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來一次受生是能系,下生時即是最後身,及坐道場身。
又菩薩有五種生:
一是除災生,是由願力爲大魚等,于饑馑時,濟諸饑乏;或爲大醫生,救諸疾病;或爲善巧,善和鬥爭;或爲國王,如法息苦;爲大天神,斷邪見行,爲水爲火,爲車爲舟,爲種種物,息除災患。如維摩經言:「或作日月,梵王世界主,或時作地水,或複作火風,劫中有疾病,現身作草藥;劫中有饑馑,現身作飲食,劫中有刀兵,爲王起慈悲」等。
二者隨類生:菩薩以願自在力,于旁生等惡趣中生,彼所行惡而自不行,彼不行善而自行之,如維摩居士:「入諸酒肆,能立其志,入諸淫舍,示欲之過,爲說正法」。
叁者大勢生:禀性聰慧,壽命形色,種姓高貴,最爲殊勝。能斷衆生,輕慢等過。
四者增上生:受十五果,自在化導,隨所應生。
五者最勝生:此生資糧,豐富具足,如釋尊生于王族,能成正覺,作諸佛事。
今言一生補處,于前五種生中,攝前四種,若已下生,住最後身,即第五種攝灌頂位,亦即是受職位。菩薩十地位滿,進入等覺,得百萬阿僧祇叁昧,其最後叁昧,名受一切勝職位。如世間太子將受王位,取四海水,以灌其頂;等覺菩薩,將入佛位,名灌頂位。華嚴海會中,能一生補佛之處,位居灌頂的大菩薩固然衆多,而來自十方種種世界,其數如一切佛剎極微塵數的諸大菩薩更多,此等諸大菩薩,是以普賢菩薩而爲上首,是灌頂位的一類。故言:「無垢普賢菩薩而爲上首,一生補處位灌頂位諸大菩薩,及除十方種種之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大菩薩摩诃薩衆」。
舍利弗是梵語,譯名鹙鹭子,因母立名。佛弟子中智慧第一,原是金龍陀佛再來,今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以度小乘根基衆生,先令一切衆生,入佛教出家學佛,然後令回小向大,趣向佛道。
目犍連,譯名采菽氏,佛弟子中采菽氏甚多,因以摩诃二字揀別,合名大目犍連,是佛弟子中神通第一。與舍利弗年少爲友,同師外道,各有壹百弟子,後因聞馬勝比丘轉說佛偈:「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而感悟歸佛,助佛教化,是聲聞弟子的上首。故言:「舍利弗,摩诃目犍連等,而爲上首,諸大聲聞」。經文先列菩薩衆,後列聲聞衆,應概括辟支佛衆,是小乘聖者的一類。
「並諸人天一切世主」以下,是明雜類,人是當時在座聽法的人間衆生,天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及無色界四天,共二十八層天衆。龍有天龍,人龍,地龍,及王龍等四種,是就其職位而言,天龍是執持天宮殿,令不墮落者。人龍是主理人間水源,能興雲致雨;地龍是主持山河大地;王龍則守護王之寶藏。又就龍的形態言,有四種不同,一虬龍:是頭有角的龍;二鷹龍:是有翼的龍;叁蛟龍:是有鱗的龍;四骊龍:是有如意寶珠的龍,屬于龍王之類。
龍有叁苦,亦名叁惱,或叁患,一熱風或熱沙著身,燒其皮肉痛入骨髓,以爲苦惱;二惡風暴起,吹其宮殿,失諸寶物,以爲苦惱;叁金翅鳥搏食,諸龍怖畏,常懊苦惱。龍有五障,不能下雨。一火大增盛時,二風吹雲散時,叁修羅收雲入海時,四雨師放逸懈怠時,五衆生造孽過重時,龍天瞋責,雨亦不下。
夜叉亦名藥叉,譯捷疾,有翅能飛空,嗜吃嬰兒,居下天,守天城門。幹達婆譯尋香,是天帝樂臣,帝釋須奏樂時,燃香,即尋香至。
阿修羅,譯名無端正,男醜女美,有天之福,無天之德,又名非天。
迦樓羅,譯名金翅鳥,身有四寶色,翅羽嚴麗,兩翼展開,相去叁百叁十六裏,有胎、卵、濕、化四生,以龍爲食。
緊那羅,譯名疑人,形似人,體是畜,頭有角,是天帝歌臣。
摩侯羅伽,譯大腹行,是大蟒蛇類,年老不死而成神。人,指人道中衆生,非人,指人道以外一切衆生,總攝天龍八部以外一切衆生,此等衆生,因佛慈悲教化,早種善根,凡佛說法海會雲集時,亦來恭聽,如歸慈父,若趣醫師,是法會外護之一類。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是結集經典的聖者,敘述當時法會大衆,聞法之後的反應情緒,凡在法會中,無論是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之衆,或是當來下生成佛的大菩薩衆,或位居補處,住灌頂位的十方極佛剎微塵衆,或是列席旁聽的二乘聖衆,或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衆。聞普賢菩薩說完十大願王功德,經佛印證之後,無不皆大歡喜,心生信解,受持奉行。
慈恩法師在圓覺疏中,引文殊所問經說:歡喜奉行有叁義:一是說者清淨,不爲取著名利所染;二是所說清淨,以如實知諸法體故;叁得果清淨,以時衆聞法得益故。由是因緣,法會大衆,聞法之後,皆大歡喜,由信生解,因解起行,故言:「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本品開始,是普賢菩薩對善財童子及諸大菩薩,說其修持十大願王,不可思議境界的心得,甚至四十卷華嚴,亦不外是五十叁位善知識各說其修行所得的不思議解脫境界而已。今最後卻說:「聞佛所說」,是歸功于佛,因爲佛是法會主,菩薩是伴,菩薩于佛前說,經佛印許贊歎,即等如佛說,故說:「一切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文珠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