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文珠法師)▪P19

  ..續本文上一頁根者令種,二是已種善根令其成熟,叁是善根成熟者令得解脫。今菩薩本乎慈悲心,平等教化衆生,拔苦與樂,非限于一時或一處,而是盡虛空,遍法界,平等隨順救度十方叁世,所有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令種,已種善根者令成熟,善根已成熟者,令得解脫,如是于無限時間及空間中,成熟有情,廣修普賢勝行之因,證無上菩提之果,故言:「恒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所有與我同行者,于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所有益我善知識,爲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于我常生歡喜心。

  此二偈是頌不離願,即十地經菩薩十大願中的第八種願,願生生世世,不離諸佛,菩薩及一切善知識。凡能助長道業,有益身心的皆名善知識,是以乞取頭目手足的惡衆生,亦爲成就布施忍辱諸波羅密的善知識。

  華嚴經言:「善知識者,長諸善根,譬喻靈山,長諸藥草。善知識者,是佛法器,譬如大海,吞納衆流。善知識者,是功德淨法生處,譬喻大海,出生衆寶。善知識者,能淨菩提心,譬喻猛火,能煉真金。善知識者,出過世法,譬喻須彌,出于大海。善知識者,不樂世法,譬喻蓮華,不著于水。善知識者,不受諸惡,譬喻大海,不宿死屍。善知識者,增長白法,譬喻日月,色光圓明。善知識者,照明法界,譬喻盛日,照四天下。善知識者,長菩薩身,譬如父母,養育兒子。善男子,以要言之,菩薩摩诃薩,若能隨順善知識教,得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功德等。」

  因爲親近善知識,有以上種種利益功德,所以菩薩應發願與一切善知識,于一切時,一切處,皆共同集會,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共同分擔弘法利生的工作,共同修學菩薩的一切行願。特別是所有開示,使自己在修行過程中,獲得利益的善知識,或爲我開顯指示修學普賢菩薩,十大願行的善知識,更願常與我共同集會,且「于我常生歡喜心」。

  人與人之間相處,能做到彼此互相容忍,互相贊美,互相悅愉,實在不易。所謂:「日久生厭」,總不肯容忍對方之短,發掘對方所長;反而吹毛求疵,惡意批評。關系如此惡劣,如何同行、同願、同修學?又如何共同擔當如來的家業,完成弘法利生的任務?是以普賢菩薩勸導初發心菩薩,發願常親近善知識,恒不舍離,且設法令善知識「于我常生歡喜心」,不致日久生厭,默然擯之。故言:「常願與我同集會,于我常生歡喜心」。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衆圍繞,

  于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此是普皆回向十大別願中第五供養願,亦即是十地經中所說,菩薩十願中的第一供養願。供養而言廣大,其義有六:「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衆圍繞。」是福田大。「于彼常興廣大供」,是供具大。「盡未來劫無疲厭」,是供養心大。「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是正行大。「究竟清淨普賢道」。其中清淨二字是因大。普賢道叁字是功德大。因普賢菩薩所修的佛道,已達究竟圓滿,而獲最勝功德故,「盡未來劫常修習」,是時大。

  修學普賢行願的菩薩,除願常見佛及其弟子,而興廣大供養,常以華香燈塗果樂種種財物供養叁寶外,更願修持諸佛微妙法門,學佛所學,行佛所行,以般若智光,顯示一切菩提行,以清淨叁業,實踐普賢行願,以法供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盡未來際,永遠勤勤懇懇,無窮無盡的修習,永不疲厭,故言:「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學」。

  我于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恒無盡,

  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衆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

  此頌普皆回向十大別願中的第六利益願,亦是十地經菩薩十大願中的第九利益願。菩薩修菩提行時,願于一切時、一切處、恒作利益衆生的事業,永無止息,從不空過,故又名「叁業不空願」。

  初偈中前叁句,是不空因,後一句,是不空果。「諸有」,指叁界二十五有(欲界四惡趣、四洲六欲天、色界四禅天、及初禅天中之大梵天,四禅天中的淨居天與無想天,無色界四空處),菩薩曆劫修行,于叁界二十五有中受生,常福慧雙修,或定慧均等,或修種種方便,利益衆生的法門,或修八解脫等,結果,「獲諸無盡功德藏」。

  「無盡功德藏」是:暫見身,則必得佛之法身;暫聞音,必得實智慧;才生淨信,必永斷煩惱,故名無盡功德藏。如華嚴經出現品中說:「譬如雪山,有藥王樹,名曰善見。若有見者,眼得清淨;若有聞者,耳得清淨;若有嗅者,鼻得清淨;若有嘗者,舌得清淨;若有觸者,身得清淨;若有衆生,取彼土地,亦能作爲除病利益。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無上藥王,亦複如足,能作一切饒益衆生,若有得見如來色身,眼得清淨;若有得聞如來名號,耳得清淨;若有得嗅如來戒香,鼻得清淨;若得得嘗如來法味,舌得清淨;具廣長舌,解語言法;若得觸如來光者,身得清淨;究竟獲得無上法身,若于如來生憶念者,則得念佛叁昧清淨。若有衆生供養如來,所經土地及塔廟者,亦具善根,滅除一切諸煩惱患,得賢聖樂。佛子,我今告汝,設有衆生,見聞于佛,業障纏覆,不生信樂,亦種善根,無空過者,乃至究竟入于涅槃」,是名無盡功德藏。

  次偈是說明利益衆生的時及處,菩薩願于一切時,一切處,皆能見佛聞法修行,事實上無論任何時處,無不皆有佛。「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是說明于一粒微塵中,充滿像極微塵數衆多的佛剎土,而每一個佛剎土,皆有不可說不可說極微塵數如是衆多難以思量的諸佛,衆多諸佛,一一皆處衆會中,爲廣大會衆之圍繞,爲廣大會衆開演菩提妙行。

  「我見」,指普賢菩薩及修學普賢行願的人,于一切時處,皆恒見無數難思衆多諸佛,演說菩提道,皆願參與一一佛處衆會,皆願聞法修行,叁業精進,廣修福慧,利益衆生,以達到利益衆生的願望,故言「一一佛處衆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叁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衆音聲海,

  隨諸衆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叁世一切諸如來,于彼無盡語言海,

  恒轉理趣妙*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此叁偈是頌普皆回向別十願中,第十轉*輪願,亦即是十地經菩薩十大願中第叁願。法指諸佛的正法,輪是譬喻,車輪,有回轉及摧輾二義,佛說法能回轉衆生舍惡向善,能摧破衆生煩惱惑業,是名轉*輪。初偈頌是說明轉*輪之處,次偈頌說明能轉*輪的圓音,後一偈頌中,初句明能轉*輪之人,次句明轉*輪之語,第叁句明所轉的*輪,末句是能攝方便。

  頌中共有七個「海」字,皆是形容詞,用以形容時,處、佛、音、及辯才語言皆無盡,如海之深廣無盡。

  「普盡十方諸剎海」,是形容十方世界空間中,有無量無邊衆多佛剎土,是國土無盡。

  「一一毛端叁世海」,是形容一一極小之毛端,皆經叁世的時間,是顯時間無盡。意思是說:十方空間所有的佛世界國土,無窮無盡,而無窮無盡的佛剎海中,諸佛亦無窮無盡,而無窮無盡諸佛的一一毛端,皆經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可知時間亦無窮無盡。今普賢菩薩,于無量無邊的空間,無量無數的諸佛處,及無窮無盡的時間中,普遍修學一切菩薩行,而經無量無邊劫海,故言:「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諸佛如來,凡有所說皆契理契機,真實不虛,故言:「一切如來語清淨」。如來所說不僅清淨,且于一言中,具備衆多的音聲海,十方衆生,種種不同的語言,盡括在佛一音聲中,故佛以一音演說法,能隨順一切衆生的意樂而了解得益。如華嚴經言:「一切衆生語言法,一音演說盡無余」。又如維摩經所說:「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起信論亦言:「圓音一演,異類等解」。佛不但一音圓具衆音,且一一音聲,皆具四無礙辯,能斷衆疑,令得慧解,故言:「隨諸衆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叁世一切諸如來」,是明說能轉*輪之人,過去一切佛,現在一切佛,未來一切佛,皆于彼十方無盡佛剎中,發出無盡的語言,相續不斷,據真如理,稱性而說,故言:「恒轉理趣妙*輪」。

  諸佛所轉诠受妙理的*輪,非一般凡夫或小乘根智的人所能理解,故我等應發願修學普賢行願,求得高深的智慧,憑借願王威力深心信解,自可「普能入」諸佛所轉的微妙理趣*輪。「深智」是能入,「無邊剎海」是所入,以甚深的智慧,深入無邊剎海,隨從無量諸佛,盡未來際,轉妙*輪,利益衆生,故言:「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于未來,盡一切劫爲一念,

  叁世所有一切劫,爲一念際我皆入。

  我于一念見叁世,所有一切人師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此二偈頌是說明普皆回向十大別願中,第八淨土願,亦是十地經菩薩十大願中,第十淨土願,雖然頌文無淨土之言,但實含有七種淨義:

  一同體淨:即念劫同體,雖然一念與一劫,其時差距離極遠,但念劫之性,同一無二,普賢菩薩已證入諸法體性,能念劫互融。故言:「我能深入于未來」。並且盡未來所有一切劫數的長時間,攝在一念中,不但念劫如是,即使是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所有一切劫。亦可盡攝在一念中。「我」普賢能于一念之間,便可盡入叁世所有一切劫中,同時攝一切劫入于一念,故言:「爲一念際我皆入」。此即是華嚴經所說:「劫念相攝」,劫念時差,雖長短懸殊,但皆無自性,其性同一空寂,是以念劫互融,打成一片,能于叁世一念中,淨佛國土。

  二自在淨:由于證入諸法體性本同,故能于一念中見叁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人師子是佛通稱,普賢菩薩能「…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文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