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文珠法師)▪P20

  ..續本文上一頁普盡十方諸剎海」,經「一一毛端叁世海」,深入諸佛所轉的妙*輪,證得法性,念劫圓融,故能普見叁世法身真佛,能統攝一切佛國土,自在無礙,名自在淨。

  叁因淨:因淨有二,一是生因,指六度萬行等妙行,是入佛境界的生因,如維摩經說:「布施是菩薩淨土……」等,以六度萬行功德莊嚴佛土,故名因淨,二是依因,又有二,一以大圓鏡智淨識爲土所依,是自受用土,二以後得智通慧爲土所依,是他受用土,二皆佛境界,佛境界即淨土,亦即是相淨。

  四果淨:果淨有二:一所生果,由無漏淨識所生起的自受用土,略則含在佛境界中,廣則影在後頌承事願中。二示現果,由于淨因淨果,應衆生機,示現應化身土,普賢菩薩于一念中,普見叁世法身佛,常入佛境界,能常入佛境界即是淨土。

  五受用淨:佛自受用土離過成德,頌文中:「如幻解脫」是離過,「威力」是成德,「如幻解脫及威力」即離衆過,能解脫種種煩惱束縛,成就種種功德的清淨受用境界,故名受用淨。

  六眷屬淨:亦即是住處衆生淨,依十地經,在此品有「眷屬」二字,眷屬淨即住處衆生淨。

  七相淨:相指佛境界,攝在果淨中,「境界」二字。以此二頌具前七種淨義,因此名淨土願。

  太虛大師說:「一念中想到過去無量世界,了了如在目前,一念中想到未來無量世界,亦了了如在目前,但脫離現在一念,並無過去未來,故過去未來無實,依現在一念。此現在一念,緣過去未來無數劫而其前後次第不亂,故曰:一念遍入叁世,入如幻解脫威力之佛境界,即佛淨土也。」

  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叁世莊嚴剎,

  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此二偈頌是說明普皆回向十大別願中,第九種承事願,即十地經菩薩十願中,第六願。前淨土願中說:念劫圓融互攝,今承事願中,說塵剎互容無礙。

  初頌明承事之處,「于一毛端」所占極微小的空間中,能夠出現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所有一切清淨莊嚴的佛剎,且毛端不止于一二,而是像十方極微塵數國土,盡碎爲塵,一塵一毛端之多,于如是衆多毛端中,所有十方叁世佛剎土,普賢菩薩悉皆能深入,到每一佛剎土中去,廣修六度萬行,使所有佛國土更清淨,更莊嚴。故言:「我皆深入而嚴淨。」

  「深入」有智深入,及身深入二種。普賢菩薩,若智若身,皆能深入十方塵剎,嚴淨國土,親近承事,供養諸佛。「叁世莊嚴剎」是一切相,「十方塵剎諸毛端」是無量相。一切相,無量相,皆不離諸法實相,以其同一實相,故能大小兼容,一多無礙,即華嚴經所說:事事無礙境界。

  「所有未來照世燈」,諸佛出世以智慧光明,照耀世間,作爲一切衆生,黑夜中的明燈,故名照世燈。

  「成道轉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是說未來諸佛八相成道,「我皆往詣而親近」,是明能承事之人。以能承事之人,親近供養承事諸佛,故名承事願。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

  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

  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此叁偈是說明普皆回向十大別願中的第十速成正覺願,亦是十地經菩薩十願中第十願。平常說佛有十力,今于十力中開爲十二力,前九力是明七種業用,後叁力是結因成果,共成十業,以顯佛業力功德殊勝。

  「速疾周遍神通力」,是佛之自在業,以法智神足等神通力,變化自在,能于極短時間中,迅速而又周遍于十方世界,廣作佛事,運行無阻,名自在業。

  「普門遍入大乘力」,是正覺業,修習大乘佛法,能不離毛端,而于十方世界,八相成道,故名「普門」,以大乘稱理,互相即入,故言「遍入」,大乘佛法,目的在令一切衆生,皆成佛道,故名正覺業。

  「智行普修功德力」等叁句,是說實谛業,菩薩以智慧力,普修無量法門,解行並進,內滿功德,故言:「智行普修功德力」,是實智證理;複以大慈悲力,爲衆生說法,慈威兼施,普蔭有情,故言:「威神普覆大慈力」,是權智鑒機。菩薩自利兼他,令自他皆得離障,故言:「遍淨」,二利究竟,智圓福滿,名莊嚴。以福慧二嚴的福德力,說實谛理,饒益衆生,名說實谛業。

  「無著無依智慧力」,是證教化業,菩薩以菩提智,契涅槃理,此理無著無依,說此親自所證無著無依之埋,令衆生了解生信,名證教化業。

  「定慧方便威神力」,是種種說法業,菩薩具足定力、慧力、方便力、及威神力,能以一音演說法,普令一切衆生,信解歡喜,名種種說法業。

  「普能積集菩提力」,是不斷佛種業,菩薩自己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亦令一切衆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積集菩提資糧,續佛慧命,令佛種不斷,故名不斷佛種業。

  「清淨一切善業力」,是*輪複住業,佛內證實智,能使一切善業清淨,但爲度生,複示現種種清淨善業,爲衆生轉*輪,教示利喜,從實施權,名複住,令諸衆生,成就種種善根,名*輪複住業。

  「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此叁句是結成果,亦即摧滅煩惱業,降諸魔怨業,及普圓勝因業。意謂菩薩將成正覺時,內則運用一念相應智,摧毀滅盡心中所有粗細煩惱,外則降伏一切魔軍,圓滿普賢行願諸行力,而得成正覺。

  2.結頌菩薩十願

  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衆生海,

  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叁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此叁頌是總結普皆回向中,別說菩薩十大願,由于稱性所起諸願,其境界深廣無涯,如大海之深不可測,故一一皆以海而形容之。

  「普能嚴淨諸剎海」,是結第八淨土願,菩薩能遍莊嚴清淨十方叁世一切極微塵數佛剎,令所有佛剎,皆成淨土。

  「解脫一切衆生海」,是結前第叁成熟衆生願,即願成熟一切衆生,令諸衆生,皆得解脫。

  「善能分別諸法海」,是結前第十轉*輪願,意是願以智慧,善巧分別一切諸法,善惡,邪正,因果等,令諸衆生,辨別善惡和邪正,明因果,由有漏業,進修無漏法等。

  「能甚深入智慧海」,是結前第一受持願,若能受持一切如來正法,深入經藏,必得智慧如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是結前第二修行二利願,菩薩廣修自利利他諸行,不生執著,無住生心,離相布施,不著于有,不住于空,以解脫世間一切惑業與魔境,使二行清淨。

  「圓滿一切諸願海」,是結前第六利益願,利益衆生,是一切菩薩的職責,亦是一切菩薩的志願;爲圓滿利益衆生的志願,應盡未來際,修無量苦行,以成就一切諸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是結第五供養,及第九親近承事願,親近諸佛時,自當供養承事。

  「修行無倦經劫海」,是結前第四不離願,菩薩自願于一切時,一切處,親近諸佛菩薩,及諸善知識,與諸善知識,同願同行同修學,精進不懈,無有疲倦,永不舍離。

  「叁世一切諸如來」,以下四句,是結成第十速成正覺願。「叁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是明修因圓滿,「以普賢行願悟菩提」,是明所證正覺圓滿果。

  3.頌歸二聖功德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願身口意恒清淨,諸行剎土亦複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自此以下共有五頌,是結歸二聖。二聖,指文殊及普賢。大意是說:欲想完成普賢勝行,必須具有文殊的大智,以智解理,依解起信,因信發願,因願立行。是以普賢勝行的完成,當歸功于文殊的大智。

  普賢固然真身遍法界,爲一切如來的長子;而文殊智慧最勝,位居究竟,周遍十方叁世,爲諸佛母。今在福城東,莊嚴幢,娑羅林中,以般若智,啓導六千比丘發菩提心已,又開導善財童子,使發菩提心,遍訪善知識,尋求大乘解脫道,最後參禮普賢菩薩,依普賢清淨行,成就清淨願,然發願目的,在于成就菩提行。故此以下共有五偈,所說無非是依文殊之勝解,而學普賢的勝行,故名結歸二聖。

  長子,即是父母的第一個兒子,在佛經說,佛子可分爲嫡子和庶子,嫡子指大乘菩薩,庶子是二乘聖人,而衆多菩薩嫡子中,有資格被稱爲長子的,是一切菩薩的上首,今頌文說:「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普賢菩薩不但是釋尊座下的長子,而且是十方一切如來座下的長子,主要原因是:普賢行願是一切行門中的最勝行,究竟圓滿普賢行願,即成正覺,如世間人的兒子,能繼承父業,又猶如國王的長子,能繼承王位一樣。

  金剛瑜伽頂經言:「普賢真身遍法界,能爲世間自在主,無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虛空」。無始即是長義,不舍因行,故名佛子。

  「我今回向諸善根」。善根,通指前十大願王所積集的一切善根,十大願王是由智慧而生信生解,然後立願起行,屬于智慧的行願,因名「諸智行」。「同彼」指一切如來的長子,即是普賢菩薩。意思是:我等發心修學普賢行願,願將過去所積聚的一切善根功德,悉皆回向于普賢菩薩的大行大願中,並願自己所有諸智慧,諸行願,悉皆同彼普賢菩薩一樣。

  「願身口意恒清淨,諸行剎土亦複然」,不但願自己身口意叁業恒常保持清淨,即使是自己所修的一切行願,及自己所到的一切剎土,亦恒常保持清淨,直至成佛所居國土,亦複清淨。

  如是智慧,是指前所說甚深智慧,凡是具足甚深智慧的人,皆可號稱普賢,然則我願與普賢菩薩一樣,具足甚深智慧,具足清淨叁業,具足清淨諸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文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