。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剎。

  此颂结成回向。前二句是能回向,后二句是所回向,意思是:「我此」所修的「普贤」十大愿王的「殊胜行」,所积集无量「无边」殊「胜」的「福」报及功德,悉「皆回向」一切众生,「普愿沉溺」于三界六道生死轮回中「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剎,」即是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

  (四)流通分

  尔时,普贤菩萨摩词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凈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以下流通分,可分为三段。一是如来赞善,二是指所说法,三是时众受持。今初段文是如来赞善。此四十卷华严经发起时,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阁中,与普贤文殊,及从普贤行愿所生诸大菩萨,诸大声闻俱。时佛因知诸大菩萨,心中渴求大乘妙法,而入于如来师子频申三昧,不但令庄严阁,忽然高广严丽,遍周法界,众宝严饰;同时令逝多林广增无限,与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世界其量正等,一切妙宝间错庄严,十方佛剎诸大菩萨,悉来集会,各持众宝,围绕恭敬,供养释迦牟尼佛。

  当时普贤菩萨,观一切菩萨集会,欲为开发如来最上师子频申三昧故,而为诸大菩萨演说师子频申三昧神通境界,而佛安住于三昧中,亦于眉间白毫相中,放大光明,普照法界,及诸菩萨。并现种种神变,令诸菩萨,入于如来神变大海,得无量三昧,成就摄受利益众生大悲门,而不离逝多林。

  当时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出,与无量同行大菩萨众,及常侍卫诸金刚神等,来到佛所,绕佛供养,顶礼辞退,往于南方,福生城东,住庄严幢娑罗林中,以种种方便,随众生心而为说法。先令舍利弗所教化出家未久的六千比丘,发菩提心,再鼓励初发菩提心的善财童子言:「汝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当勤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胜乐,其国有山,名曰妙峰,彼有比丘名吉祥云,汝可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菩萨云何修菩萨行,乃至菩萨云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善男子!彼善知识,当为汝说:具足圆满普贤行愿。」

  善财受教,即往南方参访善知识,如是展转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一位是普贤菩萨,于逝多林中,为善财及诸菩萨,演说十大愿王及其功德。故说:「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当时,不但身为当机众的善财童子,踊跃无量,在座听法的一切菩萨,亦皆大欢喜,而释尊亦欣然从定境出,赞言:「善哉!善哉!」即是赞叹普贤菩萨说此十大愿王,并导归极乐,实在太好太美妙,深得佛旨,故双赞善哉。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

  此段文是说明所说之法,「尔时」是当释尊从师子频申三昧出,赞言:善哉善哉之时。「诸圣者」指善财南下,展转参访的五十三位善知识,以及最后一位普贤菩萨。因为善财所参访的善知识,无论是出家、在家,皆是法身大士,因名「菩萨摩诃萨」。当善财参礼诸善知识,每一位善知识,皆为其演说自己所证得的不思议解脱法门,虽然当时佛已入定,不曾参与演说,但佛是会主,且当普贤菩萨说完十大愿王后,佛即出定为之印证,赞言:善哉!对其他善知识所说:不思议解脱法门,佛亦了然而默许,佛是主,菩萨是伴,主伴共宣,故言:「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法门」。

  「时」指当此会之时,亦是法会完毕之时,除佛及普贤等大士外,还有众多听众,故下文列出五类不同的听众。

  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剎海极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众。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为上首,诸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上文是总结时众受持,时会众可分为五类:

  一是文殊菩萨,及其所率领属下诸大菩萨,及其所成熟的六千比丘是一类。

  二弥勒菩萨,并其所率领于贤劫相继成佛的诸大菩萨是一类。

  三无垢普贤,及其所率领住灌顶位,一生补处诸大菩萨,与十方佛剎极微尘数菩萨,来聚集华严海会,共听普贤菩萨,宣说十大愿王的功德,诸大菩萨是一类。

  舍利弗及诸大声闻,包括缘觉等众一类。

  初学佛初发心的人及天龙八部等又是一类。

  所成熟六千比丘,是指觉海而为上首约六千比丘,当初文殊菩萨,辞佛往福生城时,舍利弗亦辞佛并率其徒众初出家的六千比丘同行。及至途中,舍利弗劝诸比丘,归依文殊,文殊观诸比丘为说:「十种无疲厌心,一积集一切菩提心,二见一切佛承事供养心,三求一切佛法心,四行一切波罗密心,五成就一切菩萨三昧心,六次第入一切三世心,七普严净十方佛剎心,八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心,九修一切劫中成就菩提心,十为成就一切众生故,修行一切佛剎极微尘数波罗密,成就如来十力。如是次第为成熟一切众生界,成就如来一切心力……。」

  诸比丘闻已,得普照法界三昧,成为文殊菩萨的法眷属,因此六千比丘,及曾受文殊菩萨教化的众多菩萨,是以文殊菩萨为上首的一类,是属于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大道心众。故说:「文殊师利菩萨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

  贤劫,是指现在住劫而言,劫以时间言,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如刚过去的住劫,名庄严劫,现在的住劫,名贤劫,未来的住劫,名星宿劫。现在住劫中,共有二十小劫,释迦牟尼佛是于住劫中第九小劫,人寿百岁时,降生娑婆世界成佛。

  大悲经说:当劫初此三千大千世界欲成时,有大水聚,净居天子,观此水中,见有千茎诸妙莲华,各有千叶,金色金光,知有贤人一千,同劫成佛,因名贤劫。于贤劫千佛中,最初是拘留孙佛,其次是拘那含牟尼佛,及迦叶佛,第四是释迦牟尼佛,第五是弥勒佛。释尊于第九劫减劫中成佛,弥勒于第十劫减劫中人寿八万岁时成佛。之后,有师子佛等,共九百九十五位佛,相继出现于世,其最后佛名楼至佛,此九百九十六位当来成佛的诸大菩萨中,以弥勒菩萨而为上首。当时亦在华严海会,共听普贤菩萨说此十大愿王,是在佛前当来成佛的一类。

  一生补处,一生,指仅此一次受生而言,补处,是当补佛之处。慈恩法师释一生补处共有三位,一是一生所系,二是最后身,三是坐道场身。菩萨上生兜率陀天,是一生所系,唯有…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文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