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述義】
寫普賢行願品述義的因緣
我虔誠恭敬信仰阿彌陀佛,虔誠恭敬持念阿彌陀佛聖號,虔誠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土.有人問我,本師釋迦牟尼佛是裟婆教主,你不念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念十萬億佛土外之佛號,豈非舍近求遠?不然,我念彌陀名號,正是信受佛語,依教奉行,本師釋迦世尊所教.佛說阿彌陀經雲「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以前曾爲住衆講過普賢行願品。 當時爲感經中有曰「……… 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其人自見生蓮華中……」所以不揣愚鈍,講述此經。以此因緣。今天乃寫這本述義。說是講普賢行願品,不過好聽罷了,事實上是領導大衆,恭誦普賢行願品。
清涼國師。有普賢行願品疏。已是盡善盡美。現在作此述義。謹以經文,獻于讀者而已。
智谕于西蓮淨苑
普賢行願品述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述義
罽賓國叁藏般若奉诏譯
釋智谕撰解
本品即六十華嚴與八十華嚴之入法界品,故文旨皆在入一真法界。然此品經文,唯見于四十華嚴。四十卷華嚴。皆名「入不思議境界普賢行願品」,今此普賢行願品述義,即四十華嚴之第四十卷。(全名如題)四十華嚴,系天竺烏荼國王書呈唐德宗者。于唐貞元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進奉梵夾,十二年六月五日,奉诏于長安崇福寺譯,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譯畢進上。大正藏第十冊八四八頁,記載有文。 清涼國師號華嚴菩薩,爲普賢行願品作疏,華嚴五祖宗密作疏鈔,極爲詳盡,請讀者參閱。(見卍續藏第七冊)
釋經題
品題全文,應爲「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罽賓國叁藏般若奉诏譯。
【大方廣】
大方廣叁字,表所證之法,亦即所入之法界。大者言其體,方者言其相,廣者言其用。故大方廣,其義即體相用也。大者無所不包,是法界體性。方者以軌範爲功,是法界之相。廣者業用無邊,無所不造,是法界之用。
法界無界,等同虛空,無有分別,故其體無量是曰大。虛空無有分別,即是橫遍豎窮,是故軌範一切,業用無邊,是曰方廣。所以大方廣,即所入之不思議解脫境界。
大者理圓,方廣者事周。理借事現,事以理成。無事則理不可見,無理則事無以立,故法界理事無礙,以大方廣言之。
【佛華嚴】
佛華嚴者,表能證之人。佛是自覺覺他覺滿,乃得果之人。華表菩薩萬行,乃修因之人。嚴謂莊嚴,菩薩修因,成就諸佛果德。故大方廣表所入之法界,佛華嚴乃能入法界之人。
【經】
梵語修多羅,有貫穿義,爲佛所說,衆生遵循,可登彼岸。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心無所住爲能入之智,法界無界爲所入之境,能所契合,稱之爲入。
不思議者,法界如虛空,無形無相而橫遍豎窮,橫遍豎窮而無形無相。無形無相則無,橫遍豎窮則有。無形無相而橫遍豎窮,則無赅有。橫遍豎窮而無形無相,則有徹無。赅有之無,雖無而常有,徹無之有,雖有而恒無。如是法界,言語道斷,心行亦滅。心行處滅故不可思,言語道斷故不可議。故曰不思議。
解脫者,心無所住則人我空,法界無界則法我空,我法二空,則一絲不挂,一塵不染,是謂解脫。
境界者,一真法界,猶如虛空。虛空非有,而分十方。十方虛空,一皆非有。
故法界者,不得謂有,不得謂無。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無而不無,不無而無,是其境界也。
【普賢】
約化德曰普,行入法界普化十方也。約性德曰賢,德圓鄰極爲衆生之師範也。
【行願】
其行普化十方橫遍也。其願無有窮盡豎窮也。
【品】
品者,即經目也。
【罽賓國叁藏般若奉诏譯】
罽賓,北天竺國名。叁藏者,通達經律論者,稱叁藏法師。般若罽賓國人,貌魁梧持戒謹嚴。唐德宗貞元年間,譯四十華嚴經。
普賢行願品述義
釋經文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
此經序分,在四十卷經第一卷。第一卷序分雲:「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與菩薩摩诃薩五千人俱……」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普賢二字,見如前釋。菩薩具雲菩提薩埵,菩提譯爲覺,薩埵譯爲有情,故菩薩譯爲覺有情。菩薩既能自覺,複能覺悟有情。若自覺覺他覺滿,便名爲佛。今自覺覺他尚未覺滿,但名菩薩。複次自覺者上求佛道,覺他者下化衆生,故菩薩乃上求下化之聖者。摩诃薩應作摩诃薩埵,譯爲大有情。地上菩薩稱菩薩摩诃薩。
稱歎如來功德已,系接第叁十九卷文,第叁十九卷有雲「我今欲說佛功德海一滴之相」,于是便以偈贊佛。
佛功德不可思議,故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
佛剎即一個佛所化之國土,換句話說,即一個叁千大千世界。十方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叁千大千世界極微塵數劫……。
一由旬(約四十裏)爲八俱盧舍,一俱盧舍爲五百弓,一弓爲四肘,一肘爲二四十指橫布,一指爲叁節,一指節爲七麥量,一麥量爲七虱量,一虱量爲七虮量,一虮量爲七遊隙塵,一遊隙塵爲七牛毛塵,一牛毛塵爲七羊毛塵,一羊毛塵爲七兔毛塵,一兔毛塵爲七透水塵,一透水塵爲七透金塵,一透金塵爲七微塵,一微塵爲七極微塵,一極微塵爲七鄰虛塵。
人壽十歲,每過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由八萬四千歲,每過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一增一減爲一小劫,二十小劫爲一中劫,四中劫爲一大劫。故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極爲久遠。
十方諸佛,相續不斷演說如來功德,不可窮盡。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爲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
普賢菩薩,告諸菩薩及善財菩薩言,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大願。即禮敬諸佛,乃至普皆回向。
【善財白言。大聖。雲何禮敬乃至回向。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如對目前。】
善財菩薩請問,雲何是十種大願?普賢菩薩于是分別解說之,先答禮敬諸佛,禮是身業清淨,敬是意業清淨。
盡法界虛空界十方諸佛者橫遍也,叁世諸佛者豎窮也。橫遍豎窮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普化十方橫遍也,無有窮盡豎窮也,此是普賢行願力。
起深信解(宋明本作深心信解),如對目前,如佛現前也,諸佛法身橫遍豎窮,唯是一心,唯心所現,唯心所造。故起深信解時,佛即心,心即佛,同是一真法界,無有隔礙,是以如對目前。
【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
悉以清淨身語意,能禮敬之相也。身清淨則無殺盜淫,語清淨則無妄語惡口绮語兩舌,意清淨則無貪瞋癡。叁業清淨,則一切無礙,故能遍禮十方叁世一切諸佛。
【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
經文在表一多無礙,佛與身猶一室千燈。燈光互攝互入,重重無盡。一燈入一燈,一燈入千燈,千燈入一燈,千燈入千燈。故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
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亦是一多無礙義。
【虛空界盡。我禮乃盡。而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衆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虛空無界無有窮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而」虛空界不可盡故,宋明本作「以」虛空界不可盡故。
衆生界,衆生業,衆生煩惱,皆因緣生法,無有自性,等同虛空,故亦不可盡 ,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而」衆生界……宋明本作「以」衆生界……。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我此禮敬無有窮盡,乃至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虛空尚有爲物間斷時,而我此禮敬無有間斷。身口意叁業,常行禮敬,無有疲厭。
【複次善男子。言稱贊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于法界。無不周遍。】
複次善男子!言稱贊如來者……我當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 甚深勝解,即普賢信解。普賢信解者,于一解無量,于無量解一,一多無礙。
一者理也,多者事也,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即入一真法界。
現前者即現在目前也,猶上文所言「如對目前」。知見者,于無量解一曰知,于一解無量曰見。
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辯才天亦名妙音天,天女舌根微妙。出過即超過,謂以超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即一多攝入,重重無盡義。
如此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乃至盡于十方法界,一一如來處稱揚贊歎,無不周遍。
【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
《普賢行願品述義(智谕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